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8|回覆: 2

[中醫理論] 羅陸一經方論治冠心病

[複製連結]
楊智明 發表於 2017-9-5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羅陸一,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醫近50載。羅陸一幼承祖訓,研習岐黃,轉益多師,擅長運用中醫經方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疑難雜症。筆者有幸師承羅陸一併侍診於側,聆聽教誨,獲益良多,現謹管窺所得,選取三則其運用經方治療冠心病之驗案,以饗同道。

真武湯治冠心病心衰

陸某,女性,85歲,退休工人,於2017年4月1日初診。

患者陣作胸悶、胸痛,近一個月加劇,既往患高血壓病多年,未服藥治療,症見晨起眼瞼浮腫,午後雙下肢水腫,水腫皮膚呈透明狀,按之凹陷不起,腰不能直,震顫,行動不利,骨關節腫大,腰膝酸軟,畏寒怕冷,四肢發涼,走路即心慌心悸。察其形體瘦弱,面色黯黑,山根低平、晦暗無光有橫紋,神倦聲低,舌質淡暗,舌體右歪,舌苔薄白,脈結、滑。

診斷:胸痹。

辨證與治法:證屬心腎陽虛水泛,心脈痹阻。治以溫腎陽,利水氣,擬真武湯加減。

方藥與用法:制附子15克(先煎),茯苓30克,白朮30克,白芍10克,澤瀉30克,桂枝15克,地龍10克,豬苓30克。共7服,每日1服,水煎服,早晚分服。囑其忌生冷寒涼之物,忌勞累惱怒,慎起居。

4月8日二診時,7服水煎服後,胸痛症狀基本消失,下肢浮腫減輕明顯,心悸心慌亦見減輕,舌淡紅,舌體右歪,舌苔薄白,脈結。上方加黃芪30克,黨參30克,繼服14服。

按語:本例患者爲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屬於臨床重症,症狀繁多,病機複雜。患者胸痹日久,血脈不通,腎陽虧虛,腎不主水,陽虛水泛,故見頭面、雙下肢浮腫,畏寒肢冷,小便短少。水氣上逆、飲邪上泛,故見心悸心慌。羅陸一辨爲心腎陽虛、心脈痹阻之證,屬【傷寒論】之真武湯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82條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316條曰:『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此患者屬少陰病證,方用真武湯加減,初服7服已獲明顯療效。方中合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重用制附子補火助陽,豬苓利水滲濕,加地龍通利經絡、息風止痙。二診時,繼以前方加黃芪、黨參健脾益氣。本證虛實夾雜,羅陸一運用真武湯治療此類陽虛水泛證每獲奇效。

炙甘草湯治冠心病室性早搏

黎某,女性,63歲,於2017年6月10日來診。

患者心悸心慌、胸悶氣促反覆發作5年。於當地醫院就診,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提示:ST段水平壓低,頻發室性早搏,診斷爲心律失常。近3日,勞累及精神緊張時加重,自覺心悸心慌明顯,眩暈,動則汗出,身倦乏力。察其面色萎黃、晦滯,山根處有多道明顯橫紋,舌質淡紅,舌體右歪,舌苔白厚膩,脈結。

診斷:胸痹,心悸。

辨證與治法:證屬心氣虛而兼濁痰,心陽虛而兼血瘀,治以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復脈定悸,擬炙甘草湯加減。

方藥與用法:炙甘草60克,黨參30克,桂枝30克,乾薑10克,白芍30克,姜半夏15克,天麻30克,澤瀉30克,熟地30克,麥冬30克,陳皮10克。共14服,每日1服,水煎服,早晚分服。囑其忌勞累惱怒,慎起居。

按語:本例患者爲冠心病心律失常頻發室性早搏,基本病機爲患病日久氣血不足,臟腑陰陽失衡;心失所養固見心悸心慌;腦失所養而見眩暈汗出;心血不足、痹阻心脈可見面色萎黃、晦滯,山根處斷裂紋。羅陸一辨爲陰血陽氣不足,心脈失養,屬【傷寒論】之炙甘草湯(復脈湯)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177條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中重用炙甘草、黨參益心補脾,桂枝、乾薑辛行溫通,姜半夏、陳皮燥濕化痰,天麻息風定驚,澤瀉利水滲濕,白芍、熟地、麥冬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羅陸一緊抓陰血陽氣不足、心脈失養之病機,巧用炙甘草湯加減,施滋液斂陰而復脈之法,令人叫絕。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冠心病病態竇房結症候群

