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3|回覆: 3

[考古方法與思路] 李旻·早期中國的藍圖與記憶

[複製連結]
北京大學考古文 發表於 2017-10-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與亞洲語言文化系李旻教授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邀請,作題爲 “禹跡與夏墟:早期中國的藍圖與記憶” 的學術講座。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鄧振華老師主持了本次講座。

47ef066c07474b7fbcff3d3c8ec651bc.jpg

李旻教授講解【禹貢】可能是儺祭禹步表演念唱的頌詞

  先秦文獻中,三代歷史傳統的開端主要涉及四點:一、聖王紓解水患,奠定早期王權;二、冶金髮端,青銅禮器成爲王權的象徵;三、以晉南盆地和伊洛河谷爲中心的中原王朝的政治空間格局;四、禹跡天下觀。雖然傳世文獻書寫的時間與它們所追述的事件間隔千年,但是它們關於過去的記述可以通過考古學手段獨立考察。這些文獻與傳說,哪些內容是來自三代早期的社會記憶?哪些又屬於後代所創造的政治傳統?通過拉長歷史研究的時間框架,李旻教授嘗試在考古與文獻聚合之處觀察早期中國社會記憶的傳承,並尋找經典傳統發生的時代和動因。

  一、【禹貢】的成文年代

  二十世紀早期,學者對【禹貢】成文年代的看法開始出現分歧,對【禹貢】的創作背景與時代看法不同。但共識是大禹傳說來自古代宗教傳統。由於這些論述都是在中國考古學發軔之時提出,雙方都認爲未來的考古學會提供答案。葛蘭言甚至預言,在孔子時代之前,尚有幾個更早的中國文明,等待考古發掘去發現。

  考古學爲考察【尚書】等早期經典的形成過程和社會背景提供了一個大幅度拓展的時空框架和知識基礎。李旻教授認同邵望平先生的觀點,認爲【禹貢】空間界分與貢物描述中保留了大量龍山時代的訊息。他還進一步指出【禹貢】宗教傳統源自龍山社會對嚴重自然災變的宗教回應。這個宗教傳統成爲古代國家所共享的社會秩序和共同價值的主要來源之一。

  首先,文本風格和發展脈絡顯示禹跡和九州觀念在公元前一千紀前半葉已經廣爲流傳。各先秦版本中,禹跡空間基本輪廓與規模差別不大,只是內容越來越簡潔和程式化。【禹貢】與【容成氏】等文獻中的九州敘事,是一個由繁入簡的傳承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尚書·禹貢】是傳世和出土涉及九州的先秦文獻中最早的一個版本,在【容成氏】出現之前已經成型。

  其次,【禹貢】建構的晉南中心格局與我們從考古角度所了解的商周政治空間結構有顯著的不同。【禹貢】將黃河中下遊河道三面環繞的冀州視爲九州天下的核心區域。在傳世文獻中,這種以冀州爲首的空間結構是與位於晉南盆地的唐和夏墟傳說聯繫在一起的。從考古學視角來看,晉南中心格局的前提是龍山時代的社會記憶。對周王朝的創建者來說,這種理念已經是一種過去的政治空間藍圖。

cf0d021b16bf6c906ffafb47dabbc54e.jpg

曲沃盆地遺址考古分布圖

  最後,【禹貢】地理知識與物質文化特徵與龍山時代礦冶知識的拓展有關,【禹貢】對貢物的綜合描述,反映的是一個具有多金屬礦冶知識但青銅冶金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物產描述所涉及的多金屬礦藏知識在歐亞冶金傳統中具有整體性和久遠的歷史,並與畜牧一起出現於龍山時代的中國社會。

