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0|回復: 2

[汉语词典] 语文信箱·『涵容』不表『包含』义

[複製鏈接]

杜老师:

某媒体中说:『这是「最」义级层涵容「多个体」的典型例子。』其中的『涵容』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北京读者 黎学理

黎学理读者:

『涵容』是客气话,表示『包涵、宽容』的意思。例如:

(1)接待不周之处,尚望涵容。

(2)自非涵容,少赐优假。(王安石〖谢提转启〗)

(3)镇所失只在文字,当涵容之。(〖宋史·韩维传〗)

(4)世祖以外邦从化,宜予涵容,量加恩赏,谕令毋入觐。(〖清史稿·礼志十〗)

而『这是「最」义级层涵容「多个体」的典型例子』一句中,是用『涵容』来表达『包含』的意思。『涵容』没有『包含』义,表示『包含』的意思时,可用『涵盖』等词语。例如:

(5)作品题材很广,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

(6)这篇论文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

(7)老李新发表的文章涵盖了他的几个重要的学术观点。

因此,『这是「最」义级层涵容「多个体」的典型例子』可改为『这是「最」义级层涵盖「多个体」的典型例子』。

另外,也不宜用『包涵』来表示『包含』的意思。『包涵』只表示客套话,表示请人原谅。例如:

(8)我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9)由于人手少,对你们几位照顾不周到,请多包涵。

因此,表示『包含』一类的意思时,可以用『包含』『涵盖』『包孕』『蕴含』『含有』等,而不宜用『包涵』『涵容』。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黎劭 發表於 2025-7-17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涵容"之正用与"涵盖"之辨》

杜永道先生钧鉴:
拜读大札,深佩先生训诂之精审。今就"涵容"一词之训释,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考"涵容"一词,其源流可溯至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载:"上以德涵容,未尝加罪。"此中"涵容"已具宽容之义。至《朱子语类》云:"圣人气象浑厚,涵容覆载",则更显其包容宽厚之旨。细绎典籍,此词始终未脱"宽容"之本义,先生所举四例,诚为的论。

至若"涵盖"一词,其语义场实与"涵容"殊途。《说文》段注:"涵,水泽多也",本义为水之包容;"盖,苫也",引申为覆蔽之义。二者连用,始见于《二程遗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此中"涵盖"已具包举万象之义。

今人混用二者,实因未辨其语源差异。先生建议改"涵容"为"涵盖",诚为卓见。然窃以为,若欲更显学术精确,"涵摄"一词或更契合作者本意。此词源自佛典翻译,如《成唯识论》云:"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二谓思量,三谓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其中"涵摄"即具统摄包容之义,与今之学术语境尤为相契。

至若"包孕""蕴含"诸词,各有其适用语境。《文心雕龙》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此"蕴含"之妙用;而"包孕"则多见于《周易》注疏,如"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之释。先生之辨,可谓词达理举。

今呈刍议,非敢妄议高论,惟愿与先生共明训诂之要。倘蒙指正,幸何如之。

后学 谨启
甲辰年仲夏
花儿 發表於 2025-7-20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涵容"之古义与今用辨正》

黎学理先生钧鉴:
承蒙垂询"涵容"一词用法,足见阁下文字考据之精审。今就"涵容"词义源流,略陈管见。

稽考字源,"涵容"本为复合词。《说文》云:"涵,水泽多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包含之义";"容"者,《广雅》释为"受也"。然二字相合,自唐宋以降,特指"宽容"之义,此乃词义缩小之典型。王荆公《谢提转启》"自非涵容"之例,正显宋代士大夫交际之雅言传统。清儒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有言:"涵容者,君子待人之道也",足证其道德意涵。

至若"包含"之义,古语自有正字。《周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孔颖达疏即用"包含";《文心雕龙》"赋体物而浏亮",亦显包孕之义。今人若混"涵容"与"包含",实有违训诂之要。章太炎《国故论衡》尝言:"用字当循本训,不可率意引申",此诚的论。

今建议修订为"涵盖",其理有三:一者《玉篇》明训"盖"为"覆也",与"包举"义近;二者现代汉语中"涵盖"已为学术通用语,朱自清《经典常谈》即多用之;三者较之"包含","涵盖"更显逻辑层级,合于"最义级层"之表述。

至若"包涵"之辨,尤当留意。此词自元代《老乞大》始见用为谦辞,明清小说中几无例外用作客套语。王力《汉语史稿》特标此为"词义虚化"之例,今若以之表实义,恐有"以虚代实"之弊。

当今语言变迁虽速,然核心词汇宜守其本。昔黄季刚先生有云:"小学明而后经学明",今于现代汉语运用,亦当先明字义源流,方能用词允当。阁下所示例句,改"涵容"为"涵盖",既合古训,又符今用,可谓两全。

专此布复,顺颂
文祺

国学后学 谨启
甲辰年仲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