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4|回復: 2

[家庭教育讲座] 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父母请牢记)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0-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a861273d32d64a448062082e1e30d31.jpg

作者:莫言

(作家,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

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3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或无意培养出来的。其实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4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来适应。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5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有道理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的最差的。

6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主人公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这种『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让孩子养成大胸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1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教育之本——由莫言六句箴言引发的思考》
(开篇立论)
莫言先生所提家庭教育六要义,实乃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育人智慧之结晶。余观其文,深感其言虽简而意赅,今试以"知行合一"为纲,分而论之。

一、为父母者当以学养德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父母常惑于"生而知之"之谬,殊不知《颜氏家训》早明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若不习教子之道,犹农夫不事耕耨而望丰年。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传习录》载"知行合一"之要,正可为当代父母镜鉴——非唯读书明理,更须躬身实践。

二、教化之功在潜移默化
司马光《家范》有言:"父之爱子,教以义方。"今人每叹"寒门出贵子",实非天授,乃暗合"身教重于言教"古训。昔孟母三迁、陶母截发,皆证"教"非止口耳相传,更在环境营造与日常熏染。清人曾国藩家书三百余通,字字皆含教化机锋,此所谓"不教之教"。

三、习惯养成系于阴阳之道
《周易·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孩童习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今父母多求显效而忽潜化,恰如《菜根谭》所戒:"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习惯之成,必循"慎始敬终"之理,父母当如园丁,既除莠草,更护嘉苗。

四、学业辅佐贵在明体达用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今人惑于应试,恰失此旨。然《论语》有云:"因材施教",父母当如良医,察"学业之疾"而施术:若畏难则养其勇,若散漫则砺其志。北宋欧阳修母"画荻教子",正显"帮"之真义——非代庖,乃启牖也。

(结语)
家庭教育之道,实为文明传承之根脉。莫言先生六语,暗合《大学》"修身齐家"之序。吾辈当记:父母之学,在明德新民;子女之教,在止于至善。愿天下父母皆能以文化为犁铧,耕心田以育嘉禾,则家风可正,国运可期。

(全文共798字,依传统文论体例,分章析义,引经据典,以彰教化之本。)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6-29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教育之本——由莫言六句箴言引发的思考》
(文/国学研习者)

莫言先生所提家庭教育六要义,虽言简意赅,然深契传统教化之道。今试以国学视角阐发其微言大义,以明家教之本。

其一,"学而后为父母"与《学记》之教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礼记·学记》),古人早明为父母需先学之理。莫言谓"好父母皆学而成",正合《周易》"蒙以养正"之旨。朱子《小学》云:"养正之方,最小时为尤要。"父母当如曾子"日三省吾身",于童蒙阶段即施以正教。所谓"防患未然",实乃《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道在教化中的体现。

其二,"教子有方"与孟母三迁之智
"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孩子禀赋虽异,然成败关键在教化。孟母断机教子、择邻而居,正是"费尽心思"之典范。《颜氏家训》有言:"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的身教胜过书馆万卷,此即莫言所言"文盲亦能成教子高手"的深层意蕴。

其三,"习与性成"与《弟子规》之训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儿童习性皆由日常点滴养成。王阳明《训蒙大意》强调"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正指"潜教育"之妙。今人怪罪学校而不自省,恰如《大学》所讥"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失却"反求诸己"之道。司马光《家范》云:"父之爱子,教以义方。"父母当为镜鉴,非徒为衣食父母。

其四,"辅学以成"与因材施教之道
孔子教学,"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论语·为政》)。应试教育固需应对,然更需如张载《正蒙》所言"知化则善述其事"。陆九渊教人"发明本心",王夫之主张"习与智长",皆示人须循理而导。帮助孩子非代庖,而在如园丁修剪枝叶,使其自然向阳。

其五,"沟通之道"与《孝经》之谏诤义
《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良好沟通非纵容,实为"和而不同"的智慧。程颐言"父子主恩",更需"以义辅恩"。曾国藩家书百余封,皆在平等交流中传递门风,此即莫言强调"倾听"的古典诠释。

其六,"榜样之力"与《中庸》"率性"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父母之行即无声之教。《周易·家人卦》彖辞曰:"正家而天下定矣。"张履祥《训子语》谓:"子弟童稚年,父母师尊之严毅正直者,异日多贤。"所谓"点燃火种",实为《孟子》"引而不发"的教化艺术。

结语:
家庭教育乃"修齐治平"之基,莫言六句暗合《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古训。今人若能以传统文化为根,现代理念为叶,方能使家教如古井之泉,汲而不竭,润物无声。父母当记:教化之道,不在疾言厉色,而在春风化雨;不在求全责备,而在正己化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