0ecd5a043a16ddb6b1db175e62221d32.jpg

戰國時代中國格局示意圖

  二、以晉南爲中心的格局成因

  1.氣候劇烈變化

  公元前三千紀晚期長達數百年的氣候異動對大禹治水傳說的形成有核心貢獻。氣候異常引起的持續乾旱並間以數度逆轉是發生大規模地質災害的重要條件之一。災變規模的擴大可能造成人員的離散遷徙,被迫放棄一些傳統生存地區,向有安全屏障的河谷和高地集聚,改變傳統的文化分界。

f8eb9c017a6b8a4cb351c4f74b672241.jpg

高地河谷中的陶寺與崇山傳統

  2.人口集中

  自公元前2300年起,包括汾河下遊河谷與運城盆地的晉南出現空前規模的人口集中。陶寺遺址墓葬總數在一萬座以上,這是同時期遺址所無法想像的。

  3.“王者之氣”的出現

  陶寺體現出社會分化、文化多樣性與政治不穩定性等特徵。以陶寺爲首的晉南龍山社會,匯集來自遼東、山東、江淮到河西走廊和鄂爾多斯不同區域的文化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物質文化傳統。陶寺早期的高級貴族墓葬體現一套更加制度化和等級化的葬俗。蘇秉琦用“王者之氣”這個概念來描述陶寺早期統治者用物質文化來昭示權力與威望的嘗試。

2eb1d6dd6bccbdc4086d2d89b85f5d06.jpg

陶寺中期大墓M22

  4.互動網絡的擴大

  氣候變化帶來的災變,可能導致了公元前2300年前後,長江中下游聚落中心的崩潰。在西北和黃土高原,氣候乾冷促進了畜牧經濟的拓展。從河西走廊到陰山—河套—鄂爾多斯,再到西遼河流域,玉礦、金屬礦脈、鹽湖、草場等資源分布地帶成爲不同經濟形態的社會群體交匯之所。龍山時代的政治實驗在東亞、北亞、中亞三個文化互動圈交匯的框架內發生。

83c2fb35b4adedb91b9fbd6a37061c8f.jpg

龍山時代三個互動圈示意圖

  5.冶金和採礦技術的出現和傳播

  商洛走廊成爲高地龍山社會礦冶知識南下的通道。公元前二千紀初,具有甘青齊家文化特徵的高地龍山陶器群通過關中灃西、藍田泄湖、商洛東龍山,到達商洛走廊南端的淅川下王崗和鄖縣遼瓦店子。歐亞冶金技術伴隨齊家文化的南下延伸到富藏綠松石與銅礦的漢江流域。無論逐漸積累還是系統勘查,礦藏知識的匯集構成青銅時代王權的知識基礎。

  通觀從公元前三千紀到前一千紀的政治格局與物質文化變化,以晉南爲中心的龍山社會爲【禹貢】天下觀提供了想像與整合地理知識的框架。其核心內容包括以龍山時代新興的以山川祭祀爲核心的宗教網絡、與早期王權觀念伴生的政治空間理想,以及以多金屬礦藏知識爲前提的山川觀念。這一套山川表述的系統性,顯示【禹貢】九州空間觀念的建構並非簡單的知識拼湊,而可能是在一個宗教與政治理想指導之下,對具有相當規模的實地勘察所獲得的地理知識進行的匯總與概括。

  綜上所述,【禹貢】是一份宗教篇章,也是一份對政治空間藍圖的系統表述。它闡述的是一種輻輳結構的王權理想——政治秩序應當如此,而並非對社會現實的歷史性描述。這種王者的知識一直在被傳頌、書寫、修改,即使晉南盆地的龍山都邑沒落數百年,其晉南中心的空間格局仍在經典傳統中保持持久的影響力。

  三、結論

  公元前十九世紀前後,晉南、山東、潁河流域龍山都邑相繼崩潰,早期中國主要政治舞台開始向嵩山西麓的伊洛河谷轉移。二里頭時代,形成了以洛陽爲中心的政治格局。二里頭重視青銅禮器的生產,以及向中條山和江漢產銅地區的擴張,表現出三代文明一個重要傳統,即以金屬礦藏爲核心的政治山川觀念的形成。

  商王朝的出現標誌著太行山東麓河內政治勢力的崛起。二里頭的政治網絡和地理知識爲早商的軍事擴張提供了藍圖。商王朝還通過盤龍城據點的設立,鞏固並拓展了對長江中游銅礦區的控制。

  早商王朝在迅速擴張後頻繁遷都,最終返回河內平原的殷墟。殷商對洛陽和晉南盆地的放棄意味著二里頭所建立、鄭州政權所鞏固的中原中心格局的解體。殷商王朝政治重心向河內的回歸,使其在空間上進一步遠離晉南和洛陽。這種政治格局與歷史地理特徵對理解周人歷史知識的來源和周人滅商之後以三代歷史地理爲藍圖的建國敘事有關鍵影響。

