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6|回覆: 2

[樂器] 半日閒譚·琵琶流淌中華味

[複製連結]
文紫嘯 發表於 2017-9-21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久前上映的電影【閃光少女】,講述了一所音樂附中民樂系學生『大戰』西洋樂同學,爲民樂『正名』的勵志故事。青春勵志題材並不新奇,中外影史中已然甚多。倒是民樂和西洋樂比拼的故事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民樂,成了罕見的電影主角,頗讓人有些驚喜。影片中,揚琴、嗩吶、古箏、二胡甚至編鐘等多種民樂紛紛登台,算得上一次民樂家族的大合照。而當我聽到『民樂』二字時,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琵琶。

民樂類型眾多,爲何首先想到琵琶?思來想去,或許是源於讀書時的記憶。高中時,我的一位同桌是音樂特長生,專業便是琵琶。作爲對民樂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和她同桌的那段時間是我難得了解一項民樂的經歷。常聽她說琵琶、聊琵琶,校內、班級的聯歡會上聽到她彈琵琶,耳濡目染久了,也就對琵琶藝術印象尤深。這四弦撥弄中形成的千變萬化之聲,接連著聽得的關於琵琶的知識和故事,潛移默化地在我心中紮下了根,以至於光影銀幕前看到有關民樂的故事,心中不自然就浮現出琵琶的輪廓。

琵琶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又稱『批把』。漢代【釋名·釋樂器】中記載:『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爲名也。』可見,琵琶原是古代胡人馬上彈奏的樂器,批(琵)和把(琶)本是兩種彈奏的技法。大漠荒原、碧草藍天,馬上彈著琵琶,曠野響徹弦聲,那份蒼茫遼闊的氣韻也合了古代胡人豪邁放達的天性。

歷史上琵琶分直項琵琶和曲項琵琶兩種。直項琵琶又稱『秦漢子』,『蓋弦鞀之遺制』,秦漢時期已有,我們熟知的『阮』便是其中的一種。而曲項琵琶,於南北朝時期,由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四弦、四相、梨形,橫抱於前,用撥子彈奏。在唐代,無論是宮廷禮樂還是民間娛樂,琵琶都扮演著極爲重要的角色。敦煌壁畫,雲岡石刻,皆有琵琶的身影。唐中後期對琵琶的演奏技法進行大幅改革,將橫抱改爲豎抱,用指彈代替撥子演奏,音位由四個增至十六個,演繹的豐富性和指法的多樣性極大提升。琵琶遇唐,可謂邂逅天時,迎得了發展的風口。

這一點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可見一斑。古典文學中與琵琶相關的詩文浩如煙海,但於唐代尤甚。『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琵琶淚濕行聲小,斷得人腸不在多。』【全唐詩】中與琵琶相關的詩篇多達百餘篇,足見琵琶於唐的影響。最經典的,莫過於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未聽其聲,不見其人,單看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藝高超至怎樣已清晰顯現。『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從京城到潯陽城,從富貴繁華淪落到淒涼境地,琵琶女半生流離起伏的人生遭遇,引得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感慨。聲聲琵琶,奏出人生的悲喜冷暖,也在幫助『天涯淪落』之人找到惺惺相惜的情感慰藉。

琵琶曲類型多樣,風格多變,氣象萬千。明清時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爲代表的琵琶武曲和【陽春白雪】【月兒高】爲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廣泛流傳,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經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幾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門曲目。記得第一次聽得這曲子時內心的波瀾起伏,快而不亂、宏闊大氣的節奏感,讓每一個音符都渲染出垓下之戰殺機四伏、緊張激昂的氛圍,情緒直抵人心。而聽到【陽春白雪】,那種優美輕快、清新流暢的曲調讓你很難想像,這是出自【十面埋伏】的同一樂器。這亦剛亦柔、亦靜亦動的藝術美感,千變萬化、廣泛多元的曲調類型,讓一眾樂器望洋興嘆,中華『彈撥樂器之王』的美稱無愧於前。

然而世殊時異,近代以後,琵琶樂的影響力大不如前。西洋樂逐步傳入國內,鋼琴、小提琴漸漸顯現於舞台,中國古典民樂不復往日光彩,日益式微。及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子琴、小提琴、鋼琴音樂班蔚然成風,西洋樂器以其高雅別致的氣質,引領一時風尚。琵琶,甚至民樂,在彼時的受眾市場,顯得有些默默無聲。

電影【百鳥朝鳳】中,焦三爺嗩吶傳承的焦慮猶如一個縮影,映襯著民樂發展的尷尬境地。許多人覺得民樂有些老派甚至落伍,受眾影響力也遠不如鋼琴、小提琴。西洋樂洋氣又時髦,還能隱隱襯出某種『貴族』氣質,自然擁躉愈多。

西洋樂自有其風韻,但歷經千年流傳的中國民樂,有著西洋樂器無法比擬的旋律美感,也流淌著更地道的中國味道。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織、沉鬱悲壯的旋律,將霸王項羽垓下之戰的情緒流轉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楚漢決戰的歷史圖景也隨之鋪展開來。在極富張力和故事性的曲調中,我們能聽到項羽心中的悲憤與淒涼,猶如落寞英雄的夕陽輓歌。對比【十面埋伏】中以劉邦爲視角的高昂激越、大氣磅礴的節奏,同一歷史事件,不同曲風,演繹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緒,成王敗寇的殘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間。兩首琵琶曲,不僅是樂曲的欣賞,也是一段歷史故事的回味,一種人心的反思。這份味道,西洋樂很難給得了。

