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4|回复: 2

[古代诗话] “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集句接受

[复制链接]
朱美禄 发表于 2017-10-2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饯别诗,写景清丽如画,语言朴素自然,将朋友离别之际的惆怅与关切之情写得真挚感人。

此诗问世之后便被广泛接受。对这首诗的接受体现在音乐和文学两个方面。音乐方面的接受,指的是为诗歌谱曲以入乐传唱。据任半塘先生考证:“王维当时乃作诗之 徒,非作歌辞,此诗入乐后,名《渭城曲》。”因诗中有“阳关”这一地名,所以《渭城曲》又被称为《阳关曲》;因其曲调有“三叠”结构,故又被称为《阳关三叠》。文学方面的接受,主要体现为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入集句。尽管以入乐的方式接受和以集句的方式接受大有差异,但都反映了这首诗深入人心的事实,也有助于这首诗的经典化。

所谓集句,指的是凑集前人诗句以成篇什。关于集句的发明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认为是北宋王安石,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认定是西晋傅咸,意见颇不一致。但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入集句,最早见于南宋诗人白玉蟾《集句赠王秀才》一诗:“富贵必从勤苦得,名位岂肯卑微休。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富贵必从勤苦得”一句集自杜甫的《柏学士茅屋》;“名位岂肯卑微休”一句集自杜甫的《徐卿二子歌》;“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集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集自李白的《将进酒》。诗歌虽由集句而成,却也自然流畅,不见拘挛补衲的痕迹。

元代吴师道有《集句一首赠答潘季通》:“江上春风留客舟,鸟啼花落水空流。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歌从思路上明显受到了白玉蟾的影响,只不过集句的来源不尽相同而已。“江上春风留客舟”是北宋方泽《武昌阻风》中的句子;“鸟啼花落水空流”是唐代诗人刘商《送王永二首》其一中的句子。相较白玉蟾的集句诗而言,吴师道这首青出于蓝胜于蓝。

含“劝君更尽一杯酒”集句而成的诗歌,还有清代章甫的《妆楼春夜宴集句》:“花有清香月有阴,长河渐落晓星沉。劝君更尽一杯酒,又典春奁半臂金。”第一句集自苏东坡《春宵》诗;第二句集自李商隐《嫦娥》诗;第三句集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第四句集自黄莘田《闲居杂兴》组诗。今人吴文治也有一首《集句赠别》道:“五里青山十里溪,鹧鸪声里夕阳西。劝君更尽一杯酒,此别愁眉又复低。”第一句集自席佩兰《舟行春望》诗;第二句集自尤侗《闻鹧鸪》诗;第三句集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第四句则集自苏曼殊《海上》组诗。

另外,“劝君更尽一杯酒”还有见于集句词中的情况。北宋郑少微《思越人·欲把长绳系日难》就多由集句组成。“欲把长绳系日难。纷纷从此见花残。休将世事兼身事,须看人间比梦间。红烛继,艳歌阑。等闲留客却成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赢得浮生半日闲。”上阕第三句和第四句集自韩愈《遣兴》诗:“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着人间比梦间。”试将诗词对照,郑少微所集句子与韩愈诗歌不尽相同,莫砺锋先生认为郑少微词中“‘须看’之‘看’字,应正作‘著’字;‘须著’,犹言‘须把’也。”当然,不排除郑少微所集句子,有可能是韩愈诗歌异文的情况。下阕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集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赢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则集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一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只是郑少微把诗歌中的“又”字改成了“赢”字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频入集句,在创作中也有被囫囵套用的情况。王安石在《送吴显道南归》组诗之五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路长山复山。”这是现在可考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在创作中最早被套用的情形。王安石在送别朋友时劝他多喝一杯酒,因为别后天各一方,彼此再难见面。宋代释法熏在《偈颂一百三十三首》之七十二中说道:“独能岗上,慧日峰前。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正法眼,破沙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总共才八句,其中套用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

