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9|回覆: 2

[稗官野史] 浸潤在歷史長河中的君子文化

[複製連結]
朱萬曙 發表於 2017-10-20 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先秦儒家有諸多對於君子人格的論說,樹立了君子人格的理想。這些關於君子人格的理想,構成了君子文化豐富的內涵,隨同整個儒家思想體系,在後世不斷得到傳承和發揚,並轉化為普遍的文化實踐,具有積極的歷史作用。

關於君子人格理想的論說,主要集中在先秦儒家典籍之中。這些儒家典籍成為經典之後,歷代學人不僅反覆習誦,而且不斷進行註疏闡釋,在泱泱典籍中,形成了『經學』。先秦儒家關於君子的論說也就不斷被傳承和弘揚。

由於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所以經學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而對於先秦儒家關於君子論說的解釋和闡發也綿延不絕。它們既是君子文化的組成部分,又讓一代代學人承接了君子文化的血脈,進而轉化為君子文化的實踐。

君子文化的實踐,主要體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士大夫層面。士大夫是讀書之人,他們所讀之書當然以儒家經典為主;士大夫也往往是執政或參與執政之人,自唐代以後,他們為了通過科舉考試,更要熟悉儒家經典。因此,君子文化對他們有着更深入的浸潤,也更容易轉化為實踐行為。

例如,宋代的蘇軾仰慕古代君子的風範,『賢人君子之遺蹟,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嘆』(【南行前集序】)。他對君子的人格有着自己的思考,認為君子應該是明『大義』之人,『夫數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於道德,或訓其子孫,雖所趣不同,然皆篤於大義,不私其躬也如是。』(【屈到嗜芰論】)在他看來,君子也應該報效國家,『君子之所以大過人者,非其以智能知之,強能行之也。其以功興而民勞,與之同勞,功成民樂,與之同樂,如是而已矣。』儘管蘇軾一生多次被貶謫,卻保持着永遠的君子風範。君子文化的薰陶和他本人對君子人格的思考,使他成為君子理想的踐行者。

與蘇軾的情形相近的,還有明代的王陽明。他對於君子人格同樣有自己的思考,其【答友人】這樣論說君子:『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正以其無入而非學也。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於外,唯日之不足矣,其何以為君子!往年駕在留都,左右交讒某於武廟。當時禍且不測,僚屬咸危懼,謂群疑若此,宜圖所以自解者。某曰: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吾方求以自信之不暇,而暇求人之信己乎?』王陽明結合自己曾經被『左右交讒』『禍且不測』的經歷,闡發了『君子之學,務求在己』的觀點。君子通過學習,有自己的見識,從而內心有定力、有自信,毀譽榮辱不足以讓自己情緒波動。他從人生實踐中獲得對君子人格的認識,又以此實踐自己的君子人生,遭到貶謫並不氣餒,忠君報國依然如故,最終成為一代聖賢。

君子文化的實踐突出體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歷史環境中。在明代後期,閹黨專權,一批具有君子人格的士大夫橫遭打擊,左光斗就是其中一位。面對朝廷小人當道,他說:『君子之別於小人者,清與濁而已矣。君子之不能容小人,猶小人之不能容君子也,其清濁異,則其好惡不得不異也。』(【左忠毅公集】卷二【科臣挾逞私心倒翻國是疏】)他堅守君子操守,與楊漣等人彈劾閹黨魏忠賢,被誣陷下獄冤死,完成了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他的學生史可法曾經到監獄探望他,寫下了著名的【左忠毅公逸事】。在抗擊南下的清軍期間,史可法給一位朋友寫信,說道:『弟雖庸陋無聞,竊願附正人君子之列……左老恩師立朝正色,憐士清心,行者頌之途,賈者談之市,況我輩摳衣絳帷、親承知遇者乎!』(【史忠正公集】卷二【致某】)可見,正是在左光斗的直接影響下,史可法追步乃師的君子人格,希望自己也附入『正人君子之列』。正是君子人格的薰陶,史可法才在揚州城破之後,縱身投江,和左光斗一樣,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自己君子人格的塑造。

先秦形成的君子理想人格,不僅被後世諸多的士大夫所仰慕、所實踐,而且由他們進一步弘揚和傳播,推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從而讓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傳之彌久。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中就有不少這樣的故事。【三原學案】引楊爵【漫錄】的記載:明代呂涇野先生過某府,太守陪坐。太守的兒子讀書樓上,聲音很大,太守就讓兒子『當微誦,恐損傷』。過一會又讓人催兒子按時吃飯,曰:『勿令飢。』呂涇野就對太守說:『公之愛子,可謂至矣,願推此心以愛百姓可也。』呂涇野經過順德府,太守為他餞行,地方靠近養濟院。他讓人送一桌饌食到養濟院,對太守說:『願公體我此心,以惠恤鰥寡可也。』楊爵聽到這兩件事後感嘆不已,認為『使志道君子常得與先生相親焉,獲德容,聞至論以自警省,不患德之不修而政之不善也』。在楊爵看來,呂涇野的君子之道,能夠感化更多的人成為君子。他記錄下了呂涇野的事跡,黃宗羲又將其錄入【明儒學案】,讓這樣的君子事跡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文學作品是傳播和弘揚君子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不少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達對君子的讚賞,塑造君子形象。詩人李白【贈韋侍御黃裳二首】有句:『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既是對韋黃裳君子風範的讚美,也表達了『受屈不改心』方為君子的看法。杜甫【天末懷李白】中以『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詩句,既表達了對李白的牽掛之情,同時也將李白視為君子。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讀書人為主要描寫對象,其中有對偽君子的辛辣諷刺,如戴着秀才頭冠的王德、王仁,也有對真君子的書寫和讚美。作品第三十六回所寫的虞育德就是一個有君子美行的人物。他有仁愛之心,碰到一個鄉民因為無錢葬父,儘管自己不富裕,卻慷慨接濟。他不貪圖功名富貴,參加科舉考試也只是為了衣食飯碗,考中進士後,別人都想謀個肥缺,他因為年屆五十,只得了一個南京國子監博士的『閒官』,卻也歡喜萬分。他秉承着先秦君子『誠之為貴』的品格,以誠待人、以誠處事,中進士時,別人都將年齡改小,他卻填實足年歲;他接濟鄉民,也實話實說,自己剛剛得到一點銀子,也要養家餬口,所以只能拿出四兩讓鄉民回家安葬父親。小說的敘述和描寫中,雖然沒有用『君子』讚美他的品格,但回目卻大書『常熟縣真儒降生』,將他視為『真儒』,令人敬重。

