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9|回复: 1

[傅山大红门] 黄荆

[复制链接]
傅大哥 发表于 2017-10-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大红门《中医药学》320

阿皹问我:中医与西医那个才是真正能够治病救人的?

我对他说:我在治疗老年肺部感染,桥本氏病,尿毒症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西医西药走的是一条死路,也就是让患者快死的路。现在我们国家真正的中医已经越来越少,但名不符其实的中医,我们名之曰“中不中,西不西”的糊口医。这个名称不好听,特别是五十岁以下的青年中医,更觉得委曲不好受。其实,他们都想努力成为一名名中医呢!只是我们这个“中西结合”不容许。老实说:“糊口医”也是这个“中西结合”制造出来的。 一个真正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我们认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做到: 1、坚持整体观念,不可将局部与整体分割; 2、坚持辨证论治,不专搞辨病论治; 3、坚持脉诊,不用听诊器; 4、坚持只开中药,不开西药; 5、坚持用中药取代抗生素; 6、坚持四诊,化验单只作参考,不作唯一依据; 7、不用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 8、说服病人在服中药期间,不自服西药,不打针; 9、处方字迹要工整,不可潦草,更不可自己乱取药名; 10、要敢于面对危重病人,要敢于抢救西医抢救不了的病人,这一条非常重要; 11、坚持戒口,不可单讲营养; 12、坚持与病人同呼吸,不可冷淡病人; 13、看中医书,不看西医书籍,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可用“知已知彼,百战百 胜”来辩解。以防西化。 说实话,不论人民医院或中医医院,为了抓收入,是很难也不容许用传统方法治病的,除非个人开诊所,这在于自己如何先择而已,我的体会是:真才实学之人多贫困,不学无术之人多富有。

今天和大家学习认识一味草药~~

中国的中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现在有记载的中药材就有上万种,有些人们很熟悉,有些人们却不了解,今天介绍一种并不常见的中药材,它就是黄荆,有些地区也把它叫做五指柑。黄荆这种中药材来源于植物黄荆,是一种小乔木,多出产于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它的药用价值特别高。说了这么多黄荆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我们一起去了解。

黄荆又名:五指柑、山黄荆、黄荆条、埔姜。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肺、胃、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咳平喘,理气消食止痛。

主治:用于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吞酸,消化不良,食积泻痢,胆囊炎,胆结石,疝气。

相关配伍

1、治流感,咳嗽,风湿痛,发热身痛:黄荆子、蔓荆叶、千里光各10克,冰糖。共研细末。每次10-15克。每日2-3克,开水冲服。(《中国民族药志》)

2、治伤寒发热而咳逆者:黄荆子,炒,水煎服。(《古今医鉴》黄荆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凡湿热燥渴无气滞者忌用。”

采集加工

8-9月采摘果实,晾晒干燥。


董典玫 发表于 2025-4-2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西医道术分野与黄荆药用价值刍议》

黄荆 大红门《中医药学》320帖文所涉议题,实关医学根本之道。今不揣浅陋,试从学理层面析之。

一、医道本源辨
《汉书·艺文志》有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中医立论于天人相应之整体观,其辨证体系肇端于《内经》,完备于仲景,此乃五千年实证医学之结晶。观帖中所述十二项坚持,实为传统中医"司外揣内"诊断学之核心要义。如脉诊之妙,在《脉经》中已详述二十八脉象与脏腑关联;辨证论治之道,正是《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圭臬。

然需明辨者,中西医实属不同认知范式。西医以解剖实证为基础,中医以气化理论为纲纪,二者犹如泾渭,诚如章太炎先生所言:"中医主形而上,西医主形而下。"帖中痛陈"中西结合"之弊,确指当下医疗体系异化之困,然需知《周礼》早有"食医""疾医"分科之制,医道本容多元。

二、黄荆药性考
黄荆一物,载于《本草纲目·木部》,李时珍谓其"辛苦温,无毒"。其药用之妙,正体现中医"取象比类"思维:
1. 枝干五出如掌,故得"五指柑"之名,暗合五行生克之理
2. 花穗紫白相间,应肺金(白)肝木(紫)之象
3. 子实辛散苦降,具疏风达表、降气化痰之双向调节

考其配伍:
合蔓荆叶则增强解表之力(《千金方》风热头痛方)
配千里光可解表清里(《岭南采药录》热痢方)
佐冰糖甘缓,防辛散太过,遵"辛甘发散为阳"之旨

三、临证启思
帖主所言老年肺疾治疗体会,深契《景岳全书》"喘咳之病,标在肺,本在肾"之论。然需补充者:
1. 抗生素与中药非简单对立,《本草备要》早载黄连"泻火解毒"与现代抗菌研究暗合
2. 危重症救治当循"急则治标"原则,仲景用大承气汤攻下,正类今之急救手段

今人学医,当效法徐灵胎"读经十年,天下无不可治之病"的治学精神。所谓"糊口医"现象,实因未得《医学心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之真谛。黄荆之效,正在于其平凡中见至理——路边杂草亦可入药,此乃中医"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体现。

结语:医道之真,不在中西之争,而在明理致用。愿后学能如黄荆般,根植传统而枝叶新生,方不负"大医精诚"之训。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