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4|回復: 1

[中医理论] 中医思维本质探源

[複製鏈接]
范天田梁鹏马文 發表於 2017-10-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凡一个中医人,入门就先学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再到中药方剂与临床各科。可是,学了好多年,为什么还是没有中医思维呢?到底什么才是中医思维?如何培养中医思维呢?

道的感悟与自然演化

中医传统思维来源于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传统文化是参天大树,道家文化是主干,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所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地万物,我们生活在宇宙天地之间,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轨迹,而有规律的循行,这是自然之道。〖周易〗里面有『大道至简』真正的道是非常简单的,大家都知道。感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道法自然,这就是自然演化,这就是自然演化思维。自然是从一个整体逐渐演化成一个万千世界的,宇宙如此,人体如此,自然演化系统都是如此。

一就是道。宇宙大爆炸,最初就是一个圆点,人体一开始是个受精卵,再逐渐增殖分化,形成三个胚层,形成组织器官,形成人体。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个自然演化过程。与自然演化思维相对立的是一种什么思维呢?是一种人为的、机械的、组合的、还原的思维。他们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由不同『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系统。这是一种人造系统的思维模型,带来的结果是:藐视自然,而不是敬畏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顺从自然;破坏自然,而不是保护自然。这种思维会使人自我崇拜,夸大人的力量,这就是科学的思维,一种可怕的思维。于是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型。中医是自然演化的模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医是人造系统演化模式,从局部向整体。

整体观念与全息思维

教科书一开始就给我们灌输一种思想,中医学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把整体观念说成是中医的思维,实际上整体观念并非中医所固有。整体观是个舶来品。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个哲学概念。问题的关键是中医不是这种整体观念,而是一种全息思维。

从道的感悟与自然演化可以明白,每个局部都是从整体自然演化的结果,都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每个局部都可以看成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人体每个局部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局部组成了整体,不是局部和局部的联系,这就是全息思维。人体本身就是宇宙的微缩。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是整体的微缩,这才是中医真正的整体观念。比如寸口脉是人体整体信息的微缩和全息。通过寸口脉,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信息。头针,耳针等同理。五行,有生克制化,五行对应五脏。这不单是心对应火,肝对应木。每一个脏腑本身还有个金木水火土,每个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相互之间是个全息的联系,而不是简单的生克。如果用五行生克来理解脏腑关系,那是机械唯物论,是反中医人士批判中医的切入口。

这样的思维模型,看待人体就是两种结果。举个例子,大树是由种子长出来的,而不是把它看成树叶、树根、树枝的组装。克隆技术就是自然全息律的实证,基因同源性将进一步证明中医全息疗法的正确性。这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整体观念的区别。

阴平阳秘与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如果没有阴阳理论做指导,中医只能作为一个临床经验存在了。中医是理法方药齐备的理论体系。什么是『阴平阳秘』呢?真的是众所周知的阴阳平衡吗? 『阴阳平衡』是天平思维,是对等、势均力敌的意思,具有绝对性。天枰的两边是平衡的,平衡只讲了阴阳的一个方面,叫阴平。实际上,阴阳是不能平衡的,我们用一个60公斤的人来说,他有30公斤阴,30公斤阳吗?显然不是,人体85%以上是水,还有15%的有形组织,有形属阴,孙一奎创立命门学说,认为人体有5%的阳气。这是阴阳平衡吗?阴平阳秘是中医思维,而阴阳平衡是西方人的思维。若把比作是杠杆思维、秤杆思维,叫权衡。衡是阴,是秤杆;权的阳,是秤砣。阴阳关系是秤杆和秤砣的关系。衡平不平取决于权的位置,主导权是秤砣。这才是中医真正的思维。

我们把阴平阳秘和阴阳平衡的思维放到医学里面来看,完全不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血虚、气虚、阴虚、阳虚。西医要补液、输血、补充氨基酸等。而中医要养血,生血、益气、滋阴、扶阳、壮阳、回阳。人体的阴阳气血不是补出来的,是人体自身生长出来的,药物是个发动的作用,黄芪不是气,吃了补中益气汤,人体能长出气来,当归不是血,服用四物汤后可以生出血来,附子不是阳,喝了肾气丸、四逆汤可以扶回阳来,熟地不是阴,吃了六味地黄丸可以养出阴来。中医治病依靠的是人体自身,如果人体的阳没有了,你用100克附子也回不来,人体只要阳还没有绝,用5克附子就能回阳救逆。以不变应万变,权不变,秤砣不变。天平就不行了,几克东西就用几克砝码。只有很好的理解秤杆思维(阴平阳秘)和天平思维(阴阳平衡)的含义,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发挥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体自身、自然的调节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药物进入人体只是帮帮忙而已。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

