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9|回复: 2

[时空整理公约] 苗姓《古今千万姓氏名人大全集》之中华苗氏名人收录

[复制链接]
谯皓中 发表于 2017-10-1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b4939239af06958fb7dbff3f2fa79a3.jpg

苗氏溯源考《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出自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子良,子良生越椒,字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侯与之苗邑,因以为氏,其地河南轵县南,有苗亭即其地也。上党长子县有苗袭夔。郑樵·《通志》以邑为氏,晋邑,苗氏姓,楚大夫伯棼之后,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人与之苗,因以为氏,河内轵县南苗亭,即其地也。汉有长水校尉苗浦,王莽时有苗欣,东晋有苗愿望。出东阳,廖用贤·《尚友录》。

苗姓:苗,东阳,羽音,又望出上党、济阴。

苗氏古今人名列传


上古

苗父:按《姓氏·急就篇》上古医,曰苗父。


苗贲皇:按《左传》成公十六年六月,晋楚遇于鄢陵。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


苗浦:按郑樵·《通志》汉有长水校尉苗浦。

苗欣:按郑樵·《通志》王莽时有苗欣。  


苗金符:按《尚友录》金符,撰《古今通要》四卷。

苗愿:按郑樵·《通志》东晋有苗愿。  


苗神客:按《唐书·元万顷传》武后讽帝,召诸儒论撰禁中,周王府户曹参军苗神客,与选神客东光人终著作郎。

苗晋卿:按《唐书·苗晋卿传》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天宝二载,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以张奭为第一,奭本无学,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华萼楼覆实,贬晋卿安康太守。明年,徙魏群,既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改河东郡,徙扶风,封高平县男,迁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召为宪部兼左丞。安禄山反,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改侍中,罢为太子太傅。未几,复拜侍中,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吐蕃犯京师,晋卿以病卧家,贼舆致胁之,噤不肯语,贼不敢害,帝还拜太保,罢政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曰:懿献。子:发、丕、坚、粲、垂、向、吕、稷、望、咸。

苗发:按《尚友录》发,大历中,十才子中人。

苗粲:按《唐书·苗晋卿传》晋卿子粲,德宗时官至郎中。

苗蕃:按《尚友录》蕃,少丧父,受业于母夫人,第进士。韩愈为作墓志铭,有云:“有行以为本,有文以为华,终太原参军。”

苗愔,弟:按《万姓统谱》愔,长庆二年登第,次弟恽登太和五年第,小弟恪登太和八年第。愔为虞部郎。

苗拯:按《万姓统谱》拯,上党人。峭直有学术,以谏议大夫,贬万州。

苗璘:按《十国春秋·吴》苗璘,不知其世系。太祖时,以裨将从刘存,攻杜洪于鄂州时,汴将曹延祚等将兵援洪,兵势颇盛,有卒言汴军虚实谓:“郓军,易与尔,开道军未易当也。”璘乃帅敢死士自击,开道军破之,掳其将士三百人,徇鄂州城外,洪气沮遂以此败。干贞初,累官右雄武军使,同静江军使王彦章攻楚岳州,与楚将许德勋战于道人矶,师败为楚所执。未几,求和于楚,复归国。病卒。  


苗训:按《宋史·苗训传》训,河中人。善天文占候之术,仕周为殿前散员,右第一直散指挥使。显德末,从太祖北征,训视日上,复有一日久相摩荡,指谓楚昭辅曰:“此天命也。”夕次陈桥,太祖为六师推戴,训皆预白其事。既受禅,擢为翰林天文,寻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年七十余卒。

苗守信:按《宋史·苗训传》训子守信,少习父业,补司天、历、算,寻授江安县主簿,改司天台主簿,知算造。雍熙中,迁冬官正。端拱初,改太子洗马,判司天监。淳化二年,转殿中丞,权少监事,俄赐金紫。至道三年,真授少监。咸平三年,卒年四十六。子:舜卿,为国子博士。

