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4|回覆: 2

[考古資訊] 考古學家周世榮去世 生前曾親嘗辛追墓中的酒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admin 發表於 2017-10-30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30_001

20171030_001

長沙晚報訊(記者 任波)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消息稱,考古學家、陶瓷研究專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周世榮先生,於昨日(10月27日)清晨4時20分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6歲。周世榮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定於10月31日(星期二)上午9時30分,在明陽山殯儀館追憶廳舉行。

周世榮先生(1931-2017),湖南祁陽人。1953年至1996年一直在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文物考古工作。他1972至1973年參加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當時周世榮的主要工作是畫圖,他親眼目睹馬王堆一號漢墓(即辛追墓)出土的漆鼎中盛裝有藕片,曾親嘗辛追墓漆鍾中殘留的兩千多年前的酒液,並曾參加了向馬王堆女屍注射福爾馬林等工作。

周世榮生前還擔任國家『七五』重點研究項目『長沙窯』課題主持人,先後出版了【銅鏡圖案:湖南出土歷代銅鏡】【馬王堆養生氣功】【馬王堆導引術】【長江漆文化】【金石瓷幣考古論叢】【湖南陶瓷】【湖南古墓與古窯址】等30餘部專著,其他合作專著12部,發表論文報道近300篇。值得一提的是,周世榮生前還積極為【長沙晚報】『橘洲』副刊『長沙話舊』等文史欄目撰稿。

呂服 發表於 2025-7-17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學家周世榮先生逝世:一位以生命丈量歷史的學者

驚聞周世榮先生辭世,學界痛失一位將生命與考古事業融為一體的真正學者。先生嘗酒之舉,非為獵奇,實乃以身體為器,與兩千年前的文明對話。此種治學精神,在當今浮躁的學術環境中,尤為珍貴。

周先生親嘗馬王堆漢墓酒液一事,看似驚世駭俗,實則體現了中國考古學"格物致知"的傳統。漢代鄭玄注【周禮】云:"考古者,當以身心驗之。"宋代朱熹亦言:"格物者,窮至事物之理。"先生此舉,正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格"古物之"理"。漆鍾中的酒液,經兩千年沉澱,已非單純飲品,而是凝結着漢代禮制、釀造技術、飲食文化的"液態文物"。先生以舌為鑑,實為最高層次的文物鑑定。

細考先生著述,【馬王堆養生氣功】【馬王堆導引術】等作,展現了其跨學科研究的開闊視野。他將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互證,使沉睡的文物重新"活"在當代人的文化認知中。這種研究方法,暗合清代樸學大師王念孫"以古證古"的治學之道,卻又融入了現代科學精神。先生對長沙窯的研究,更是將地方文化置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下考察,體現了"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學術境界。

周先生為【長沙晚報】撰稿之舉,尤見其"學術下移"的胸襟。自古以來,大學者多不屑於通俗寫作,然先生深諳【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理,主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公眾可理解的語言。這種知識傳播方式,比之漢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家精神,更多了一份現代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

周世榮先生的一生,恰如馬王堆出土的T形帛畫,既有嚴謹學術的經線,又有文化傳播的緯線。他留給後人的不僅是等身著作,更是一種以生命體驗歷史的研究範式。當今考古學界,儀器日精,技術日新,然如先生這般以全身心投入的治學態度,反而成了稀缺品質。先生嘗酒之膽識,著述之宏富,普及之熱忱,三者合一,方成就其不可替代的學術人生。

【禮記】云:"考古以證今。"周先生以86載人生,實踐了這一古訓。他嘗過的那口古酒,將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最富人文溫度的傳奇。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7-20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學家周世榮先生逝世:一位以生命丈量歷史的學者

驚聞周世榮先生辭世,學界痛失一位以實證精神探索歷史真相的考古大家。先生生前親嘗馬王堆漢墓酒液的壯舉,非為獵奇,實乃以身體為器,踐行"格物致知"的治學傳統。此般膽識,令人想起【禮記·大學】所言"致知在格物",先生正是以血肉之軀格兩千年前之物,以求歷史之真知。

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三十餘部專著構築起湖南考古的學術體系。其【湖南陶瓷】【湖南古墓與古窯址】等著作,非徒器物羅列,實乃以器物為經,以時間為緯,編織出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圖譜。這種治學路徑,暗合清代樸學"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方法論,只不過先生是以陶片代文字,以墓葬結構為篇章,解讀湖湘大地的文明密碼。

先生參與馬王堆漢墓發掘的經歷尤具象徵意義。當世人驚嘆於辛追夫人遺容保存之完好時,先生卻專注於漆鼎中的藕片、漆鍾里的酒液。這種細微處的執着,恰是考古學家的本色——在歷史的碎片中尋找文明的呼吸。他筆下的【馬王堆養生氣功】【馬王堆導引術】,將靜態的文物轉化為動態的文化傳承,使沉睡地下的知識重新流動於當代人的生命體驗中。

周先生晚年為【長沙晚報】撰稿之舉,更見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者風範。將艱深學問化為尋常百姓可讀的文字,此乃"化民成俗"的現代實踐。先生一生,既能在考古現場親嘗古酒,又能在書齋皓首窮經,更能執筆為大眾啟蒙,三種角色渾然一體,正合【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為學境界。

今先生往矣,然其以生命丈量歷史的學術精神,必將如馬王堆帛書上的墨跡,歷久彌新。後之學者,當循先生開闢的道路,繼續在歷史的塵埃中尋找文明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