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5|回覆: 1

[考古發現] 王惠民·情約鴿子山

[複製連結]
王惠民 發表於 2017-10-31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鴿子山在三十年前是一個很少有人知曉的小山梁,人跡罕至,隨著古人類遺址的發現和種植業經濟的發展,鴿子山這個名字已經享譽全國。

1986年文物普查時鴿子山盆地曾發現過紅陶片。1990年我在調查時發現並採集了近400件打制石器。經過觀察,部分石製品已經具有晚期剝片技術特徵,我撰寫了【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調查報告】,推測鴿子山年代可能會在晚更新世末段(略早於距今1萬年)。這一階段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遺址地處三大沙漠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考古材料珍貴,可能涉及古人類狩獵採集經濟的分化或原始農業的起源等重要課題。從那時起,這片寶地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

確定遺址年代是史前考古的首要環節。1995年前後寧夏考古所與美國內華達山間研究所合作,發現了8件磨器(磨棒與磨盤等)和少量兩面器與雙面加工尖狀器,測得第3地點的主要文化年代爲距今11620±70~10020±60年。這正在我對鴿子山遺址年代的預判範圍內。

鴿子山遺址的重要性,更體現在田野工作的收穫之中。

在2013年調查的基礎上,2014年至2017年寧夏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第10地點進行了田野發掘工作(北大和社科院考古所後來也加入團隊)。第一次在鴿子山地區距今1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關鍵文化遺物:鴿子山尖狀器,兩面器,蛋皮或骨制、石制裝飾品,磨器。最重要的器物主要來自超過1萬年的地層,與當初對遺址年代與性質的判斷基本沒有誤差。出土器物中還有外直徑僅1.26、1.42、1.59、1.98毫米的一組精美鑽孔蛋皮裝飾品,是目前已知世界範圍內石器時代最小的人工製品。還初步發現了與寧夏水洞溝12地點相似的細石器微型工具,這可能與微型裝飾品相關。

發掘與採集數量達到千件以上的磨器是規模性食物加工的有力證據。大量的浮選作業也獲取了數千粒植物種子,至少存在6個不同植物種屬,均可食用,應當是古人類的食物資源。懂得了植物種子的食用和貯藏,創造了植物籽粒的加工工具與方法,植物資源得到強化利用,才具備了植物的馴化與栽培的前提條件,狹義的農業才得以實現。鴿子山的新發現爲原始農業起源考古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材料。

萬年前遠古人類在沒有山洞,也沒有開鑿窯洞的曠野中和荒漠環境下怎樣居住,怎樣應對北方的寒冷,怎樣遮風擋雨,此前我們只能推測、想像。鴿子山第10地點在1萬年前地層中發現了不同水平高度的兩組建築柱洞遺蹟,初步解答了沙漠戈壁環境、曠野地區古人類的居住形式,這在國內外考古中也是第一次。

第10地點清理了數十處完整的結構性火塘和大量其他用火遺蹟,其中往往出土許多燒石,建築遺蹟和用火遺蹟有序排列布局和大量的生活生產用品近距離分布,不排除鴿子山的古人類較長時間居址固定的可能性。發掘材料可能對寒旱環境的古人類生存情景復原具有廣泛意義。

中國西北乃至中亞除了低山山地洞穴以外,綠洲小環境基本涵蓋了古人類遺址的主要生存背景和地貌單元。這些地區保留原生地層不易,但如同鴿子山工作一樣,經過仔細的調查,持續關注,還會有更重要的古人類遺蹟被發現。鴿子山蘊藏的遠古人類源頭圖景光芒四射,激勵我們尋找人類發展軌跡。

(作者:王惠民,系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萬伸 發表於 2025-4-8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鴿子山考古發現與史前文明研究的範式意義】

王惠民先生【情約鴿子山】一文,以親歷者視角系統梳理了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三十年來的考古曆程,其價值不僅在於填補了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關鍵缺環,更以實證材料揭示了我國西北乾旱區史前人類適應模式的獨特性。作爲從事史前環境與人類適應研究的學者,筆者認爲該遺址的學術貢獻可從三個維度闡釋。

一、年代學框架的標尺性意義
鴿子山遺址的年代測定(距今11620±70~10020±60年)精準錨定了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的關鍵節點。這一時期正值末次冰消期氣候劇烈波動階段,遺址所處鄂爾多斯台地西緣的生態過渡帶特性,使其成爲研究人類應對環境壓力策略的理想樣本。王先生早期通過石製品技術類型學作出的年代預判,與後續14C測年數據高度吻合,充分體現了傳統田野考古學的科學預見性。

二、技術認知複合體的突破性發現
遺址出土的微型鑽孔裝飾品(直徑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4-24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鴿子山遺址的考古學價值與學術啟示】

鴿子山遺址的發現與研究,堪稱中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考古的典範。王惠民先生三十餘年的學術堅守,不僅驗證了早期預判的科學性,更揭示了這一遺址在人類技術演進、生存模式轉型方面的關鍵價值。

一、地層年代學的典範意義
遺址年代判定體現了考古學的嚴謹性。1990年基於剝片技術特徵提出的"晚更新世末段"假說,經1995年中美聯合團隊的碳十四測年(11620±70~10020±60 BP)獲得實證,這種"技術類型學-絕對年代學"雙重驗證模式,爲西北乾旱區史前序列建立提供了方法論參考。第10地點萬年地層中尖狀器、磨器與裝飾品的共出,更證實了該遺址作爲"末次冰消期人類適應荒漠綠洲"的典型剖面價值。

二、技術複合體的突破性發現
遺址呈現出舊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技術過渡特徵:
1. 剝片技術:雙面加工尖狀器延續了水洞溝勒瓦婁哇傳統,而微型細石器(可能源自水洞溝12地點技術擴散)與蛋皮裝飾品的共現,暗示狩獵採集經濟下的工藝專門化;
2. 磨製革命:千餘件磨器的規模性出土(包括現存最小人工裝飾品),不僅印證了植物加工技術的成熟,其與多類型植物種子的伴生關係(浮選獲6個可食用種屬),爲"廣譜革命-農業起源"鏈條提供了關鍵物證。這種"工具-資源"的耦合現象,符合國際學界關於"磨器普及先於馴化"的理論預設。

三、居住模式的考古學突破
第10地點兩組不同高程的柱洞遺蹟,解構了"曠野居址不可能論":
柱洞的空間分布可能反映季節性營建策略,高海拔組或爲冬季防風結構,低海拔組屬夏季活動面,這種垂直空間的差異化利用,展現了古人對小氣候的精準適應;
結合磨器群反映的食物加工強度,提示鴿子山可能已出現"半定居性營地",爲農業起源所需的定居行爲提供了前奏。

四、生態位構建的理論啟示
遺址位於季風區/非季風區過渡帶,其文化層堆積序列實爲古人類應對氣候波動的適應檔案:
晚更新世末段的剝片技術革新,對應著 Younger Dryas 事件後的資源壓力;
全新世初期的磨器爆發,則與氣候轉暖帶來的植物多樣性增加同步。這種"環境脅迫-技術響應"模式,爲研究人類生態位構建(Niche Construction)提供了東亞案例。

鴿子山研究揭示:農業起源絕非突變事件,而是舊石器技術傳統在特定生態背景下持續調適的產物。王惠民團隊的工作,不僅填補了我國西北乾旱區萬年尺度人類適應研究的空白,其揭示的"技術-資源-環境"三維互動機制,更爲全球農業起源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區域參照。未來需加強殘留物分析與微痕研究,進一步揭示工具功能與人類行爲的深層關聯。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