鄒某,女性,45歲,於2017年6月3日來診。

患者心悸、胸悶、眩暈5年,近一周加重,失眠、憂慮重重、身倦乏力,腹脹、納呆,耳鳴、四肢麻木,察其體質虛胖,面色萎黃少華,山根低平,面部黃褐斑,四肢欠溫,心率每分鐘56次,舌質淡胖舌苔白,脈遲、細,脈律不齊。

診斷:胸痹,心悸。

辨證與治法:證屬少陰病,心陽不振,腎陽不足,陰寒內盛,治以溫通心腎,益氣活血,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方藥與用法:麻黃15克,制附子30克,細辛1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防風15克,桂枝30克,遠志10克,石菖蒲15克,當歸15克,川芎30克,熟地10克,煅龍骨50克,煅牡蠣50克,杜仲30克,懷牛膝5克。共14服,每日1服,水煎服。

按語:本例患者爲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基本病機爲心腎陽氣虧虛,陰寒凝結,但具體的發病病機又較爲複雜。察其體質虛胖,面色萎黃少華,山根低平,此狀既可因先天稟賦不足所致,亦可由後天多病變、多因素綜合作用導致陽虛寒凝、血脈不暢而致。患者脈細、律不齊,眩暈,心悸胸悶諸症,當屬少陰心經病,乃心陽不振,腎陽不足氣化無權,氣血虛寒,以致心血不足、氣血無力相接而引起,屬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301條曰:『少陰病,始得之,方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麻黃附子細辛湯辛通陽氣,溫化寒凝;方中麻黃辛溫解表、開泄皮毛,制附子辛熱溫里、回陽救逆,君臣相輔相成,逐邪達表;細辛性善走竄,佐麻黃、附子振奮陽氣,疏通血脈;加羌活、獨活祛風勝濕;防風、桂枝通陽解表;遠志、石菖蒲化濕開竅,當歸、川芎、熟地活血養血通絡,煅龍骨、煅牡蠣鎮靜安神、收斂固澀,杜仲、懷牛膝壯腰健腎。羅陸一認爲,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不必拘泥於表寒里寒證,若有寒凝瘀滯之證即可用之;實證可用,虛證配伍益氣溫陽之品亦可用之,治療心經、腎經、肺經寒證皆可獲良效。

小結

中醫本無『冠心病』病名,根據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特點頗似古代醫家對『厥心痛』『卒心痛』的描述,現代中醫學將冠心病歸之爲『胸痹』範疇。臨床上,各種原因引起的冠心病心衰、冠心病室性早搏、冠心病心動過緩、心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皆可參考中醫『胸痹』論治。

『胸痹』最早記載於【內經】,胸爲病位,痹爲病機。『痹』爲閉塞不通,胸痹則指胸部悶痛,輕者胸悶氣短,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喘息不得臥。【金匱要略】論述胸痹病機爲『陽微陰弦』,胸痹的發病原因是心氣、心陽不足而致氣滯、寒凝、痰邪阻痹心胸。羅陸一認爲,『胸痹』的病因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是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標實是指氣滯、寒凝、痰濁、瘀血等痹阻心脈;治病當溯本求源,靈活運用傳統理論去認識現代常見病和疑難雜症,憑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運用經方論治。(楊智明 深圳市中醫院名中醫工作室)

(註:文中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7-25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羅陸一教授運用真武湯治療冠心病心衰之驗案,實爲經方辨證論治之典範。本案患者年高體弱,呈現典型心腎陽虛、水飲凌心之象,其辨證思路與用藥法度頗具啟發性,試析如下:

