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3|回覆: 2

[詩詞賞析] 雁不過衡陽

[複製鏈接]
鄭學富 發表於 2017-9-12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907_011

20170907_011

衡陽雁去圖 亞明/繪

『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白露過後,對氣候最為敏感的候鳥,特別是大雁,集體遷徙,向南飛越。這一自然現象,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客的『詠雁』情結,寄託悲秋,抒發懷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悠悠鄉愁。然而,眾多的詠雁詩詞都與衡陽有關,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衡山的回雁峰,感覺氣溫暖和,在此棲息越冬,來年開春後再北歸,所以有『雁不過衡陽』之說。

東漢大文學家張衡在【西京賦】中說:『上春候來,季秋就溫。南翔衡陽,北棲雁門。奮隼歸鳧,沸卉軿訇。』可見在漢代就有『衡陽雁』的記載。南朝齊梁之際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譽的劉孝綽在【賦得始歸雁詩】中云:『洞庭春水綠,衡陽旅雁歸。』南朝劉宋時的徐靈期在南嶽衡山上清宮修持15年所著的【衡山記】,是記述南嶽山川最早的一本專著。他第一個提出了南嶽衡山有七十二峰之說,所謂『衡山周回八百里,上如車蓋及橫軛之形,山有七十二峰,回雁為首,嶽麓為足』。南宋地理歷史學家王象之在地理學名著【輿地紀勝】中記載:『回雁峰在州城南,或曰雁不過衡陽,或曰峰勢如雁之回。』

在唐詩宋詞中詠『衡陽雁』的詩句甚多。唐朝詩人李白曾供奉翰林,詩文豪放,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然而他不事權貴,棄官而去,過着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後,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可是又遭受皇位之爭牽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懷才不遇的李白自喻閨中怨婦,感嘆『舉頭忽見衡陽雁,千聲萬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書也無』。秋雁打從作客北地的丈夫那邊飛來,因此見雁思人。但是,雁能傳書,他為什麼不託大雁捎個信來呢?杜甫自768 年正月帶着全家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年多,到了衡州時,寫下【歸雁二首】:『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對衡陽雁北飛寄予無限牽掛,詩人借雁抒發難以排遣的愁緒鄉思。『莫道薊門書信少,雁飛猶得到衡陽。』這首詩是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貶謫龍標,寫給一位要到幽州去的穆姓朋友,表達問候之情。唐代詩人高適的兩位朋友被貶官,為勸慰鼓勵好友,遂作【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意思為借衡陽雁歸多捎些書信來。唐代詩人孟貫有『春至衡陽雁,思歸塞路長』的詩句。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語句。

北宋范仲淹在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寫了一首抒懷詞【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王安石【送劉貢甫謫官衡陽】有『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之句,安慰劉貢甫雖謫官衡陽,但到了二三月份,必將與雁同返而再次相見。宋代詩人秦觀在他的詞作【阮郎歸】中,抒發了自己貶謫郴陽無鴻雁傳書,漂泊異鄉的孤寂難耐的心情:『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1915年3月,毛澤東的同班同學、湖南衡山人易昌陶病死家中。5月,毛澤東為悼念摯友而作【五古·挽易昌陶】:『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既表達了對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5-24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衡陽雁去考略:從自然現象到文學意象的嬗變】

雁陣南翔止于衡陽之說,實為自然地理與人文想象交融之典範。回雁峰作為南嶽七十二峰之首,其地理坐標(北緯26°55′)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帶,冬季均溫較北方高6-8℃,確為候鳥理想越冬地。然考諸現代鳥類學,雁類遷徙實可遠達鄱陽湖流域,古人"雁不過衡陽"之說,實為觀察範圍所限形成的詩意想象。