教科书说中医思维是辨证论治,真的是中医特色吗?历来争论不休。

所谓偏方就是专病专方。〖内经〗治疗黄疸疟疾就是专病专方。因此,中医界长期被一个伪命题充斥,一谈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搞不清自己的特色何谈发展?〖内经〗说『治病求本』,辨病论治才是最高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不管如何辨证论治也治疗不好『肺痨』的原因所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但不单是中医的。辨病论治才是中医的本质,是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贯穿始终的整个全过程。如果古人有一种药能够治疗这个疾病,他绝对不会创造一个方,如果能用一个方,绝对不会创造五个方,一个病如果能用一个药或者一个方治好,那是医学已经能够把控、认识清楚这个病了。如果一个病来了,十八般武艺一起上,什么方法都有效,最后什么方法都治不好,这是人对这个疾病还没有认识清楚,还没有办法解决。如果能解决,就是唯一的方法。所以,我们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不得已而求之,是辨病辨不清楚,不知道是什么病,也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彻底拿下,才用辨证论治,证不是本质,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一条线上面的一个点,是某一时间、空间的一个点的正邪交争态势所表现出来的寒热虚实。通过阻断其态势来治疗疾病,很多基层医生,不开方,没有理法,没有辨证论治,就是用药治病,对症治疗,疗效也很好。像西医一样,发烧了退烧,疼痛止痛。难道鱼刺卡在你喉咙里面,你要先辨证论治吗?把刺取出来不就好了吗?这才是中医思维。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是分层次的,中医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优势,并不是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西医就是辩病论治。中医想用一个药、一个方把疾病治好,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某一个点上进行阻断,这是退而求其次,很多病无证可辨,就对症处理。突然晕厥就刺人中,局部疼痛就刺阿是穴,这都是经验,不需要辨证论治,这才是中医思维,才能更好继承和发展中医。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中医思维呢?中医思维的培养,必须大量阅读古典医籍,不断与古人对话。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是整体观,是全息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一生二,是阴平阳秘的杠杆思维,强调的是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与调节功能。认清中医思维的本质并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才能在临床诊治中游刃有余。(范天田 梁鹏 山西中医药大学 马文辉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5-19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思维本质刍议——兼论全息观与自然演化之道》

(按:本文谨依《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之旨,就教于方家)

一、道器之辨:中医思维的形上根基
《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医思维之根本,实在于"道器合一"的认知范式。老子所言"道法自然",非指现代语境之自然界,而是《淮南子》所谓"自然者,无为为之也"的造化之理。中医藏象理论中"肝属木主春"的取象比类,正是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思维体现。王冰注《素问》曰:"象谓气象,形谓形诊",此即"道-象-器"的三重认知结构。

二、全息观的误读与正本
今人常将全息理论简单等同于生物全息律,此实未尽其义。《周易》"显微阐幽"的认知方法,在《内经》中发展为"司外揣内"的诊断学原理。张介宾《类经》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此非现代全息理论可尽释。真正的全息思维应如《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将时空、病位、病性统合为动态信息场,较之现代"生物全息"更具整体性。

三、自然演化说的深层解读
"道生一"至"三生万物"的演化观,在《内经》中具体化为"气-精-神"的转化规律。《灵枢·本神》言:"两精相搏谓之神",正与受精卵发育过程暗合。然需明辨:中医的"整体-局部"关系非机械包含,而是如《周易》八卦相荡的生成关系。钱超尘先生考《黄帝内经太素》指出,经脉系统实为"气"的运化轨迹,非解剖可见之"器"。

四、思维培养三要诀
1. 象思维训练:《周易》"观物取象"之法,当通过五运六气、药象学等实践
2. 体认功夫: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路径,需配合内证体察
3. 临床悟道:朱丹溪"格致"之说,强调临证时的"顿悟"与"渐修"结合

结语:
中医思维本质乃"天人合一"的认知模式,其要在于《中庸》所谓"致中和"的思维状态。今人若欲得此真谛,当循《伤寒论·序》"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之教,于经典中求本源,在临证中见真章。若徒执现代全息理论而解中医,犹执烛照日,去道远矣。

(全文共798字,依《千金要方》"简而要"之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