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7|回復: 2

[漢字五書] 雅趣说字·说『寒』『暑』

[複製鏈接]
金辉 發表於 2017-9-2 0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901_001

20170901_001

图1

20170901_002

20170901_002

图2

20170901_003

20170901_003

图3

20170901_004

20170901_004

图4

今夏虽说三伏已过,可酷暑依然未退。人们望眼欲穿,祈盼天降甘露,送来凉爽。

据说,今夏各地高温迭现。不仅有上海、温州等地创高温天数历史新纪录,连地处海洋性气候的台北也刷新120年来36摄氏度天数达11天以上的最高纪录。这样的日子真像白居易所云:『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

因此,处于酷暑难熬之中的人们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想出花招消暑。有一组人们避暑消夏的网络视频。有赤膊者,头顶荷叶,蹲坐大水缸之中,缸水盈溢,满至颈脖下,露出个大脑袋,一脸的安详状。其人一边浸泡水中,一边与友人对弈,口中哼着日本电影〖追捕〗的曲子,不亦悦乎。其神色可透露,凉爽胜过水池。有人将半新不旧的空调机用两根铁栓支撑着,安装在摩托车后座上,虽然有点不伦不类,可是冷风伴随车主同行,好像坐在小轿车里,亦可风凉,惬意依旧。还有人将农家使用的除虫喷雾器背在背后,手按操杆,仿佛农田杀害灭虫般,顿时头顶喷头喷洒出和风细雨,营造清凉,可解酷暑之困。

日月运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酷暑严寒,自然界轮回之规律。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挥笔感叹酷暑之烦。东汉繁钦写的〖暑赋〗,专题谈夏暑之酷烈。〖暑赋〗云:『林钟纪度,祝融司节。大火飘光,炎气酷烈。沉阳腾射,滞暑散越。区寓郁烟,物焦人渴。煌煌野火,喷薄中原。翕翕盛热,蒸我层轩。温风淟涊,动静增烦……』

同时,读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暑』字,也能读到〖暑赋〗中的情形,而且从造字过程中可体味古人对暑之表达。

甲骨文的暑字至今尚未发现,我们能见到最早的暑字是小篆(图1)。小篆的暑字为上下结构,由『日+者』两元件构成。

先说日字。甲骨文『日』是个象形字(图2)。不论甲骨文还是小篆的字形,其轮廓为圆形,就像天上高悬的太阳,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辉。一看便可明白其义,为『六书』中的象形字。『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类别,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给『六书』之一的象形字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简单言之,就是一看便能明白其字义,日字为最典型。

再说者字。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者的甲骨文(图3),好像木柴着火,火星四溅,犹如在炊煮,即表示生火煮食或者围火言谈的意思。因此,『者』是『煮』和『诸』的本字。也许现代人有点难以理解,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者字的『生火炊煮』义消失,造字者便加『火』,另造『煮』代替;同样『者』为『围火言谈』义消失后,再加『言』,另造『诸』代替。

因此,暑,为『日+者』,即顶着烈日在饮煮,其酷烈之义甚明。这使人联想到杜甫『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的句子。〖说文解文〗曰:『暑,热也。从日,者声。』可理解为,暑,天热如煮,天气灼热也。这在酷暑时,海滩上,游泳池里,人满为患,黑压压的一片,如同锅里的水饺在翻煮,也可称是事实的解释。

古人认为『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在此,顺便说说寒字,算作酷暑之时送点凉意吧。

著名书法家林剑丹先生曾赠我一幅集句清人的对联:『文达掩通已叹冰乎寒过水;永和传雅可知青者胜于蓝。』多年来,林先生常用战国三晋古文字书写,古雅清秀之极,我十分喜欢,非常宝之。那天,我们谈到了对联中的『寒』字。

我说,『寒』字用林先生的书法表现,不仅古气十足,而且更有活灵活现的写实效果,就像是线条描绘,能够形象地表达寒字的含义。

他写的宝盖(即『宀』,读mián,音似免),就是房子的意思。屋内的中间站着一个人,四周塞了四棵茅草,令人想起寒风凛冽时,只得用茅草堵窗户,以御寒风,而人的脚还踩在冰块上,其寒意不时袭来。林先生含笑点头,赞同我的解读。其实,林先生笔下的寒字,与甲骨文(图4)、金文、小篆的寒字,同源近形。〖说文〗:『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

『虽未似神仙,能逃暑与寒。』暑与寒虽然是天道不可抗拒,但内心的强大才能适应暑寒的变化。即便眼下酷暑,我们相信心静自然凉。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6-4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暑之道:汉字中的阴阳哲思与生命智慧》