歷代士大夫文人對君子文化的弘揚和傳播,讓君子文化深入人心。在記載古徽州宗族的【休寧名族志】中,我們就看到諸多山村鄉民有『古君子之風』:任夢桂『性沉默好讀書,入太學,不樂仕進,嘗築別業於松蘿之阿,隱居其中,農樵自給,足跡鮮入城市,有古君子風』;陳世淳『承家詩禮,好學不倦,有古君子風』。【新安名族志】中記載,一個叫韓欽的過早去世,其妻子金氏『冰蘗守節,撫三孤子成立,家業過前,鄉人咸稱女中君子』。這些小民君子的事跡,說明君子文化已深入社會各個層面,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

(作者:朱萬曙,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清戲曲】整理編纂及文獻研究』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4-19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子文化的歷史傳承與實踐品格】

君子文化作為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維度,其精神脈絡貫穿華夏文明三千年而不輟。先秦典籍所構建的君子人格理想,絕非靜態的道德教條,而是通過經學闡釋與士人實踐形成動態的文化範式。這種文化既具理論深度,更顯實踐品格,其歷史生命力正源於"知行合一"的獨特稟賦。

從經學傳統觀之,君子文化的傳承呈現出"述而不作"與"返本開新"的雙重特質。漢唐註疏恪守"疏不破注"原則,如孔穎達【五經正義】以訓詁明義理,使"君子喻於義"等命題獲得經典解釋;而宋明儒者則開創性地將君子論說提升至心性層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存天理滅人慾"詮釋君子修養,王陽明更以"致良知"重構君子人格的本體依據。這種"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辯證互動,使君子文化始終保持着理論活力。

在實踐層面,士大夫群體將經典文本轉化為具體的人生範式。蘇軾【留侯論】稱"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此非紙上空談,而是其歷經烏台詩案、黃州貶謫仍持"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精神寫照。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提出的"君子求諸己",更直接源於被讒貶謫時"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生命體驗。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實踐並非機械遵循經典教條,而是通過"以身體道"實現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范仲淹"先憂後樂"的政治倫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觀,皆是對君子文化內核的拓展與升華。

當代重提君子文化,當超越簡單復古,而應把握其"常"與"變"的辯證關係。君子人格中"仁者愛人"的普世價值、"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構成文化傳統的"常道";而具體實踐中的制度載體、表達形式則需因時"權變"。這要求我們既深入經典文本把握精神內核,又能立足現代語境創新表達方式,使君子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陸刁 發表於 2025-4-28 0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子文化的實踐性傳承與當代啟示】

君子文化作為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載體,其歷史傳承呈現出鮮明的實踐性特徵。先秦典籍中"君子"概念經漢代經學詮釋,至宋明理學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實踐體系。本文擬從三個維度解析君子文化的實踐傳承機制。

一、經學詮釋中的理論深化
自【論語】"君子喻於義"始,經鄭玄"以禮解經"、孔穎達"正義"疏證,至朱熹"格物致知"說,形成"義利之辨"的闡釋傳統。蘇軾【屈到嗜芰論】提出的"大義"觀,實為對【孟子】"捨生取義"說的情境化詮釋。這種層累的經典闡釋,使君子理論始終保持着對現實的解釋力。

二、科舉制度下的實踐轉化
唐代以降的科舉取士制度,將"四書"作為考試範本,促使士大夫階層將經典義理轉化為政治實踐。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提出的"知行合一",正是對科舉異化的修正。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化並非簡單的理論應用,而是通過"禮法合治"的治理模式,將君子理想滲透到司法、教育等具體行政中。

三、逆境中的精神淬鍊
蘇軾在黃州、惠州、儋州的貶謫經歷,驗證了"君子固窮"的命題。其【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之詠,實為對【周易】"遁世無悶"的文學演繹。王陽明遭讒被貶龍場驛時"格竹求理",則是對【大學】"格物"說的極端實踐。這種逆境中的持守,構成了君子文化最具感染力的傳承方式。

當代社會面臨價值多元的挑戰,君子文化的傳承更應注重其"反求諸己"的內省精神。如王陽明所言"自信而已"的獨立人格,恰可矯正現代性帶來的價值迷失。建議在文化傳承中:第一,區分經典文本的原初意義與後世闡釋;第二,注重君子倫理與現代公民道德的會通;第三,發掘逆境中堅守的現代心理學意義。

君子文化作為活着的傳統,其生命力正在於歷代實踐者的創造性轉化。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更需要以"和而不同"的君子智慧,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範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