一、病機辨析精微
患者面色黧黑、畏寒肢冷、水腫按之不起,乃少陰陽虛水泛之明證。【傷寒論】真武湯證"心下悸""身瞤動"之描述,與本案心悸震顫症狀高度吻合。羅教授獨具慧眼,透過胸悶胸痛之表象,直指少陰本虛標實之本質,此正合【金匱要略】"陽微陰弦"之胸痹病機。其山根低平晦暗之望診細節,尤體現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診斷智慧。

二、方藥運用特色
1. 經方合方之妙:以真武湯溫陽利水爲主方,合五苓散增強化氣行水之功。附子用量達15克,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則,且遵循"附子無姜不熱"的古訓,配伍桂枝助陽化氣。
2. 佐使之法精當:白芍酸甘化陰,既制附子燥烈之性,又合【本經】"利小便"之效;地龍通絡息風,針對肢體震顫症狀,展現"絡病"治療思想。
3. 劑量把握嚴謹:茯苓、白朮、澤瀉各30克,體現"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用藥法則,符合李東垣"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先補其陽,後瀉其陰"的治療次第。

三、轉歸處理啟示
二診加黃芪、黨參各30克,暗合"血不利則爲水"理論,通過補氣行水以鞏固療效。此變法彰顯"陰陽相濟"的辨證思維,既守仲景法度,又融東垣脾胃學說,形成"溫腎-健脾-利水"的立體治療方案。

此案啟示後學:治療心衰重症,當遵循"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羅教授以真武湯振奮少陰陽氣爲根本,佐以通絡利水治標,其辨證之精準、用藥之膽識,實爲經方現代應用的典範。尤其對老年虛損性疾病,這種"扶正祛邪"的治療策略,較之單純活血化瘀更符合中醫整體觀思想。學者當於此等驗案中細究經方活用之妙,體會"方證相應"的臨證精髓。
楊可 發表於 2025-7-26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羅陸一教授運用真武湯治療冠心病心衰驗案評析

羅陸一教授此案展現了經方辨治冠心病的精妙思路,其辨證之精準、用藥之老辣,堪爲後學典範。本案以【傷寒論】真武湯爲主方,融合五苓散化裁,體現了"病機對應經方主體,兼證佐使加減"的經方運用原則。

一、病機辨析與經方選擇
患者呈現"陽虛水泛"核心病機:山根晦暗、畏寒肢冷示少陰陽虛;水腫震顫乃水氣失制;脈結舌歪爲心脈痹阻。此正合真武湯"少陰水氣證"三大指征:①陽虛失溫(畏寒肢冷);②水氣泛濫(浮腫心悸);③經脈失養(震顫身瞤)。羅教授精準把握【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四肢沉重疼痛,此有水氣"的辨證要點,更參合第82條"心下悸,身瞤動"的證候描述,確立溫陽利水法。

二、方藥解析與配伍精要
原方中附子用量達15克,彰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之旨。其配伍特色有三:
1. 真武-五苓合方結構:茯苓30克配伍澤瀉、豬苓,形成"三焦分消"之勢,上滲頭面之腫(茯苓),中運脾濕(白朮),下利膀胱(澤瀉、豬苓)。
2. 桂枝-附子藥對:取桂枝甘草湯意以平沖悸,附子得桂則溫通之力倍增,暗含"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妙。
3. 地龍點睛之筆:針對舌體右歪之絡脈瘀阻,取蟲類藥"飛者升,走者降"的特性,既通絡脈,又防利水傷陰。

三、診療策略的啟示
1. 次第治療觀:首診側重溫陽利水治標,二診加入參、芪固本,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層次。
2. 脈症取捨智慧:雖見脈滑似有熱象,然綜合形色舌診,斷爲陽虛水停之滑脈,此即【瀕湖脈學】"滑脈爲陽元氣衰"之特殊表現。
3. 預後調攝要點:忌生冷惱怒的醫囑,暗合【內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的養生要義,尤爲老年心衰患者所當謹守。

此案啟示我們:經方運用貴在把握病機本質,而非拘泥於具體症狀。羅教授深得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精髓,將真武湯從傷寒太陽變證拓展至少陰心病範疇,爲經方現代應用提供了典範。學者當於此等驗案中細究其辨證思維,方能得經方活用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