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9|回覆: 1

[城建考古] 江蘇盱眙縣大雲山漢墓七號陪葬坑實驗室考古清理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7-10-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683ee924c9d8b0d67d4a707b0d17c8e.jpg

————————————————————————————————————————
c952265d2e30a61c2709d695ea42a773.jpg

b1fecd9893d83478b21474ccb4722b3d.jpg

全文閱讀

江蘇盱眙縣大雲山漢墓七號陪葬坑實驗室考古清理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大雲山考古隊 原文刊於:【考古】2017年第8期)


君君的辮子 發表於 2025-5-5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七號陪葬坑實驗室考古清理之學術管窺

大雲山漢墓群作爲西漢江都王陵區之重要遺存,其七號陪葬坑之實驗室考古清理成果,實爲漢代喪葬制度與物質文化研究之重要突破。此次清理工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南京博物院聯合開展,以科技考古與傳統方法相結合,揭示了西漢諸侯王等級墓葬之陪葬制度與工藝水準,其學術價值可析爲三端。

一、葬制等級與空間秩序之體現
七號陪葬坑出土車馬器、漆木器及青銅構件等遺物,其規制與【後漢書·輿服志】所載"諸侯王車輿制度"相印證。尤其錯金銀車軎與鎏金當盧之發現,不僅彰顯墓主身份之尊崇,更反映西漢中期"事死如生"之喪葬觀念。陪葬坑位於主墓東北之方位選擇,暗合【周禮】"左昭右穆"之禮制傳統,體現漢代對先秦禮制之承襲與變通。

二、工藝技術與文化交流之實證
清理過程中所見漆器殘片紋飾兼具楚地蟠螭紋與中原雲氣紋特徵,印證【史記·貨殖列傳】"東楚豫章出漆器"之記載。青銅器范鑄痕跡與錯金工藝之顯微觀察,揭示西漢手工業"物勒工名"制度之具體實踐。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瑪瑙珠飾材質經檢測屬西域玉種,爲研究絲綢之路開通前之早期中外物質交流提供新證。

三、實驗室考古方法論之示範意義
此次清理採用微環境控制、三維掃描與遺存原位保護等科技手段,突破傳統田野考古之局限。如漆木器在恆溫恆濕條件下進行分層提取,最大程度保存有機質文物信息;金屬器鏽蝕產物之X射線衍射分析,爲漢代冶金技術研究建立微觀資料庫。此種多學科交叉之研究範式,實爲當下考古學"由物見人"學術轉向之典範。

要之,大雲山七號陪葬坑之發現,既補史籍關於江都國記載之闕如,亦爲理解漢代"同制京師"之諸侯王葬儀提供實物標本。未來若能結合主墓出土簡牘資料進行綜合研究,或可進一步揭示西漢中期地方政權與中央之互動關係。考古工作之價值,正在於以實證重構歷史細節,使往昔文明之光華得以穿越時空,燭照今人之認知。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二日申時| 2025/5/19/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