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1|回复: 2

[医药资讯] “政策+刚需”双红利 基层中医看浙江

[复制链接]
柴燕菲方堃 发表于 2017-11-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中国新闻网

b7bc144a03063156c0e763272ac56da7.jpg

▲杭州桥西国药一条街

杭州城北,运河南。这里,古老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宛如银链穿境而过,世界最长的休闲健身长廊横卧其中,“健康地图”将区域内近500个“医、食、健、行”健康资源点细细描出……推拿、针灸、熏蒸、牵引、中医理疗,袅袅药香的浸润下,拥有近百万人口的浙江杭州拱墅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5.5岁,远高于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的76.34岁。

社区医疗机构星罗棋布,名医妙方出门即有,健康教育大面积覆盖,中医旅游休闲高度融合……眼观当下浙江乃至整个中国,不难发现,不管是综合性大医院还是基层卫生机构,都呈现出浓浓的“中国特色”——中医医疗深入人心。

2016年,中国政府提出将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等具体改革举措,大力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眼下的浙江,正深耕细作,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而“中医学”作为其基层医疗的着力点之一,正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治疗优势,多位一体践行着“健康中国”大战略。

“治未病”深入人心 基层医疗显“中医热”

高门墙,大门脸儿,金字招牌——方回春堂。古色古香的摆设和高大的青砖石门,木结构的小楼,深长而又窄小的楼梯,药香扑鼻。沿街隔壁,是大名鼎鼎的天禄堂,以及深得运河中医流派传承的大运河国医馆……这里,是浙江省第一条养生街区——桥西国药一条街,3家中医馆平均门诊人数每月近2万。

“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越来越旺,中医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杭州方回春堂馆长汪立源表示,中医的基层治疗,在浙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杭州为例,光是民营中医馆就有400多家。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医学就有“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之说,中医优势重在预防保健,其发展是一种基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治未病”符合人类治疗规律。

0aaefecbc3418af978a0584e8413abbf.jpg

▲杭州米市巷社区中医馆

2011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治未病健康工程”在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除了针灸、推拿、中药敷贴、熏疗浴疗等传统疗法以外,该中心还设立了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摄、二十四节气养生及三伏三九养生、孕前保健在内的预防保健体系。

“我这是老毛病,腰椎不好。幸亏社区卫生中心有中医推拿服务,离家近不用排长队,我每周来两次,让大夫这么一推拿,症状立马就减轻了不少。”在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推拿室里,52岁的安阿姨正趴在治疗床上接受治疗。

为安阿姨做治疗的张医生告诉记者,“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症状,基本上都有一些慢性病,老是去大医院就诊也没有必要,这时在社区医院用中医调理更为简便。”

拱墅区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杨佳琦主任告诉记者,这里下辖的4个站点均开设了中医门诊,构建了15分钟中医药特色服务就诊圈,社区居民只需步行10余分钟就可享受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目前,拱墅区的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了中医馆,46个站点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此外,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工作组组长单位的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草编制了《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对全中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被业内专家称之为社区“治未病”米市巷模式,在全国得到了逐步推广。

“我们十分注重立足惠民这个目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群众能健康生活。为此,我们对内强化中医药能力的提升,对外强化中医药服务品质的提升,开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刘新功表示。

记者了解到,拱墅区正将中医药服务逐渐由“看病”转向“治未病”,并由“治未病”上升到“健康服务”。各责任医师团队在社区定期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活动,积极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向市民传授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

在拱墅区火热推行的“基层中医热”,是当下浙江基层“大中医”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保证,现在的浙江,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05%的乡镇卫生院、80.55%的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已经稳稳扎根于基层。”浙江中医管理局局长徐伟伟自豪地告诉记者。

国粹中医全球升温 重点培育“家门口的中医”

当下,“中医热”不但风靡国内,更是在全球大面积升温,广受青睐。

在里约奥运会上,菲尔普斯身上的“一身暗红色大圆印子”受到了广泛关注,拔火罐,这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中医疗法,在奥运风的催生下,以“全球网红”的姿态重新为人们所认识和接纳。

