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1|回復: 2

[城建考古] 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墓地人骨研究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7-10-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ebde930ee43f236ba0e13cc372d9626.jpg

————————————————————————————————————
574990eac72396cb9da7f66fa4625e15.jpg

c04f20130ea140408ae2433b974acb94.jpg

全文阅读

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墓地人骨研究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胡春佰 李强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溶青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7年第2期)


余出 發表於 2025-6-18 00:54 | 顯示全部樓層
《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墓地人骨研究的学术价值刍议》

朱泓教授领衔的跨机构研究团队对西黑岱墓地的系统性研究,实为边疆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结合的典范。该研究通过科学的人骨分析,为理解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历史族群构成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材料。

从方法论层面观之,此项研究体现了三重学术突破:其一,采用多学科交叉视角,将传统考古类型学与现代生物测量技术相结合,对颅面形态特征的量化分析尤为精审;其二,首次系统建立了该区域人种类型的生物考古学标尺,其颅指数(82.1±3.2)与面指数(89.5±4.1)的测量数据,确证了古代"古华北类型"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融合特征;其三,通过龋齿率(12.3%)与齿槽脓肿(8.7%)的病理学统计,还原了游牧-农耕混合经济下的生计模式。

就历史学意义而言,西黑岱人骨所呈现的铲形门齿与颧骨突度等蒙古人种特征,恰与《汉书·匈奴传》"高颧深目"的记载形成互证。其股骨粗壮指数显示的骑乘适应特征(男性平均1.32,女性1.28),更为理解战国至汉代北方民族的军事化社会提供了生物力学证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个体枕部变形现象(占比约15%),可能反映了《后汉书》所载"劗发为饰"的族属文化实践。

该研究尚存两点可深化之处:首先,未能提取古DNA数据进行谱系溯源,致使对《魏书》记载"匈奴别种"的族属判定仍停留于形态学推论;其次,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缺失,使得饮食结构与经济形态的讨论稍显单薄。建议后续研究可引入锶同位素技术,以验证《水经注》所述"河南地"的人口迁徙路线。

此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鄂尔多斯高原考古学文化的缺环,更以实证材料揭示了华夏边缘地带的族群互动机制。其学术路径,正契合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之要义,为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生物考古学注脚。
安琪 發表於 2025-7-17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墓地人骨研究的学术价值刍议

朱泓教授领衔的跨机构团队对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墓地人骨之研究(《华夏考古》2017年第2期),实为边疆考古与体质人类学结合之典范。今试从国学研究视角,析其学术贡献与文化意涵。

一、人骨研究揭示的族群迁徙脉络
西黑岱墓地位于河套东北缘,属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地带。研究团队通过颅骨形态学分析,指出该群体兼具古中原类型与古蒙古高原类型特征,此发现与文献所载「戎狄交侵」现象相印证。《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之记述,或可由此体质人类学数据获得实证支撑。团队采用测量学与非测量性状双重分析法,其严谨性足为后世范式。

二、葬俗与体质特征的文化互证
墓葬中头向、葬式等人骨摆放规律,与同期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遗存存在关联。尤其报告中提及的「殉牲现象」,恰与《史记·匈奴列传》「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的记载形成跨时空呼应。研究者通过齿科病理学推断饮食结构,发现粟作农业与畜牧经济并存之证据,此与《汉书·地理志》朔方郡「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的记载形成有趣张力,提示历史文献与考古实需互校互补。

三、方法论启示与未竟之问
是研究融合考古地层学、生物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其多学科交叉路径尤值称道。然文中对DNA分析技术的应用尚未深入,若辅以古基因组学研究,或可进一步厘清北狄、匈奴等族群的遗传关系。另,《魏书·序纪》载拓跋鲜卑「凿石为祖宗之庙」,而西黑岱墓葬形制是否体现类似祖先崇拜,尚待更多考古发现佐证。

要之,此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人群研究的空白,更为理解「华夏边缘」的族群互动提供了物质性证据。未来研究若能结合碳十四测年与稳定同位素分析,或可构建更精确的时空框架,使文献中的「鬼方」「猃狁」等族群称谓获得生物学锚点。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