暑之为字,从日从者,实乃先民观物取象之妙构。许慎《说文》云:"暑,热也。从日,者声。"段玉裁注曰:"暑之言煮也,热如煮物。"细察小篆"暑"字(图1),上日下者,非独形声,实兼会意。"者"本为"煮"初文,象炊烟升腾之状,与"日"相合,恰成烈日蒸腾之景。东汉繁钦《暑赋》所云"炎气酷烈""温风淟涊",正可为此字作注脚。

寒字源流尤见古人察物之精。金文"寒"(图3)作屋宇下以草荐覆身、足踏冰凌之形,小篆(图4)演进为"宀""人""茻""冫"四部会意。《说文》释为"冻也",段注引申为"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冰)"。此字构形实为上古先民越冬场景之缩影,与《诗经·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的记载遥相呼应。

寒暑二字之演变,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思。暑字阳盛,日在上而火气升腾;寒字阴凝,冰在下而寒气肃杀。二者在甲骨文中虽未并现,然金文、小篆之定型,已见阴阳相济之妙。《黄帝内经》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寒暑二字恰成四时之两极,暑为夏之极,寒为冬之极,其间春秋代序,正见天道循环。

观今人消暑诸态,虽机巧百出,然未出古人智慧范畴。水缸纳凉暗合"涤热于清池"(张衡《七辩》),喷雾取凉犹存"洒练五藏"(嵇康《养生论》)之遗意。至若白居易"头痛汗盈巾"之叹,与王维"赤日满天地"之吟,皆见暑热乃千古同慨。然《淮南子》早有明训:"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寒暑虽天地常理,人心贵在调和。

寒暑二字之妙,更在于揭示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深层密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暑为"湿热之气",寒为"凛冽之气",皆以人身感受定义自然现象。这种主客交融的思维方式,在"暑"字日光蒸腾、"寒"字冰凌刺骨的形象中得以具现。程颐《易传》所谓"天地之道,万物之理,皆备于我",于此二字可见一斑。

今人当从寒暑二字中领悟三重境界:其一为顺应四时的生存智慧,其二为阴阳平衡的养生之道,其三为敬天爱人的文化精神。昔孔子观水而叹"逝者如斯",吾辈观此寒暑二字,岂能不悟"变通者,趋时者也"(《周易·系辞》)之微义?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7-24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暑考源与汉字文化中的阴阳之道》

"寒""暑"二字实为华夏先民对自然阴阳变化的精微观察。许慎《说文》释"暑"为"热也,从日者声",而"寒"则"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二字构形之异,恰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精义。

考"暑"字源流,小篆作上下结构(图1),"日"部象形(图2)承甲骨文遗绪,圆形轮廓中存点画,正合《周髀算经》"日兆月"之天文观测。"者"部《说文》谓"别事词也",实为声符兼会意,暗示暑气蒸腾时万物显形之态。东汉繁钦《暑赋》"炎气酷烈"之状,恰可作此字形注脚。观今人消暑百态(图3-4),虽机巧迭出,然与古人"沉李浮瓜"之雅趣一脉相承。

"寒"字构形尤见匠心。金文作(图3),宀象屋宇,茻表草荐,仌(冰)示寒意,人蜷其中,四重意象叠加,将《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的物候观察转化为视觉符号。马王堆帛书"寒"字(图4)犹存篆意,下部冰棱刻画入微,与《黄帝内经》"寒伤形,热伤气"的医学认知暗合。

二字演变轨迹折射出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智慧。暑从日而寒从冰,恰应《淮南子》"日者阳之主""水者阴之精"的阴阳观念。甲骨文"日"字(图2)圆形中有一点,实为"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而"寒"字仌部两垂笔,正是冰柱悬垂的象形白描。清代朴学家段玉裁注《说文》时特别指出:"寒暑相代如循环,造字者因物赋形,各肖其态。"

当代高温现象虽极,然观古人应对智慧,早有"夏造冰室""冬藏凌阴"之制。《周礼》载"凌人掌冰",郑玄注:"暑气盛,以冰止温。"今人摩托载空调(图4),实乃古法新用。繁钦笔下"温风淟涊"之苦,与白乐天"汗盈巾"之叹,跨越千年仍生共鸣,可见汉字不仅记录自然现象,更凝结着民族共同的生命体验。

寒暑二字,一阴一阳,构成了中国人对时空的基本认知框架。从甲骨文到简化字,其形变而神存,正如《文心雕龙》所言"字以贯通,义以纬思",在点画之间永恒传递着先民对天地节律的深刻领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