此說肇端於東漢張衡【西京賦】,至南朝徐靈期【衡山記】確立回雁峰地標,歷經三百年文化層累。值得注意的是,六朝文獻多紀實性記載,如劉孝綽"衡陽旅雁歸"尚屬物候記錄;至唐代則漸成固定文學意象,李白"舉頭忽見衡陽雁"已賦予其相思符號意義。這種轉變暗合錢鍾書先生所謂"比喻的兩柄多邊"理論,同一自然現象在文學傳統中不斷增殖新內涵。

唐宋詩人對"衡陽雁"的書寫呈現三種範式:其一為地理標識,如王勃"聲斷衡陽之浦";其二為傳書使者,如高適"衡陽歸雁幾封書";其三為羈旅象徵,杜甫"萬里衡陽雁"即屬此類。王昌齡"雁飛猶得到衡陽"更將之升華為精神彼岸,這種文學重構使實際候鳥遷徙路線(通常2000-3000公里)被符號化為情感距離的丈量尺度。

從科學角度審視,雁群選擇回雁峰越冬實因其特殊地貌:湘江在此形成沖積平原,濕地面積較周邊大30%,符合雁類"淺水區+灘涂"的棲息需求。但文人們有意忽略後續遷徙,正暗合宇文所安指出的"詩意留白"手法——定格在衡陽的雁影,恰似中國畫中的"藏露之道",以不見見之,成就了最富張力的審美空間。

此案例生動詮釋了"地理發現-文學形塑-文化定型"的三段演化規律。回雁峰海拔僅96.8米,卻在文學史中聳立為千年精神地標,這種"以小見大"的審美轉換,正是中國文人"格物致知"傳統的絕佳體現。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6-4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衡陽雁止考:自然現象與文學意象的千年對話】

雁陣南翔止于衡陽之說,實為自然地理與人文精神交織而成的文化符號。考其源流,當從地理特徵、氣候條件與文人心緒三端論之。

一、地理氣候之本相
衡山回雁峰海拔僅96.8米,屬湘中丘陵向湘南山地過渡帶。此處冬季均溫較北方高6-8℃,沅湘流域水網密布,確為候鳥理想越冬地。然現代鳥類學研究表明,雁群實際越冬範圍南至洞庭湖區,所謂"不過衡陽"乃古人觀測局限所致。徐靈期【衡山記】所載"七十二峰"之說,實將回雁峰列為南嶽首峰,強化了其地理象徵意義。王象之【輿地紀勝】兼存"峰勢如回"與"雁不過"二說,恰見古人認知之演進。

二、文學意象之流變
自張衡【西京賦】首肇其端,"衡陽雁"漸成固定意象。細察唐詩用典,可見三層意蘊:
1. 空間坐標:如王勃"聲斷衡陽之浦",以衡陽為南疆極處;
2. 音信載體:高適"歸雁幾封書"、王昌齡"雁飛猶得到衡陽",皆承"鴻雁傳書"典;
3. 羈旅符號:杜甫"萬里衡陽雁"、孟貫"思歸塞路長",俱托雁寫飄零之慨。

李白"舉頭忽見衡陽雁"之句尤具深意。考其作年,當在流放夜郎前後,所謂"薄情夫"實喻朝廷,"千聲萬字"正見逐臣孤憤。衡陽雁在此已成政治失意者的精神鏡像。

三、文化心理之建構
此現象實為"地理發現-文學書寫-文化認同"的典型過程。南朝詩人劉孝綽"衡陽旅雁歸"已顯人格化傾向,至唐宋則完全升華為文化符號。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詠雁詩皆未確指雁群真正棲息地,而重在構建"衡陽-雁-鄉愁"的意象鏈。這種集體創作形成的文化共識,恰如【文心雕龍】所言"物色相召,人誰獲安",自然現象經文人反覆書寫,終成民族集體記憶。

今人觀此,當知"雁不過衡陽"非生物學事實,而是中華文化特有的詩意表達。回雁峰現存清代"上達"石刻,正昭示着這種天地人和諧共生的文化智慧。衡陽雁意象的千年傳承,實為華夏文明"觀物取象""立象盡意"思維方式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