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0|回覆: 3

[七夕節(七月七)] 蕭放·七夕有愛更『乞巧』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admin 發表於 2017-8-29 21: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829_005

20170829_005

象徵『乞巧』文化的手工:穿針引線

七夕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起源於古代的星紀崇拜,進而升華為牛郎織女相會的愛情故事。七夕之夜成為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靈手巧的浪漫之夜。

七夕節俗的豐富與圓滿是在六朝時期。六朝時期關於七夕有多種生動地記述,晉人周處【風土記】描述了民間七夕節俗的生動場景:七月七日,其夜將庭院灑掃乾淨,擺上茶几飯桌,設酒脯時果,說河鼓、織女二星神此夕相會。守夜的人都隱懷私願,向上天表達你的求富、求貴、求壽或者求子的願望。漢魏以後,七夕主要成為表達女性願望、比試與展示女性巧藝的節日。

七夕乞巧習俗豐富多樣,除了仰觀星漢,乞求富貴子嗣、容顏美好外,心靈手巧是傳統社會對女性的特別要求。甘肅隴南西和以撒花瓣的方式乞巧,乞巧歌詞,『巧娘娘,快給我姐妹賜花瓣,莫賜寶貝莫賜錢,賜我一副巧心眼』。巧心眼屬於心智之巧,巧婦是民間社會推崇的偶像。古代『婦功』同樣重要,它強調女性紡織、針線等技藝的掌握。因此,七夕乞巧在後代特別重視女性手藝的精巧。近代山東有拜巧姐乞巧,唱乞巧歌:『我請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縫袍子。我請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學紡織。我請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學繡花。』穿針乞巧是自漢代以來的七夕乞巧項目,月夜穿針要求快、准、巧,這是難度很高的技術活。在民間還有一個特別的園藝乞巧方式,那就是種巧芽。人們在七夕之前,培植豆芽或麥芽,到七夕活動期間,婦女帶着各自精心培植的作品,奉獻給巧娘娘,同時讓大家品評,看誰的巧芽長得茁壯順溜,誰就得巧。這是種植技藝的比試,是對女性智慧的激發與農事技藝成果的肯定。

當代社會在傳統節日復興過程,人們對七夕節重新發生興趣。七夕節再次得到社會重視。七夕節是全球化過程中中國節日重振的典型之一,它直接應對的是西方的情人節。中國本來沒有情人的概念,中國重視的是家族社會關係,節日服務於這種家族文化需要。20世紀末葉以來,西方節慶文化進入中國,情人節受到年輕人青睞。由於西方節日的啟發,或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人們發現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中有兩情相悅的節日元素,於是對七夕進行改造,有意識地遺忘乞巧節俗,擴張男女相會的節俗傳說,提出七夕為中國情人節或愛情節的說法。但是,這些以兩性交往為七夕主題的節日改造對於純正的傳統七夕節來說是有偏差的。因為傳統七夕以乞巧為主,所有活動圍繞女性之『巧』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祈求展開。

七夕作為傳統的女性節日,在當代社會要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既傳承歷史文化傳統,也要變革創新。

其一,復興傳統乞巧內涵、重視手工實踐。乞巧是傳統七夕的重要內容,七夕乞巧活動主要強調人們的心靈手巧。當代社會雖然在乞巧形式上不一定追求古制,但可效法古意,利用七夕節日調動人們對手工技藝的興趣,以巧藝展示與巧技競賽的方式激發青少年的創造欲望與創造動力,磨鍊心智,在技巧的比試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將七夕節作為傳承技藝傳統、倡導重視技藝實踐的民俗節日,結合中小學教學中的手工課與課外興趣教學活動開展七夕乞巧的展示與競賽,如手工小製作、美術作品、小的技術發明、電腦動畫、程序設計等。

其二,傳揚牛郎織女傳說,強調愛情忠貞。將七夕作為兩性交往的時機與兩性倫理、情感教育的特別時間。七夕節因為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被認為是中國的愛情節,兩情相悅與相互守望是七夕的主題之一。七夕節俗中強調男女的彼此欣賞,為青年男女的正常交往提供時機與空間。同時七夕也強調人們對感情的忠貞,這種忠貞經受着時間流逝與空間分隔的考驗。在快節奏的今天,人們的情感生活面臨着比傳統社會更大的挑戰,一方面兩性交往合作的機會增多,所面臨的情感困擾也隨之增長;另一方面由於學習與工作的原因,情侶常常分隔兩地。在這樣的社會境遇面前,七夕所承載的牛郎織女矢志不渝的愛情傳說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依託七夕節作適當的兩性倫理與兩性情感的社會教育,同時倡導男女情感忠貞、家庭和美的社會風氣。

七夕節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節日,唐宋時期,演變為社會節日,明清時期七夕節回歸庭院。到了當代,七夕節由家庭節日重新擴張為社會節日,人們可以在七夕節的儀式展演與人際交流,加強地方社會的聯繫,活躍與豐富地方民眾生活。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子課題『社會轉型期文化習俗及生活方式的嬗變與重構』成果之一)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4-1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乞巧的文化意蘊與當代傳承】

蕭放先生對七夕"乞巧"傳統的考述甚為精當。本文試從禮俗演變角度略作申論。

考諸文獻,七夕乞巧實為"女功教化"的禮俗載體。【周禮·天官】已載"婦功"為四德之一,漢鄭玄注云:"婦功謂絲枲織紝之事。"六朝時期,這一儒家倫理觀念與星辰崇拜相結合,遂形成以"乞巧"為核心的節俗體系。值得注意的是,【荊楚歲時記】載"是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此"七孔針"實為禮器化女紅工具,其形制暗合北斗七星的宇宙觀。

