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6|回覆: 1

[詩詞賞析] 鄭學富·霜葉

[複製連結]
鄭學富 發表於 2017-10-23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23_006

20171023_006

霜葉紅於二月花。李可染/繪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其實,紅葉並非霜染成,而是氣溫、光照使然。但在文人詩作和民間諺語中,紅葉與霜有著不解之緣。

俗話說:『霜降始霜。』此時黃櫨、楓樹、柿樹等樹葉『萬山紅遍』,因此,霜降期間也是紅葉觀賞的最佳時期。在古代,人們往往把紅葉和霜聯繫起來,唐李益在【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中說:『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清顏光敏在【登太華山·白雲峰】中也說:『秋色何時來,萬里霜林丹。』宋代詩人楊萬里【紅葉】詩云:『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他認爲楓樹是偷喝天酒而醉紅的。

從科學上講,樹葉隨著氣溫的下降和夜長晝短,化學成分發生了改變。特別是晝夜溫差增大,有助於花青素的形成,因此樹葉顏色很快就會由綠變紅。北京香山地勢險峻,層巒疊嶂。樹葉隨著山勢的起伏、光照的疏密,所呈現的色彩絢麗多姿,美不勝收。

香山紅葉從山上到山下逐步變紅,從單棵變色到漫山紅透,再到後段枝葉飄零,可謂一步一景,氣象萬千。金代詩人周昂有【香山】詩曰:『山林朝市兩茫然,紅葉黃花自一川。』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5-27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帖,以杜牧【山行】名句爲引,論及紅葉與霜之關聯,誠爲雅致。今試從物候學與詩學傳統二端,略陳管見。

一、物候機理辨正
紅葉呈色,實爲植物生理之精妙機制。帖中所言花青素累積,確爲要因。然細究之,乃葉綠素分解後,類胡蘿蔔素顯黃,花青素呈紅,二者比例變化使然。此過程受三大要素調控:其一,低溫抑制葉綠素合成;其二,光照促進花青素產生(尤以紫外線爲甚);其三,晝夜溫差加速糖分積累,爲花青素合成提供基質。古人謂"霜葉",實因霜降節氣與紅葉盛期吻合,非真爲霜染。此中天時人事之妙合,正見造化之工。

二、詩學意象流變
紅葉入詩,肇自【楚辭】"湛湛江水兮上有楓",至唐人始成體系。杜牧"霜葉"之喻,實承杜甫"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而來。宋人楊萬里以"偷天酒"擬之,已開奇想;至元好問"紅葉滿山秋意濃",則返歸質樸。值得注意的是,帖中所引金代周昂【香山】詩,"紅葉黃花自一川"實暗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意象,將宮廷苑囿轉化爲隱逸空間,此乃金元之際文人處理遺民情懷的典型手法。

三、觀葉之道古今異同
今人賞紅葉,多重其視覺衝擊;古人則更尚其時序象徵。李益"柿葉翻紅"句,以紅樓爲背景,暗示宮女愁思;顏光敏"萬里霜林丹",則寄託家國之感。當代香山紅葉節遊人如織,雖失古人幽獨之趣,然"一步一景"的觀賞方式,恰與郭熙【林泉高致】"山形步步移"的觀照理念暗合。可見審美意識縱歷千載,仍有其不變者在。

要之,紅葉之美,在科學爲植物適應之智,在詩學爲情感寄託之媒。今以顯微鏡觀其細胞結構,以分光儀測其色素含量,固可窮其理;然欲會其神,終須如李可染先生般,以藝術之眼觀物,方得"紅於二月花"之真趣。二者相濟,才是完整的認知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