5d0f3f15faf318506e8cdd7fbaa54417.jpg

商王朝政治重心轉移示意圖

  吉德煒曾以多孔的瑞士奶酪來形容晚商時期的政權結構——在商人軍事據點之間和控制範圍以外的地帶,仍存在許多非商政治和文化傳統。這個比喻,有助於理解商代之前的政治遺產如何爲周人所繼承,即便是在早商勢力極度向外擴張之際,那些反抗商人統治的政治勢力,或是位於商人直接控制範圍之外的高地社會,仍然在傳承龍山時代的政治遺產。李旻教授將這些區域社會稱爲高地記憶群體,他們與殷商王室史官共同成爲周人多元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

  李旻教授最後提到,由於不同記憶群體和政治集團的存在,歷史在各種敘述持續不斷的競爭、協商和相互滲透的過程中被反覆書寫。這些現象要求我們用一種更長段的時間縱深來考察這些政治傳統的淵源與變化。如果我們不拘泥於史前與歷史時代的分野,以及考古與文獻間的區隔,把周人對傳說時代的回溯,放在周人之前數千年間中國社會所經歷的政治與文化變革之中,可以看到龍山時代政治和宗教遺產是三代文明社會記憶與經典發生的重要源泉。

本文已由主講人審閱,僅代表個人觀點

紀要整理:戴偉

邱眉 發表於 2025-4-9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旻教授【禹跡與夏墟:早期中國的藍圖與記憶】講座述評

李旻教授此次講座以考古學與文獻學的雙重證據法,對【禹貢】文本的形成機制與歷史記憶進行了極具啟發性的探討。其研究路徑體現了當代早期中國研究的前沿方法論,值得學界深入思考。

關於【禹貢】的成文年代問題,李教授在邵望平先生研究基礎上提出的"龍山記憶說"頗具創見。將文本中的空間界分與貢物描述置於龍山時代(約公元前2600-1900年)的考古背景下考察,不僅跳出了傳統經學"三代文本"的爭論框架,更揭示了早期文獻形成的層累特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教授指出的"由繁入簡"文本演變規律,與出土文獻【容成氏】等材料的對比研究,爲判定【禹貢】文本序列提供了可驗證的標尺。

講座中提出的"宗教回應說"尤其值得關注。將【禹貢】與儺祭禹步的儀式傳統相聯繫,暗示該文本可能源於應對自然災害的宗教實踐。這一觀點既解釋了文本中"禹跡"敘事的儀式化特徵,也與考古所見龍山時代氣候異常期(如4.2ka事件)的社會應對機制相吻合。這種將文獻記憶與考古現象置於特定生態環境下的解讀,體現了環境考古學視角的獨特價值。

就晉南中心格局的討論而言,李教授注意到【禹貢】地理觀念與商周政治空間的錯位現象。考古資料顯示,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1750-1500年)已形成以伊洛河流域爲核心的廣域王權體系,而【禹貢】仍保持著以晉南爲中心的敘事框架。這種"記憶滯後"現象恰恰證明文本中保存著早於商周的政治地理觀念,爲追溯夏代歷史記憶提供了重要線索。

筆者認爲,李教授的研究在方法論上有三點突破:其一,將文獻記憶的傳承視爲動態的文化實踐過程;其二,通過考古材料建立文本形成的"時間深度"模型;其三,揭示早期經典文本與儀式實踐的共生關係。這種研究範式對重新思考"傳說時代"的歷史真實性具有範式意義。

未來研究或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區域考古學文化對【禹貢】記憶的差異化保存;青銅禮器與文本記憶的物質性關聯;以及氣候事件如何通過集體記憶轉化爲文化敘事等問題。李旻教授的研究爲早期中國文明起源研究開闢了新的思考維度。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16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旻教授【禹跡與夏墟:早期中國的藍圖與記憶】講座述評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李旻教授此次講座,以考古學與文獻學的雙重證據法,重新審視了【禹貢】文本形成的歷史地層,其方法論意義值得學界重視。講座聚焦三個核心議題:【禹貢】的成文年代判定、禹跡敘事的宗教淵源,以及文本反映的政治空間格局,展現出跨學科研究的學術價值。

