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2|回覆: 2

[醫藥資訊] 以毒治癌·中醫藥逆襲香港

[複製連結]
時代周報 發表於 2017-10-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時代周報

在中國大陸,中醫藥這些年飽受爭議。缺少臨床科學的驗證,是中醫藥被質疑的一個重點。

但在西醫占絕對主流地位的香港,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不僅尋常百姓使用中藥,中醫藥也開始逐步走入公立醫療體系。在歷史悠久的西醫重鎮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徐福全基金教授(分子醫學)鄺沃林在過去16年,利用傳統的中藥藥材砒霜成功研製出製劑對抗血癌,並用現代醫學方法驗證療效,獲得國際專利。一些接受歐美現代醫學教育的西醫也開始接受中醫課程,並與中醫展開合作,在中風及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治療、腫瘤病人舒緩治療以及痛症三個範疇着力。

『用西醫來評估中醫,這對中醫走向世界是必要的,國內在這方面做的有待提高,特別是科學基礎方面。但其實中醫中藥有自身規律,不一定完全可以用西醫配對。』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 沈劍剛告訴時代周報,『所以港大不僅開展臨床研究,也開展基礎研究。我們希望東西方醫學能夠相融合,中藥能夠找出證據,在不同學界中得到認可。』

鄺沃林雖然是西醫出身,但對中醫有濃厚興趣。他認為如果傳統醫學中觀察到好的治療手法,可以用現代醫學手段去證實是否有效。鄺沃林團隊研製的口服砒霜製劑就是一個例子。

這種針對急性血癌的口服砒霜四年前在美國申請全球專利被獲批准。口服砒霜也成為首隻完全由香港研發的處方藥物。砒霜的主要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或亞砷酸,含有劇毒,但同時也是一味古老的中藥。【本草綱目】早有記載砒霜是『大熱大毒之藥』。中國民間用於治療淋巴結核與癌症的有效驗方中多含有砒石、砒霜(詳見【含砷中藥治療白血病研究】,刊於【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8年10月第18卷第10期)。

砒霜治療血癌,並非港大最早發現。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國內民間醫生利用砒霜治療腫瘤的資料記載。鄺沃林告訴記者,這些記載最早得到了國內醫生的重視,包括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及其夫人陳賽娟,以及馬軍、沈志祥等醫生共同合作,據此研製出注射砒霜製劑治療某一種白血病。研究論文在90年代中期在國外期刊發表,但後來卻因此被美國搶先註冊專利。

鄺沃林自己開始注意砒霜治療方法,是從國外期刊的論文開始。不過,其實港大醫學院早於上世紀40—50年代就曾使用砒霜為血癌病人治療。鄺沃林的團隊於1998年翻查醫學院有關記錄,萌生研發口服砒霜的念頭。2000年成功研發口服砒霜,應用於臨床血癌治療研究;翌年,首次供予病人服用,代替靜脈注射砒霜。而這些口服砒霜最快將在明年得到大規模生產。

相對化療嚴重的副作用,砒霜製劑的副作用多為頭痛、胃痛等,不會影響心臟。而口服砒霜製劑,相對注射砒霜,病人無須住院,只需拿取經配製的口服砒霜回家自行服用。同時口服砒霜相對進口的注射砒霜製劑,價錢要更為便宜。鄺沃林告訴記者,靜脈注射砒霜每月的治療費用高達約40萬港元。

儘管從中醫傳統藥物出發,但鄺沃林十多年間做了大量的現代醫學臨床科研,證實口服砒霜對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復發病人的療效尤其顯著,病人5年存活率達85%,超過了骨髓移植及化療。『現代醫學對處方藥的要求非常嚴格,依靠中醫理論研發的處方藥物,在香港只有這一種。至於其他未能成為處方藥的中藥製劑,在國際上想要得到認可會很困難。』鄺沃林表示。

在香港,類似的中西醫結合或是參考傳統中醫藥治療方法的例子已經很多。事實上,大規模的中醫藥推廣已在香港鋪開。

香港民間對於中藥的接受度相對西方要大得多,但在港英時期,由於時任政府對於中醫藥的否定,中醫藥在香港一直難『登堂入室』。自回歸之後,香港政府開始逐步推行中醫藥治療。1998年,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浸會大學三所大學均開創各自的中醫或中醫藥學院,中醫藥教育至此納入香港的正規高等教育系統。而自1999年起實施的【中醫藥條例】則為香港的中醫藥規管提供了法定基礎。

港大中醫學院助理院長沈劍剛就參與了上述向西醫從業人員教授中醫課程的項目。『由於歷史原因,中醫在香港西醫中亦存在着爭議。中西醫之間溝通單靠行政是行不通的,你必須看到了另一方的優勢才能走向它,相互了解之後才能有所研究。』沈劍剛說。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是亞洲最早開始西醫教學的醫學院,但近十多年來也開始研究中醫藥,並在港大深圳醫院開設中醫專科門診及中醫轉介服務。