苗昌裔:按《万姓统谱》昌裔,为司天监,相地西洛。

苗舜臣:按《万姓统谱》舜臣,天圣中,为司天监主簿。

苗授:按《宋史·苗授传》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以荫至供备库副使。王韶取镇洮,授为先锋,破香子城,拔河府羌又破之于牛精谷,取珂诺城,尽得河湟地,知德顺军,三迁西上合门使。鬼章寇河州,诏授往,一战克,撒宗论功第一,遂知州事、加四方馆使、荥州刺史,从燕达取银川,降木征献之京师,加引进使、果州团练使、泾原都钤辖,召使契丹,以为秦凤副总管,徙熙河,复知河州副李宪,讨生羌,威震洮西,拜昌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雄州。元佑三年,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逾岁,以保康节度知潞州,提举上清太平宫。薨。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庄敏。

苗振:按《万姓统谱》振,仁宗朝及第,召试馆职不中。

苗履:按《宋史·苗授传》授子履,束发从戎,授之降木征也,履护送至京,得合门祗候。历熙、延、渭、秦四路钤辖知镇。戎军以事窜房州,起为西上合门副使,熙河都监,又责右清道率府、率监峡州酒税。元符初,悉还其官,知兰州,诏同王赡取青唐,与姚雄合兵讨峗羌,笺罗结羌列阵以待,势甚盛,履叱军士,纳弓于鞬,拔刀而入,乘胜围兰宗堡,纵兵四略,焚其族帐而还,录功,擢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成州团练使、知庆州、渭州,进捧日天武都指挥使。

苗时中:按《宋史·苗时中传》时中,字子居。其先,自壶关徙宿州。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调潞州司法参军。熙宁中,以司农丞使,梓州路交人犯边,擢广西转运副使.;交人纳款,徙梓州转运副使,迁为发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至户部侍郎。卒。

苗傅:按《宋史·苗傅传》傅,上党人,大父授,父履。康王建元帅府,傅隶麾下。隆佑太后南渡,傅为统制官,扈卫驻杭州。建炎三年,高宗从王渊议,由镇江幸杭州,时诸大将如:刘光世、张俊、杨沂中、韩世忠分守要害,扈卫者独傅,内侍省押班康履颇用事,傅等恨之,三月辛巳,拜王渊同佥书枢密院事,众谓荐由内侍,傅自负,宿将积不能平,谋作乱杀渊,以兵围履第,分捕内官,尽杀之,引兵犯阙,傅请隆佑太后,同听政帝许诺,帝幸显忠寺,太后垂帘,以傅为武当军节度使,张浚即檄诸路勤王兵发平江,贼闻勤王之兵大集,议复辟帝还宫,徙傅淮西制置使,勤王兵进北关,夜开涌金门,遁所过燔桥,以阻官军,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自衢追击贼,傅弃军变姓名,夜遁建阳,土豪詹标觉之,执送世忠槛车赴行在,磔于建康市。苗再成:按《尚友录》再成,不知何许人?守真州,慷慨有大志。德佑二年,文天祥亡入真州,再成延入城,定计抗元兵,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润:按《金史·苗道润传》道润。贞佑初,为河北义军队长,宣宗迁汴,河北土人,往往团结为兵,或为群盗,道润有勇略改战斗,能得众心比战,有功略,定城邑,除宣武将军、同知顺天军节度使事。四年,复以功,迁怀远大将军、同知中山府事,复战有功迁骠骑上将军、中都路经略使,顷之加中都留守、兼经略使,道润前后抚定五十余城。兴定元年,诏道润恢复中都,以山东兵益之,初道润与顺天军节度使李琛不相能,两军土兵因之相攻,道润奏李琛叛,琛亦奏道润叛,廷议以为两人失和,令山东行省枢密院,谕琛严为约束,无致生事;诏道润与移剌铁哥合兵,抚定河北。既而,道润与贾同、贾瑀互相攻击,贾瑀诈为约和,伏兵刺杀道润,靖安民,代领其众。  


苗好谦:按《城武县志》苗为贲皇之裔,好谦先,居单父之留馈里,后徙城武之焦村,好谦由都察院,掾历工部枢密院吏曹。大德改元,擢为大宗正府都事。四年,升承务郎、大都路都总管府推官。未几,擢拜御史台监察御史。六年,迁江南诸道御史台都事。十一年,加奉训大夫,签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入为司农丞,进御史中丞。卒。赠中书省参知政事。谥:诚肃。