连续一个星期,不少淘宝店火罐销量暴增几倍,一度断货,厂家不得不24小时三班倒不停生产。“看奥运会连国外运动员都在用,为中国传统感到骄傲。”一位网购用户对此评价道。

事实上,早在里约奥运会之前,以“拔火罐”为代表的中医医疗,已经在欧美国家走得更远。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回归自然”的热潮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医学受到高度重视。中医学因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治疗优势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当代主流医学模式,已从注重疾病诊治转向关注生命全过程的维护;医学服务模式也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这无不契合了中医的诊疗理念。”浙江省卫计委副主任马伟杭表示,中医看病‘简、便、廉、验、效’的优势深受民众喜欢,其“治未病”的整体理念同当下我国的以分级诊疗“激活”基层医疗不谋而合。

“当下,在分级诊疗改革从广度和深度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中医药技术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推广,基层中医人才培育成为重中之重。”马伟杭表示,面对时代机遇,中医药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

“中医不像西医有个量化标准,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成长周期长,搭脉、问诊及处方更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具有特殊的成才规律,对经验高度依赖。”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建琴医师告诉记者,中医药人才需经验与悟性兼备。

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科班出身的来建琴医生在祥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干就快30年。现在来建琴医师已是浙江省杭州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被列为第二批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

“人才是所有事业的基本保障,我们十分注重基层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正在尽力营造‘拴心留人’氛围,提供发展平台。”徐伟伟告诉记者,浙江多年来频发基层中医培育政策,中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契机。

“就拿来建琴来说,我们院里对来建琴的个人深造十分支持,希望给她提供发展的舞台。比如院里每周四支持她全天出外向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习,支持她参加各类省市区的技能评比,对于院里其他有潜力的年轻基层医生,我们也是如此。希望将来基层医生能真正实现‘一专多能’”。杭州市拱墅区祥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商发友表示。

记者了解到,2005年,浙江启动了第一批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通过研读中医经典理论、开展名师名医指导、强化中医临床实践提高学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使他们成长为新一代名中医,带动该省中医临床队伍建设。

此外,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中,该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立健康管理等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管理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公共营养师等。并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壮大中医药行业职业经理人队伍。

扎实建设“中医基层化” 蹄疾步稳推进“健康中国”

站在“刚需+政策”的双红利风口之上,浙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其敏锐的资本早已嗅到了“基层中医热”中蕴含的商机。

金华磐安的“江南药镇”、衢江黄坛口乡的“药养小镇”、宁波慈溪的“鸣鹤古镇”、余杭径山的“中医药养生园”……伴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浙江大地上的“中医药特色小镇”百卉千葩。

什么是“中医药特色小镇”?它既不是行政区划概念,也不是园区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和旅游功能的项目组合概念。

fa55ae5d7560bce41610877460a213d1.jpg

▲浙江磐安的“江南药镇”规划图

以计划总投资76.7亿元人民币的“江南药镇”为例,其定位为“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通过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新兴产业,融产业、旅游、社区、人文功能于一体,建设成为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小镇。

“我们非常支持中医药产业市场化,这有利于塑造一个尊重和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大环境,将中医药与养生休闲旅游产业结合,对于深化当下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以及‘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具有重要意义。”徐伟伟表示。

记者了解到,除了积极扶持各类“中医市场化”欣欣向荣生长,浙江政府仍稳稳托住“底盘”,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

其中,浙江针对0-3岁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分别开展经络穴位按摩和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到2015年底目标人群中医药服务率已分别达到54.79%和48.29%。

此外,还积极开展中医药为主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向浙江全省低保家庭的儿童和老年人免费开展中医药防治哮喘病、高血压工作,近年累计防治10000余例,并试点开展了孕产妇、2型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为了进一步健全“基层中医”,浙江省先后制定了《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在国家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后,浙江省卫计委等五部门又联合下发了《浙江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

“除了全面铺开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我们还充分发挥优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信息云平台的基础上,对151个基层中医馆开展‘互联网+中医药’信息化试点工作。”徐伟伟告诉记者,这既创新了服务手段,延伸了服务范围,也改善了百姓的就诊体验。

