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0|回復: 2

[诗词赏析] 唐诗里的陕西·王维笔下的辋川

[複製鏈接]
张孔明 發表於 2017-10-20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19_018

20171019_018

〖王维诗意画〗 资料图片

20171019_019

20171019_019

〖纵横论王维〗王志清 著 齐鲁书社

每年的秋天,我总爱偕朋带友,去蓝田辋川游玩。辋川名气不大,可王维名气大呵!王维是盛唐大诗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挂冠而退,隐居于辋川别业,率意于竹溪松林,吟诗作画,其乐陶陶。其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主义的描写,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画面:一阵好雨,荡去了灰尘;树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后黄昏,秋意宜人;山川静美,满目空寂。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悬,清辉低泄。一脉清泉,缓缓流动;水清见底,水流石白。水滨竹林,郁郁青青。竹丛笑语声喧,农家少女欢快,她们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莲花亭亭,莲叶田田;渔船游来,波涌莲开,打鱼人要抛锚下船了。任凭春天的芳华消逝吧,眼前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屈原笔下的王孙说『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维却要留下来,享受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这样的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心向往之。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约诗朋画友,买舟而往。沿灞河逆行,取辋河逆进,穿峡谷逆上,东踅西荡,渐入佳境,隐约看见草堂了,那便是王维的别业了。仅行30里,却别是一方天地。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当年王维的挚友裴迪看望王维,就是驾舟逆水而去的。而今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蓝田坐公共汽车,要不了半小时,就到王维别业的遗址了。不读王维的诗,这里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读了王维的诗,这里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长叹了。王维的别业被圈在一家半遗弃的公司大院里,陈旧的楼房,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不要指望找到王维笔下的漆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处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龄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就算得大饱眼福了。

立足古银杏树下,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王维去了,银杏树还在;辋川变了,王维的诗还在。品读他神咏天吟的诗句,面对这故地,没有滋味,胜有滋味,别有滋味!应该说王维隐居这里,是慧眼独居的。终南脚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这么一个『曲径通幽』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远不近,正好于此半退半隐。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人间正道是沧桑』,辋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远告别诗情画意恐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开进了辋川,成千上万的树木倒下了,山峦沟壑,被夷为平地,半现代化的厂区和职工生活区拔地而起。就在王维别业的辋川上游不远处,为了建起一座楼房,要辋川让路,于是另一座青山被劈开,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辋川改变了河床。从此以后,王维别业门前的那条『清泉石上流』的辋河永远消逝了,与此相对应的『明月松间照』的画境也荡然无存了。古老的银杏树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旧河床边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在一夜间消失。好在人们已经觉醒,随着工厂的搬迁,这里相对『清静』了许多。多少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维走过的山涧小道上,总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诗,是梦,是王维留给后人的一个神话般的梦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辋川这块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吗?

但是,无论如何,辋川还是值得去的。相对都市而言,那里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看一眼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吟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毕竟那里还有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毕竟我们在失去了很多之后,还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宝贵的活化石——千年银杏树,以及千余年来人们对诗人王维代代传承的景仰和怀念。

(作者:张孔明,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7-12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辋川灵境与王维诗格的互文性建构》

王维辋川诗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价值不仅在于"诗中有画"的艺术呈现,更在于建构了文人山水审美的新范式。从《山居秋暝》的文本细读出发,可见其空间叙事遵循"仰观俯察"的古典观照方式:首联确立"空山新雨"的宏观气象,颔联以"明月松间"形成垂直向度的空间延伸,颈联通过"竹喧莲动"实现听觉与视觉的横向铺展,最终在尾联完成"天人合一"的哲学升华。这种多维度的空间经营,实为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在诗歌领域的创造性转化。

辋川别业的选址暗合古代"卜居"传统。《旧唐书》载其"得宋之问蓝田别墅",经王维改造后形成"二十景"的园林体系。考其地理,辋水环抱如车辋的地形特征,恰应《周易》"山水蒙"卦象,暗喻"君子以果行育德"的修身之道。王维将漆园、竹里馆等人文景观与自然地貌有机融合,创造出"可游可居"的审美空间,这种造园理念直接影响后世文人园林"芥子纳须弥"的营造法则。

《辋川集》四十首五绝构成完整的山水组诗,其意象系统具有鲜明的禅学底色。"空山"非物理性空寂,而是"色即是空"的直观呈现;"清泉石上流"暗合《坛经》"本来无一物"的顿悟境界。王维以"诗佛"著称,其辋川诗作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观物方式,实为南宗禅"即事而真"思想的诗意表达。这种将禅意转化为诗性的能力,使中国山水诗突破谢灵运"叙理陈情"的模式,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新高度。

当代寻访者所见辋川遗址的今昔之变,恰成王维"无常"观的现实注脚。那株千年银杏作为物质性遗存,与《辋川图》的笔墨记忆形成双重文本。建议研究者可参照日本学者入谷仙介《王维研究》的考证方法,结合唐代壁画中的园林图像与现存地形,通过数字建模技术还原别业原貌。这种跨学科研究或能重新激活辋川的文化记忆,使"王孙自可留"的审美召唤获得当代回应。
卢朱伍 發表於 2025-7-31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辋川遗韵:王维山水诗境的空间建构与当代启示》

王维辋川诗作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具有范式意义。其《山居秋暝》五律,不仅是自然审美的典范,更建构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空间。首联"空山新雨后"之"空",非物理性空旷,乃禅宗"色空不二"的意境呈现。这种以佛理入诗的手法,使辋川山水超越地理实体,成为精神栖居的象征性空间。

从文学地理学视角考察,辋川别业的选址极具深意。其地北接秦岭,南向灞水,形成"山水环抱"的封闭式地理单元。王维在《辋川集》中精心设计的二十处景观,实为对自然空间的诗意重构。如"竹里馆"的幽独、"鹿柴"的空寂,均通过"借景""框景"等园林手法,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灵空间。这种"诗性地理"的营造,较谢灵运山水诗更显圆融。

当代辋川的困境折射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命题。王维手植银杏作为"生物性纪念碑",其存在价值不仅在于树龄,更在于它是联结古今的"记忆之场"。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指出,物质载体与精神文本的断裂会导致记忆空间的消解。辋川公司大院对遗址的侵占,本质是现代化进程中对诗意栖居的消弭。

王维辋川诗的当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重建"诗性地理"的可能。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空间诗学》中强调,伟大作品能创造超越时空的"幸福空间"。保护辋川遗产,不应止于修复古建,更需通过文本解读、意境再现等方式,在现代都市中重构"可游可居"的精神山水。如能在遗址规划中融入"竹喧归浣女"的场景艺术,或运用AR技术重现"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或可使诗性空间重获新生。

王维的辋川实践证明:最高级的隐逸不是逃离尘世,而是在尘世中建构诗意。这种"中隐"智慧,对缓解当代人的存在焦虑具有启示价值。当我们站在千年银杏下诵读"王孙自可留"时,实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关于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既安放身体,又栖居灵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