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3|回复: 2

[若遗书道馆] 赵孟𫖯(一)·还原真实的傅山评价

[复制链接]
郭传虎 发表于 2017-3-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书法史上的人物,赵孟𫖯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在他身后七百多年的时间里,损褒俱存,损者认为,赵孟𫖯的字因人品而废,“媚而无骨”,至俗;褒者认为,赵为中国艺术史上空前绝后之大才,至今六百年来无人能超越。褒扬还是贬损,都应该成为历史,六百多年后的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眼光来评价赵孟𫖯。

赵孟𫖯书法

记得很多年前我拿着一本赵孟𫖯的字帖去请教一位老先生时,那时我也学书不久,老先生抬起眼睛看了一眼字帖,对我用一种颇为严厉的口吻说:赵孟𫖯的东西很俗,不可学!当时我也是惊出一身冷汗,对这个“很俗”的赵体赶紧束之高阁,可在闲暇时依然忘不了赵体的雍容华美,虽然不练了,但看看还是经常的。

160975747b58eed773b2c9dfe5d48cdb.jpg

康有为书法

什么叫俗?在清代碑学大兴以来,尤其是在康有为老先生的极力鼓吹之下,碑版书法中的粗、乱、拙、丑逐渐成了书法的主流,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甚至偏激的认为,所有的碑都是天真烂漫、雅的,所有的帖都是圆润甜美、俗的。而我们后世在继承这些遗产时,时代早过了康有为力图改良中国,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康圣人”的年代,对待这些特殊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只是鲁迅先生笔下简单的,不经过甄别思考的“拿来主义”。

为了成全这种偏激的理论,甚至在对待前人对赵孟𫖯的评论中,也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做法。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傅山对赵孟𫖯的评价。

406408e9bcd3c2ac4542e17e1b7b647e.jpg

傅山书法

傅山先生的书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被认为是开了碑学的先河,的确,这种震耳发聩的声音确实是平地春雷,让甜美柔弱的风气为之一振。而今人在评价傅山书法时,很多时候都把傅山书法划归到丑拙怪乱一路。疑惑的是,在我翻遍傅山现存的书法资料后,实在是很少见到傅山先生丑怪拙乱的作品,反而是秀美挺拔的很多,晚年狂草纠结烦乱心情所体现的极尽缠绕,更多的是他心情下的一种刻意,且多出于应酬之作。

3b23814ae9f8f2ff0dda82ea3c1f9b2a.jpg

傅山书法

赵孟𫖯的“恶名”也是从傅山的评价开始的。在《作字示儿孙》中,傅山是这样说的:“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凌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难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见,而遂称孟𫖯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6d13423ec92d30dd1e1dd030f1d281d8.jpg

赵孟𫖯书法

从这里可以看到,傅山对赵孟𫖯的态度不是一味的贬损,在晚年,甚至承认了赵孟𫖯是二王正宗一脉,他在年轻时期也是认真学习过赵孟𫖯的书法的,为什么后来对赵孟𫖯的态度有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态度,遂“鄙其人而恶其书”,为什么,这要从赵孟𫖯的身世经历来说起。

赵孟𫖯是宋代皇族后代,可在蒙古人建立的元代,赵孟𫖯33出仕,因个人才学出众,最高做到了当朝一品,成为元廷向江南士子所标榜的标杆。这在一直从事反清活动的傅山眼中,自然是不能与忠义千秋的颜真卿相比,中国书法史中,自古以来有以人废书的传统,这种“以人废书”的标准,并非真的人格上的缺陷,而是不同政治述求表达下的一种“标签”,不幸的是,赵孟𫖯恰恰成了典型。

2f0034be726ac2374e5d7485bafcbb3b.jpg

赵孟𫖯书法

然而,赵孟𫖯虽然因自己的身世在他身后饱受争议,但他在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功绩是永远抹杀不了的,就是站在不同政治立场的傅山,当在年老“复归平淡”的时候,在傅山晚年的一首诗《秉烛》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

醉岂酒犹酒,老来狂更狂。

斲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

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里傅山已经是古稀之年,对自己的一生也有了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这里把赵孟𫖯和他的妻子管道升都称作是“奇人”,自然就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张狂与偏激,也算是给了赵孟𫖯一个公道的评价。

赵孟𫖯书法

可悲的是,我们现代人在引用傅山先生的论述时,往往是断章取义,仅仅摘取贬损的那部分,如若傅山先生地下有知,岂不是会很郁闷?