沈劍剛本身在內地讀中醫出身,亦曾攻讀生物物理博士學位,之後赴美研究,於2001年加入港大醫學院內科系。因為有跨學科的背景,他深諳科學驗證的重要性。因此在港大深圳醫院服務,都會採用傳統中醫藥治療、中西醫驗證方法驗證的方式。『這一模式與現下內地的"中西醫結合"不同的是,我們會使用傳統中醫的方法去治療,而不是同時將西醫的治療方法加入,因為這樣你很難分清楚病人的反映、效果到底是哪種治療造成的。但是評估體系則是使用中西醫的方法,看看能否找到中醫有效的證據。』沈劍剛介紹。

事實上,儘管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但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模式在香港並不成熟,中西醫之間也缺乏溝通。基於此,於1963年創辦香港防癌會在2009年起就與浸會大學合辦中醫藥中心,並於2012年9月創香港第一間『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腫瘤病人在看西醫同時,會根據病情被轉介中醫,兩位醫生及時溝通,共同幫助患者控制病情。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為時代周報,作者/李兮言,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57071a996feb19d5099f00c2253436ed.gif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4-19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砒霜治癌:中醫藥現代化的香港範式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鄺沃林教授團隊以砒霜製劑治療血癌的案例,實為中醫藥現代化進程中極具啟示性的範式。這一案例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臨床療效,更在於其完整呈現了傳統醫藥現代化的三重境界:溯源、驗證與超越。

溯源層面,鄺教授團隊深諳"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理。從【本草綱目】的文獻考據,到上世紀40年代港大醫學院的臨床檔案,再到90年代國內學者的前期研究,構建了完整的學術譜系。這種對醫學傳統的系統性梳理,恰合清代學者章學誠所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治學方法,避免了現代科研中常見的傳統知識碎片化問題。

驗證環節展現了科學實證精神與傳統智慧的完美結合。團隊以現代藥理學方法解析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機制,通過嚴格臨床試驗驗證療效,最終獲得國際專利。這一過程印證了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醫學方法論在現代語境下的新詮釋——既尊重傳統經驗,又經得起現代科學檢驗。

超越性體現在治療方式的創新上。將注射劑改良為口服製劑,既提高了用藥便利性,又降低了治療成本,使更多患者受益。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對【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思想的現代表達——在把握疾病本質規律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技術手段。

香港的中醫藥現代化實踐給予我們深刻啟示:傳統醫學的現代化不是簡單的"西化",而是建立在對自身理論體系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創新發展。正如錢穆先生所言"溫故而知新",唯有深入傳統,方能真正創新。香港因其獨特的文化交融優勢,在保持中醫理論完整性的同時,成功構建了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的對話平台。

這一案例預示着中醫藥發展的新方向:在堅持主體性的前提下,通過現代科學語言闡釋傳統智慧,最終實現從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的範式轉換。未來的中醫藥現代化,應當更多借鑑這種既尊重傳統又勇於創新的"香港範式"。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5-4-19 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藥現代化路徑的當代啟示

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實踐,為傳統醫學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重要範式。鄺沃林教授團隊以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血癌的突破性研究,恰是『以毒攻毒』中醫理論在現代醫學語境下的科學詮釋。這一案例印證了【黃帝內經】『有故無殞』的毒性調控思想,通過分子醫學手段實現了傳統藥性的定向轉化。

香港經驗的核心在於建立了中西醫對話的學術機制:
1. 循證研究體系:以國際通行的臨床試驗規範驗證療效,如港大採用隨機雙盲試驗評估中藥製劑;
2. 基礎理論創新:沈劍剛教授團隊運用蛋白質組學解析針灸鎮痛機制,為『通則不痛』理論提供分子生物學依據;
3. 臨床協作模式:在腫瘤輔助治療領域形成『西醫主導+中醫調理』的標準化方案,符合【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學界始終秉持『和而不同』的學術態度。正如【周易】所言『天下同歸而殊途』,西醫的還原論與中醫的整體觀在臨床實踐中形成了互補優勢。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理論嫁接,而是通過建立轉化醫學平台,將四氣五味、歸經理論轉化為可量化的生物標誌物。

當下中醫藥發展當以『守正創新』為綱:既要恪守『辨證論治』的核心思維,也需構建符合現代科學規範的研究範式。香港的實踐表明,傳統醫學的國際化必須完成從經驗醫學到證據醫學的範式轉換,這或許正是【醫學源流論】『融會古今,參合中外』理想的當代呈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