關於【禹貢】的文本生成,李教授突破傳統"非周即秦"的二元爭論,提出"層累說"的新解。通過比對【容成氏】等出土文獻的九州敘事,揭示出從戰國簡帛到【尚書】定本的文本簡化軌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指出【禹貢】可能保留了龍山文化晚期(約公元前2000年)的自然災變記憶,這一觀點與邵望平先生的考古研究相呼應。考古材料顯示,黃河中下游在龍山向二里頭過渡期確實存在大規模水患痕跡,如洛陽盆地發現的淤積層,這爲文本中的治水敘事提供了物質基礎。

講座最具創見處,在於將【禹貢】文本與儺祭儀式相聯繫。李教授推測文本可能源自禹步表演的頌詞,這一假說可從三個維度得到佐證:其一,【周禮】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的驅儺儀式,與禹"化熊開山"的傳說存在圖騰關聯;其二,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禹步的巫術治療功能,暗示其原始宗教屬性;其三,晉南陶寺遺址發現的禮器組合(鼉鼓、特磬),爲早期宗教儀軌提供了物質載體。這種將文本回歸儀式語境的研究路徑,超越了傳統文獻學的平面解析。

就政治空間建構而言,李教授敏銳地注意到【禹貢】"冀州爲首"的敘述秩序與考古發現的錯位。考古資料顯示,二里頭文化(通常關聯夏文化)以伊洛盆地爲核心,而【禹貢】卻突出晉南地位。這種文本"藍圖"與考古"記憶"的張力,恰恰反映了周人建構政治正統性的意圖——通過將唐叔虞封地(晉南)納入禹跡敘事,完成周王室對夏商政治遺產的符號性繼承。

講座啟示我們:早期文獻實爲多重歷史時期的"文化地層"疊壓而成。李旻教授採用"長時段"觀察視角,在考古學文化序列與文獻生成史之間建立對話,這種研究方法對重新審視【山海經】【世本】等典籍具有範式意義。未來研究或可進一步關注:不同區域青銅器銘文中的"禹"形象差異、龍山時代各文化圈的水利技術比較等議題,以深化對夏商周變革期的認識。

(全文798字)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4-21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禹跡與夏墟:考古與文獻互證下的早期中國文明探賾

李旻教授關於"禹跡與夏墟"的講座,爲早期中國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視角。從考古學與文獻學的雙重維度審視三代歷史傳統的形成過程,這一方法論本身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於【禹貢】成文年代的討論,李旻教授承續了邵望平先生的洞見,指出文本中保留的龍山時代訊息,這一判斷頗具慧眼。考古材料顯示,龍山文化晚期(約公元前2300-1800年)的社會複雜化程度與【禹貢】所反映的"九州"觀念確實存在某種對應關係。特別是陶寺遺址出土的"圭表"測日儀器與"觀象台"遺蹟,印證了早期天文曆法知識與政治權威的結合,這與【禹貢】所體現的"禹跡"空間秩序觀念不謀而合。

將【禹貢】視爲儺祭儀式中的頌詞,這一觀點新穎而深刻。考古發現的龍山時代玉琮、牙璋等禮器,以及二里頭文化的青銅爵、斝等酒器,都表明早期中國的宗教儀式已形成複雜體系。若【禹貢】確爲儀式文本,則其內容很可能是對更古老口頭傳統的文字固化,這解釋了爲何其中保留著龍山時代的"文化基因"。

關於"社會記憶"與"政治傳統"的區分,李旻教授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考古學揭示,從龍山到二里頭(約公元前1800-1500年)的文化變遷中,確實存在某種"傳統的發明"。例如,二里頭文化的綠松石龍形器與商周時期的龍崇拜之間,可能就存在著被重構的文化記憶。這種記憶重構過程,正是早期中國文明形成的重要機制。

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禹貢】所載"九州"觀念與考古所見龍山時代"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之間的關係。從遼西的紅山文化到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早期中國的"多元"文化如何在周代形成"一體"的天下觀?【禹貢】或許正是這一轉化過程的關鍵文本證據。

李旻教授的研究提醒我們,早期中國研究需要打破"信古"與"疑古"的二元對立,在考古實物與文獻記載的"互證"中,重建更爲複雜的歷史圖景。這種研究取向,對於理解中國文明的連續性特質具有深遠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