苗益:按《万姓统谱》益,知龙阳州,洞寇侵掠,人民饥馑,益赈济保抚之如子,民视之如父母。后升常德路总管。  


苗澄:按《临邑县志》澄,洪武丁丑进士,仕至云南按察使。

苗衷:按《万姓统谱》衷,定远人。永乐中,登进士第二,擢翰林院编修,屡典文衡,预修实录。正统初,用杨士奇荐为经筵讲官,学术醇正,士林推重。历升兵部侍郎,入内阁典机务,进兵部尚书。致仕,卒年八十。赠少保。谥:文康。

苗敏学:按《万姓统谱》敏学,字以勤,山西平定人。嘉靖丁未进士。

苗浡然:按《畿辅通志》浡然,字实斋,曲周人。隆庆辛未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值神宗建储未定,举朝争之,而朝鲜适有废长立次之请,浡然虑惑朝听,焚其表不以闻,宗伯惶惧,及上问,具以实对上。颔之,迁陕西参政,劾贪墨吏,并及吏部、巡抚,声震一时,终行太仆寺少卿。

苗朝阳:按《山西通志》朝阳,号慎斋,河曲人。万历丁丑进士,授新蔡知县,调杞县,廉能爽迈,多所兴革。升兵科给事中,侍经筵,疏请立太子,忤旨罚俸,请正文体,请加各省乡试进士,推官、知县同考房官,举王守仁、陈献章从祀,又包筑河曲土城,革鱼户、表节烈,为乡曲永赖。累迁太仆少卿,调应天少尹,乞归终养。时方五十,累荐不起,居家三十余载。卒年八十有六。

苗士奇:按《城武县志》士奇,忠正刚直。戊子,李贼破城,执之曰:“从吾,不失富贵。”士奇曰:“吾做秀才,三十余年,凡几微之过,皆不为,今乃从贼作叛耶?”贼使同辈开谕之,是夜投缳死。

苗根千:按《山西通志》根千,河曲人。鬻炭为业,流贼据河曲,流言官兵杀良冒功,以摇民心,民惧不敢出城,根千阴藏制府谕帖,遍散城中,民始归正,为贼所觉将杀之,根千大喜谕众曰:“军门谕人民,出城者活,在城者死,汝速去!”贼怒折其首,毫无惧色。

苗嘉谷:按《民国·垫江县志》嘉谷,陕西人,明时陕西举人,任垫江县知县,有政声。

苗秀实:按《民国·垫江县志》秀实,陕西人,明时陕西举人,任垫江县知县。(整理者垫江人谢华按:以上两条据民国《垫江县志》卷六官师“垫江县唐宋以来职官表”增广补之。)



-编整者-

渝垫江人谢华,按清陈梦雷奉敕编《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整理、点校,是姓部引用了《唐书》、郑樵·《通志》、廖用贤·《尚友录》、《姓氏·急就章》、《左传》、《万姓统谱》、《十国春秋》、《宋史》、《金史》、《城武县志》、《临邑县志》、《畿辅通志》、《山西通志》、《垫江县志》等史志文献内容,望广大苗氏宗人族贤、专家、学者教正为盼,甚谢!

-审校者-

谯皓中:时空整理公约组织-署理;谢华:姓氏文化青年学者,重庆谢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史元备注-

史元称为大历史整编历史纪年。依据世界最早栽培稻谷的时间,截止今日已知为万年前。通过六十甲子为单位的推算,确立公元2017年等于史元10054年。转载请署名,官方邮箱jygcs@timem.org。

江步 发表于 2025-7-1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姓世系与名贤考略》

苗氏源流,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详载,实出芈姓楚宗。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斗子良,子良生伯棼(字越椒),后因罪诛,其子贲皇奔晋,受封苗邑(今河南济源苗亭),遂以邑为氏。此说与郑樵《通志》互证,更得《左传》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贲皇献策事佐证,源流清晰可考。

一、苗氏郡望考
《尚友录》载苗姓"出东阳,羽音",复有上党、济阴二望。考东阳郡(今浙江金华)之望,当肇于东晋苗愿;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之显,则因唐相苗晋卿世居壶关;济阴郡(今山东定陶)之望,或与汉长水校尉苗浦有关。三望并立,足见苗氏枝脉广布。