唐宋以降,乞巧儀式漸趨藝術化。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的"種生"習俗,即以綠豆、小麥浸水發芽,模擬織女紡織之態,體現"天人感應"的哲學思維。而明清時期出現的"丟巧針"、"觀巧雲"等變異形態,則昭示着農耕文明對女性勞動美學的詩意升華。

當代傳承尤需把握"巧"字三重境界:一為"手巧",即傳統女紅技藝;二為"心巧",如西和乞巧歌所詠的巧心智;三為"德巧",即【女誡】所謂"專心紡績,不好戲笑"的修為。三者兼備,方為完整的乞巧文化內涵。

建議今人復興此俗,當以"心手相應"為要義。可效法古人"月下穿針"的雅趣,更當涵養"織云為錦"的創造精神,使傳統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黎仕 發表於 2025-4-15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

七夕節俗之本質,實乃中華農耕文明孕育出的獨特女性文化現象。其核心不在於男女情愛之歡愉,而在於對女性"巧德"的崇尚與培養。考諸典籍,【周禮·天官】即有"婦功"之載,將紡織縫紉列為女子四德之一。漢代劉向【列女傳】更詳述巧婦之德,可見"巧"字承載着傳統社會對女性才智與品性的雙重期待。

細察各地乞巧習俗,莫不體現着對女性智慧的禮讚。隴南西和撒花瓣乞巧,所求非金非銀,而是一副"巧心眼";山東拜巧姐之歌謠,句句不離紡織繡花之藝。尤為可貴者,是那"種巧芽"的習俗——將農事技藝融入節日儀式,使閨閣之巧與田園之智相得益彰。明人張岱【夜航船】記七夕"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清人顧祿【清嘉錄】載"閨中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皆可見古人將勞動技能轉化為審美活動的智慧。

當代將七夕簡單比附為"中國情人節",實為文化認知上的削足適履。考【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之句,早見織女星之原型;而漢魏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篇,亦重在抒寫離別之思,非言歡會之樂。傳統七夕的精神內核,在於通過技藝切磋實現自我完善,正如宋人周密【武林舊事】所記"婦人女子,至夜對月穿針,餖飣杯盤,飲酒為樂",其樂在巧藝精進,非在兒女私情。

傳統節日現代化轉型中,當避免符號化的簡單處理。七夕真正的當代價值,在於重拾"乞巧"精神中對專業技藝的敬畏之心。在工業化時代,手工技藝的儀式感恰能療愈現代人的精神焦慮;而"巧心眼"的培育,更是對功利主義教育的有益補充。建議當代七夕活動可復興穿針鬥巧、巧芽品評等傳統,更可拓展至現代女性職業技能的交流展示,使古老節俗煥發新生。

七夕文化的真諦,終歸於一個"巧"字——既是手巧,更是心巧。守護這份文化基因,不僅是對傳統的尊重,更是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種以技藝修養身心的生活智慧。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們更需要此等具有文明深度的節日詮釋。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4-17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文化本真的守護與傳承

蕭放先生【七夕有愛更"乞巧"】一文,對七夕節俗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作了精要梳理,讀之令人深思。今人談七夕,多着眼於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卻往往忽略了這一節日更為本質的文化內核——乞巧。此非細故,實關涉傳統文化傳承之根本。

考七夕之源流,確乎起於上古星紀崇拜。【詩經·小雅·大東】已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之句,可見織女星崇拜淵源之深。至漢代,【淮南子】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愛情元素始滲入其中。然則六朝以前,七夕仍以祭祀乞巧為主流。周處【風土記】所述"設酒脯時果"之儀,實為女性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莊重儀式,非今人所以為的浪漫約會。

乞巧習俗之豐富,正見傳統社會對女性才能的獨特期待。穿針引線之巧,種巧芽之藝,皆非易事。隴南乞巧歌所謂"賜我一副巧心眼",道出了"巧"之真諦——非徒手技之巧,更是心智之慧。古代"婦功"包含紡織、縫紉等實用技能,這些技藝的傳承與精進,恰是七夕乞巧的深層意義。山東乞巧歌以"縫袍子""學紡織""學繡花"為訴求,正體現了傳統社會對女性生產技能的重視。

今人將七夕簡單比附為"中國情人節",實為文化認知上的偏頗。傳統中國本無"情人節"概念,家族倫理始終是社會關係的核心。明清方志中記載的七夕活動,幾乎全為女子乞巧、鬥巧之事,絕少涉及男女相會。清人顧祿【清嘉錄】記吳地風俗:"七夕,婦女以鳳仙花染指甲,陳瓜果於庭,穿針乞巧。"無一語及於男女之情。

當代復興傳統節日,理應回歸文化本真。七夕作為古代少有的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其價值正在於對女性才智的肯定與培養。簡化七夕為愛情節日,不僅遮蔽了其豐富內涵,更弱化了傳統技藝的傳承意義。觀今日年輕女子,能穿針引線者幾何?知紡織繡花者幾許?此非厚古薄今,實為文化斷層之憂。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七夕乞巧所蘊含的匠心精神、技藝追求,恰是當代社會所亟需的品質。守護七夕本真,傳承乞巧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願今人過七夕時,既能欣賞銀河浪漫,更能領會"乞巧"深意,讓這一古老節日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