風水輪流轉,如今電子琴、鋼琴已不復當年光彩,熱度漸散,不少同事朋友的孩子在學琵琶、學古箏。理由雖然多樣,但是能感受到,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早地接觸國樂文化,感受些傳統的韻律之美。這其中或許隱含著一種文化自信,相信老祖宗傳下來的精品,值得下一輩去傳承和玩味。因此,儘管諸多音樂廳依舊迴蕩著西洋交響樂,但也漸漸有些琵琶聲、古琴聲在家中、教室中響起。這是民樂在人心中賡續的聲音,流淌著中華的味道。

流星 發表於 2025-4-3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弦千載韻:琵琶與中國文心的共振

琵琶之爲器,實乃中華文明之精妙結晶。電影【閃光少女】中民樂與西洋樂的碰撞,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文化認同的焦慮與追尋。而在諸多民樂中,琵琶之所以能率先躍入腦海,絕非偶然,實因其與中國文心的深度契合。

琵琶的歷史軌跡,恰是一部中外文明交融的微縮史。漢代劉熙【釋名】所載"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揭示了其胡樂本源。然此"胡中"之器,經魏晉南北朝的涵化,至唐已完全中國化。唐代琵琶形制的變革——由橫抱而豎抱,由撥彈而指彈,不僅是演奏技術的革新,更是文化主體性的確立。敦煌莫高窟112窟【觀無量壽經變】中的反彈琵琶形象,正是這種文化融合的絕佳象徵。

琵琶音色的獨特性,使其成爲文人情感的最佳載體。其四弦能模擬自然萬籟:大弦之"嘈嘈"可比急雨傾盆,小弦之"切切"恰似私語纏綿。這種音色的豐富性,使琵琶成爲文人"借物抒情"的上選。白居易【琵琶行】中"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正是通過琵琶音色與文人境遇的共鳴,構建了跨越千年的情感共同體。

唐代琵琶藝術的鼎盛,反映了一個開放時代的文化自信。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的康崑崙與段善本琵琶競技,實爲絲路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當時長安城"胡樂"盛行,卻無文化焦慮,反能"化胡爲漢",將外來樂器融入本土審美。元稹【琵琶歌】所詠"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正是這種文化消化力的明證。

當代民樂的處境,與唐代形成有趣對照。【閃光少女】中民樂與西樂的"對決",折射出百年來的文化位勢變遷。然琵琶兩千年歷史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於對抗,而在於如唐人般,以開放胸襟實現創造性轉化。今日年輕演奏家將琵琶與電子樂、爵士樂對話,恰是這種傳統的當代表達。

琵琶四弦,承載的不僅是音律,更是一部流動的文明史。從龜茲樂工到敦煌壁畫,從白居易到劉德海,這條傳承之路從未中斷。當我們聆聽【十面埋伏】的肅殺,【陽春白雪】的清雅,實則是與千百年來無數靈魂共振。此乃真正的"中華味"——不在於固守形態,而在於延續那種海納百川、化育新聲的文化精神。
oppyz 發表於 2025-4-17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弦千載韻:琵琶與中國文化的精神對話

電影【閃光少女】中民樂與西洋樂的碰撞,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文化語境下傳統藝術的處境。在諸多民樂中,琵琶之所以能率先躍入觀者腦海,絕非偶然。這一四弦樂器承載的不僅是音律之美,更是中華文明兩千餘年的精神密碼。

琵琶的歷史軌跡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史詩。從漢代"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的胡樂,到唐代"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盛世之音,琵琶完成了從"弦鞀之遺制"到"華夏正聲"的華麗轉身。南北朝時期傳入的曲項琵琶,在唐人的改造下——橫抱變豎抱、撥子變指彈——實現了樂器形制與演奏技法的本土化創新。這種開放包容又堅守本真的文化態度,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密鑰。

唐代堪稱琵琶藝術的黃金時代。敦煌壁畫中飛天反彈琵琶的曼妙姿態,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營造,無不彰顯琵琶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琵琶在唐代既活躍於宮廷宴樂,又流行於市井坊間,這種雅俗共賞的特質,使其成爲連接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紐帶。元稹"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的記載,更印證了當時琵琶音樂體系的精密與複雜。

【琵琶行】的經典意義不僅在於其藝術成就,更在於它構建了中國文人的精神圖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感懷,使琵琶超越了樂器本身,成爲士大夫寄託情懷的文化符號。這種將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熔鑄於音樂表達的敘事方式,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美學範式。明清以降,琵琶在【十面埋伏】【月兒高】等曲目中展現的敘事張力,延續並發展了這種"樂以載道"的傳統。

當代影視作品中琵琶意象的再現,實質上是文化記憶的喚醒。【閃光少女】中民樂學子的抗爭,恰如琵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自我更新的現代迴響。當四弦撥動的不再僅是宮商角徵羽,而是文化認同的深層焦慮時,我們方始領悟:琵琶流淌的不僅是中華韻味,更是一個文明面對時代變遷時的從容與智慧。在這個意義上,傳承琵琶藝術,實則是守護中華文化創新轉化的基因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