二、历代名贤事略
(一)经世之才
苗晋卿(685-765)堪称唐代贤相典范,《新唐书》本传载其历仕玄、肃、代三朝,两摄冢宰。天宝初主吏部选事,虽因张奭案贬谪,然治河北、河东"政化大行"。安史之乱时,独能洁身远祸,复以八十高龄受胁不附吐蕃,终得"太师"赠谥。其子苗发位列"大历十才子",苗粲德宗朝官至郎中,可谓满门俊彦。

(二)学术艺文
晋人苗金符著《古今通要》四卷,开苗氏学术先河。唐苗蕃少孤力学,韩愈《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赞其"有行以为本,有文以为华",足见中唐苗氏已融经术文章于一身。苗神客武后时预修《臣轨》等官书,终著作郎,亦文苑之选。

(三)上古遗韵
《姓氏急就篇》所载上古医者苗父,虽事渺难稽,然与《黄帝内经》所载"上古真人"说相契,或存苗氏远古记忆。汉苗浦掌长水校尉、王莽时苗欣等,虽事略不详,然皆见诸正史,足证苗氏世代簪缨。

三、苗氏文化特质
观苗氏世系,有三端可述:其一重节义,如贲皇去楚存宗、晋卿拒附吐蕃;其二尚文教,自苗蕃受母教成才至苗发以诗鸣世;其三通权变,贲皇献"分良击楚"策、晋卿处乱世而能全身,皆见智慧。此三者,实中华士族文化之缩影也。

今观《中华苗氏名人收录》,上起周代,下迄明清,脉络井然。若能补入宋苗授(《宋史》有传)、明苗朝阳(万历进士)等事,则更臻完备。姓氏之学,实乃"辨章氏族,考镜源流"之要道,苗氏一脉之兴衰,亦可窥见华夏文明传承之缩影焉。

(全文798字)
龙依 发表于 2025-7-22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姓世系考略暨历代名贤述要》

苗氏之兴,肇自楚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若敖之裔斗伯比生斗子良,子良生伯棼(字越椒),后因罪诛,其子贲皇奔晋,受封苗邑(今河南济源轵城南),遂以邑为氏。郑樵《通志》更详其地望,谓河内轵县苗亭即其封域,此苗姓得氏之正源也。按《左传》成公十六年,苗贲皇佐晋侯大破楚师于鄢陵,其"分良击左右"之策,实开战国兵家先声,足见苗氏之智略渊源。

汉世苗氏渐显,长水校尉苗浦掌禁军要职,王莽时苗欣虽事迹不彰,然列名《通志》,亦见谱系之绵延。东晋苗愿、苗金符辈,或仕宦于朝,或著述《古今通要》,皆承家学之绪。至唐而苗氏大昌,苗神客预修国史,终著作郎,文采为时所重。

苗晋卿尤称唐代苗氏冠冕。《新唐书》本传载其历仕玄、肃、代三朝,位极人臣。观其吏部铨选时"张奭案"之直道,河北采访任上"政化大行"之治绩,及安史之乱中"间道走金州"之忠节,可谓"三不朽"兼备。晚年两摄冢宰,吐蕃入寇时"噤不肯语",尤见士大夫之风骨。韩愈为晋卿孙苗蕃作墓志,特标"行本文华"之训,实为苗氏家学家风之写照。

大历十才子之苗发,以诗名世;苗粲、苗稷等晋卿十子并显于朝,足证《元和姓纂》"上党苗氏"之盛。宋元以降,苗氏更衍东阳、济阴诸望,明季苗朝阳、苗胙土等皆以气节文章显,清儒苗夔精研《说文》,为朴学大家,皆承贲皇之智、晋卿之节而光大之。

今观苗氏世系,自楚邑受氏以来,历二千八百载而簪缨不绝,其根本在于"以忠厚传家,以诗书继世"之族训。昔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苗氏代有贤者,非惟血胤之传,实乃德泽之绵也。后之览谱者,当思先贤立身之道,不徒慕其勋名,而务本于德行,斯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