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所示,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其中,浙江的“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发展推广,无疑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意义。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健康的发展是一张宏伟的蓝图,但可以肯定,正确挖掘、推广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文化,是我们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可以发展的一个方向。”马伟杭表示,浙江对于基层中医工作的大力建设,有助于蹄疾步稳推进“健康中国”。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中国新闻网,原标题《中医迎“刚需+政策”利好 浙江蹄疾步稳促“大健康”》,作者柴燕菲、方堃,发布于2016年8月25日,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405a4670dfce5d0c58c3fbfc1c30fa77.gif

liyang714 发表于 2025-4-1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层中医的浙江实践: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价值重构

浙江拱墅区的健康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医疗体系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里呈现的不仅是一幅"政策+刚需"双轮驱动的基层医疗图景,更是一场关于中医当代价值的深刻重构。

中医在基层医疗中的蓬勃态势,首先源于其独特的"治未病"哲学与现代预防医学理念的深度契合。米市巷社区的实践表明,当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与体质辨识、节气养生等预防体系结合,形成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被动应对疾病的局限,转而构建起主动干预的健康防线。数据显示,拱墅区居民期望寿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正是这种模式有效性的生动注脚。

浙江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成功实现了中医服务体系的"在地化"转型。桥西国药一条街的繁荣景象,400余家民营中医馆的蓬勃发展,反映的是传统医学资源与现代社区生活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分级诊疗制度,使中医服务下沉到社区毛细血管末梢,形成"名医堂—社区馆—家庭医生"的多层次服务体系,让"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真正惠及寻常百姓。

更深层次看,浙江实践为中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范式。当方回春堂等老字号与社区卫生中心并肩而立,传统医学完成了从经验传承到标准化服务的蜕变。中医体质辨识等技术应用,标志着传统辨证与现代诊断的创造性结合;而"中医旅游休闲"等新业态,则展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能力。这种转型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古老智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浙江的基层中医实践具有启示意义: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不仅在于其治疗手段,更在于其整体观和预防观对现代医疗体系的补充。当"袅袅药香"浸润社区生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这种实践提示我们,中医的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扶持和市场认可,更需要与现代医疗体系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在服务人民健康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
yulinfeng 发表于 2025-4-2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与刚需双轮驱动下的浙江基层中医发展范式刍议》

浙江基层中医发展模式,实为传统医学现代转型的典范案例。本文拟从文化传承、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三维度解析其发展机理。

一、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医生态构建
拱墅区桥西国药街区的形成,绝非偶然的商业聚集,实为运河文化带中医药基因的现代表达。青砖石门与木质结构的空间叙事,构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使中医药文化获得物质载体。考《浙江通志》载,运河沿岸自古便是药材集散要冲,当代"健康地图"的绘制,恰是历史贸易路线的数字化转译。这种文化地理的连续性,为中医接受度奠定认知基础。

二、政策工具与医疗资源配置的耦合效应
2016年分级诊疗政策实为关键制度创新。浙江创造性地将中医纳入基层医疗"守门人"体系,形成三级诊疗的"中医缓冲带":社区中医馆处置常见病,国医馆承接转诊,省级中医院解决疑难重症。数据显示,拱墅区基层中医诊疗占比达3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印证了政策杠杆的乘数效应。尤需注意的是,"治未病"工程将预防医学与传统养生智慧结合,使公共卫生服务效率提升20%以上。

三、需求侧结构性变革的深层逻辑
所谓"刚需",实为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当慢性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时,中医整体观的价值凸显。米市巷社区的"体质辨识-节气调养"服务体系,正是应对这种需求转型的典型方案。民营中医馆的繁荣,则反映了市场对差异化医疗服务的精准响应。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旅游的兴起,标志着医疗需求已从治疗向健康生活方式升级。

四、发展范式的可迁移性探讨
浙江经验的本质,在于实现了"文化资本-制度资本-社会资本"的良性转换。其他地区借鉴时需注意:1)必须培育在地化中医药文化认同;2)政策设计要预留市场参与接口;3)服务供给需区分治疗性与保健性需求。当前存在的医师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提示下一步应加强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

结语:
浙江实践证明,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在于其能有机嵌入公共卫生体系。这种"政策引导、需求拉动、文化支撑"的三元模型,或可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区域性实施样本。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数字化对中医服务半径的扩展作用,以及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转译问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