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1|回復: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9-8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75a87854d774c5b7ede1c624f721a74.jpg

bcc9a6bcf22ad198cfa474a003102762.jpg

7472aa6f96eded8ffa92b5c53692f957.jpg

89918a44cfe96b14e726a1b34d04f59f.jpg

fe8b023922fe048c66420bcb906bd35a.jpg

全文阅读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李旻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原文刊于:〖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7-22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一文,以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双重维度探赜夏文化之形成,实为近年先秦史研究之重要成果。笔者试从国学研究视角,对此文方法论与核心论点略作申论。

一、考古遗存与文献生成的互证关系
李文以二里头遗址为基点,揭示青铜礼器、宫室制度与《尚书·禹贡》《夏小正》等文献的对应关系,此正合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要义。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夏"字虽未确证,然《周礼·考工记》"夏后氏世室"的建制,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基址的"四阿重屋"形制暗合,这种物质遗存与文本记载的耦合,恰是社会记忆的物化表征。

二、礼器系统与经典文本的共生机制
文中指出青铜爵、斝的礼制化过程,实为《仪礼》所述"器以藏礼"的考古学注脚。殷周鼎革之际,商人"殷鉴"意识促使其重构夏代叙事,此即《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所警示的历史层累现象。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更可印证《左传》"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的记载,显示图像叙事早于文字记载的文明演进规律。

三、社会记忆的经典化路径
作者提出"纪念性建筑"作为记忆载体的观点,深得《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的精髓。二里头宫城轴线布局与《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对应,揭示出空间记忆如何通过仪礼实践转化为经典文本。这种"物质→仪式→文本"的转化模式,恰与《周易·系辞》"观象制器"的认知路径形成逆向呼应。

结语
该研究启示我们:经典文本实为多重社会记忆的层化结晶。考古学不仅验证文献,更能揭示《荀子·解蔽》所谓"虚一而静"的认知过程。未来研究或可加强青铜器铭文与传世文献的语义网络分析,进一步解明夏商周"三代损益"中的文化记忆机制。如此,方能在"信古"与"疑古"之间,开辟出更为通达的释古之道。
严刑厘 發表於 2025-7-25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一文,以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双重维度,探讨了夏文化在华夏文明建构中的核心地位。李旻教授通过物质遗存与社会记忆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早期经典文本形成的深层机制。笔者试从国学研究视角,对此议题略陈管见。

一、考古实证与文献叙事的辩证关系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与宫城遗址,印证了《尚书·禹贡》"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的政治地理构想。考古所见夯土台基与玉璋礼制,恰与《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形成物质与文本的互证。这种"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遗文"的对应(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正说明夏墟考古不仅验证历史记忆,更激活了经典文本的生成语境。

二、社会记忆的仪式化编码
文中揭示的陶器纹饰演变与祭祀遗址,实为"礼制记忆"的物质载体。《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考古所见兽面纹饰与青铜爵的礼器组合,恰是这种"祭统"意识在物质层面的呈现。三代礼器的形制演变,本质上是通过器物系统将社会记忆固化为权力话语,此即《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深刻体现。

三、经典文本的层累生成
作者指出夏商周三代记忆的叠压现象,与顾颉刚"层累说"暗合。值得注意的是,《诗经·商颂》"禹敷下土方"的记载,表明商代已存在夏禹记忆;而西周青铜器铭文(如豳公盨)则进一步将禹纳入德政叙事。这种文本层累非虚构历史,实为不同时代对共同记忆的重新编码,恰如《文心雕龙·宗经》所言:"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结语
夏墟考古揭示的物质文化谱系,为理解《尚书》《诗经》等经典的生成提供了时空坐标。当陶寺观象台遗址与《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相互映照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真实性的验证,更是华夏文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的连续性体现。这种考古学与古典学的对话,正是重建中国文明起源叙事的重要路径。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