细细考察不难看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多被入于宴饮与送别集句中。一方面说明了这句诗深深契合人们的心理,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共鸣;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句诗成了宴饮与送别场合的经典,人们无法回避它的存在。韩愈说“惟陈言之务去”。但在自出机杼的创作相形见绌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奉行“拿来主义”。需要指出的是,在袭用时须确保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使所集之作白璧无瑕,宛如新造。

火焰之歌 发表于 2025-7-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集句接受与诗学价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自盛唐问世以来,便以其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经典作品之一。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尤为后世文人所钟爱,成为集句创作的重要素材。本文拟从诗学接受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专业探讨。

一、集句传统与诗学渊源
集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其历史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沈括《梦溪笔谈》与袁枚《随园诗话》虽对集句起源持论不同,但都反映了这一创作形式在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集句并非简单的诗句拼凑,而是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句在新的语境中产生和谐共鸣。南宋白玉蟾《集句赠王秀才》首次将王维此句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相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诗意空间,实为集句艺术的典范之作。

二、跨时代对话的诗学意义
元代吴师道《集句一首赠答潘季通》延续了白玉蟾的创作思路,但通过替换前两句,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后代诗人对前贤诗句的创造性接受。清代章甫《妆楼春夜宴集句》则突破传统,将王维的送别之酒置于春夜宴饮的场景中,赋予原句新的情感内涵。近人吴文治《集句赠别》更将地理意象与情感表达完美结合,展现出集句艺术的生命力。

三、经典诗句的接受美学分析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所以能被历代文人反复运用,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普世情感与开放性的诗意空间。这句诗既承载着王维原作的离别之情,又因其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具备了被重新诠释的可能。不同时代的诗人通过集句,与王维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使这句诗不断获得新的艺术生命。

结语:
"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集句接受史,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诗歌发展史。这一现象不仅展现了王维诗歌的永恒魅力,更反映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的独特美学。通过集句这一特殊形式,历代文人实现了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使古老的诗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持久的光彩。这种创作实践,对于理解中国诗歌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韩次 发表于 2025-7-2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王维〈渭城曲〉之集句接受与诗学典范意义》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诚如帖中所言,实为盛唐送别诗之圭臬。其"劝君更尽一杯酒"之句,历经千载仍焕发强韧生命力,此中深意,尤值吾辈细究。

一、集句传统与诗学谱系
考集句之源流,虽沈存中、袁简斋各执一词,然宋元以降蔚为大观确为事实。白玉蟾《集句赠王秀才》以杜诗之沉郁、李诗之豪放,缀以摩诘之隽永,实开"渭城句"入集之先河。其妙处在于:既保持原句"樽前惜别"之本意,复与"万古愁"之慨叹形成时空张力。吴师道承其衣钵而更臻化境,取方泽之婉转、刘商之空灵,使舟楫流水意象与阳关别情浑然相融,此正严沧浪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之妙境。

二、句法张力与情感结构
细察"劝君更尽一杯酒"之句,其力量在"更尽"二字。钱锺书《谈艺录》曾言:"'更'字乃诗眼,既含前此已饮之实,又寓此后难再之虚。"此等时空叠印之法,恰为集句者所珍。清代章甫妆楼夜宴之集,以东坡之清雅对义山之幽邃,终以"半臂金"之俗语作结,正见王维此句可雅可俗之包容性。近人吴文治集句,更将青山鹧鸪之景与愁眉低垂之情绾合,再现摩诘"即景生情"之笔法精髓。

三、经典化过程中的接受美学
此诗之流传,实具双重典范意义:其一为乐府传统之延续,《阳关三叠》之"三叹"结构,暗合《诗经》重章复沓之遗响;其二为文人集句之范式,自南宋至近代,诗家皆视此句为情感枢纽。饶宗颐《词籍考》曾指出:"集句非仅文字游戏,实为对经典之致敬与重构。"王维此句能横跨八百年诗史而常新,正在其提供既完足又开放之意义空间。

要之,《渭城曲》之经典地位,既源于原作"清水出芙蓉"之天然韵致,更得后世创作者持续阐释之力。今人观历代集句,不惟可见诗歌技艺之传承,尤可悟中国诗学"以故为新"之深层机制。此等文化现象,较之单纯考证源流,或许更值得吾辈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