可笑的是,现在那些动辄就评价别人的书法“俗气”的“书法家”,一直是以一种故意做作的丑态来表现所谓的“自然”的。书法的审美犹如人格的审美,长得好看的俗气,难道把自己整容成一个怪胎的就不是恶俗吗?

可叹的是,现代那些所谓打着自己是“学者”旗号的作刀文人,对待一件事物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以摘抄前人只言片语为荣,却少有自己对于事物独到的见解,只是人云亦云,热衷于功名利禄,少了些学术精神。

只是可怜了我们广大的学习者!

赵孟𫖯《闲居赋》

a0a0c80327b4b46697835e91bb5286c8.jpg

净军 发表于 2025-7-6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孟𫖯与傅山:被误读的书法对话

关于赵孟𫖯书法"媚而无骨"的评价,实乃后世对傅山言论的断章取义。细读《作字示儿孙》全文,傅山对赵孟𫖯的态度实为复杂而辩证的。他确实批评过赵书"圆转流丽"易致浅薄,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傅山明确承认自己曾"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揭示了赵孟𫖯书法的真正价值——其技术之精纯已达化境,使初学者易入却难出。

康有为倡导的碑学理论确有矫枉过正之嫌。他将"碑"与"帖"简单二元对立,以粗犷否定精致,实乃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策略。今人不察,将这种策略性论述奉为金科玉律,遂使赵孟𫖯遭受不公评价。事实上,赵书之"俗",恰是其将晋唐法度提炼为可学范式之功,非但不俗,反为大雅。

细观傅山传世墨迹,其小楷精到秀润,行书遒劲流畅,与所谓"丑拙"相去甚远。他那著名的"四宁四毋"理论,实为针对明末书风流弊的矫治方案,而非终极艺术标准。傅山晚年草书的缠绕纠结,实为遗民悲愤心境的外化,与其说是艺术追求,不如说是情感宣泄。

赵孟𫖯的真正价值,在于他完成了书法史上最难能的平衡——将晋人风韵与唐人法度熔于一炉,创造出既合规度又见性情的独特书风。其《洛神赋》《胆巴碑》等作,笔笔有来历而又自成一家,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功力,正是中国艺术最高境界的体现。

今人评价古人,当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赵孟𫖯与傅山,代表了中国书法两种不同的美学维度,二者的张力恰恰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完整图景。真正的鉴赏,应当超越派别之争,直指笔墨本质。
周佐 发表于 2025-7-13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孟𫖯与傅山:艺术评价中的历史误读与还原

关于赵孟𫖯书法的争议,实为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傅山"宁拙毋巧"之论,常被后世碑学派引为批判赵孟𫖯的利器,然细考傅山本意,此论实非针对赵氏而发,更非全盘否定帖学传统。

傅山《作字示儿孙》中虽有批评赵孟𫖯之语,然观其上下文,实为告诫子孙勿蹈己之覆辙。青年傅山确曾醉心赵体,后因政治立场转变而刻意疏远,此乃特殊历史情境下的个人选择,非艺术本体之评判。值得注意的是,傅山晚年书风虽标榜"丑拙",其笔下却少见真正粗陋之作,多数作品仍保持着晋唐法度的内核。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反差,恰恰说明艺术家的宣言未必等同于创作实际。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碑帖对立,实为晚清特定文化焦虑的产物。其"碑皆雅、帖皆俗"的二分法,已偏离艺术批评的客观标准。今人若不加辨析地沿用这种思维,既误解了傅山,也曲解了赵孟𫖯。赵体之"媚",实为对晋人风韵的精准把握,其《兰亭十三跋》可见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其"无骨"之评,更与《胆巴碑》等作的雄强笔力明显相悖。

艺术评价当回归作品本身。赵孟𫖯书法之价值,在于融合晋唐法度而自成一家,其楷书"赵体"与欧、颜、柳并称,行草直追二王,篆隶亦颇有建树。这种全方位的成就,绝非简单的"媚俗"可以概括。傅山对赵氏的复杂态度,恰恰反映了艺术评价中政治立场与审美判断的纠葛,此乃艺术史上值得警惕的评价陷阱。

今人论艺,当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既理解碑学运动的历史意义,也客观看待赵孟𫖯的艺术成就。真正的艺术批评,需要放下成见,直面作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理解艺术家的选择与创造。赵孟𫖯与傅山,代表了中国书法的两种伟大传统,二者的"矛盾"或许正是中国艺术丰富性的最佳证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