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8|回复: 2

[汉风汉茗] 洗茶?润茶?醒茶?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7-8-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322a63c730c41efd9b25283697bfb16.jpg

关于洗茶、润茶和醒茶,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也是茶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第一泡茶弃掉不喝,这个动作到底是为了把茶洗干净,还把茶唤醒,亦或是是把茶浸润呢?其实不止现在,从古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人在研究这个问题了,一起来看看古人怎么说的吧!

一说“洗茶”

对于“洗茶”,今人常误以为由于茶叶不洁净。其实,它是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在茶文化中的一个体现,蕴含着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孔子《论语·乡党》篇中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大意是: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得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或过熟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

此段文字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饮食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其主要内涵有两层:一是饮食要讲卫生,;二是应讲究选料和烹调方法。“洗茶”之程序,正是这种饮食文化在茶饮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ccc6b06b565120b0bd03e6c65447baa6.jpg

二说“醒茶”

明代《茶谱·煎茶四要》载:“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

洗去茶叶的冷气,便是“醒茶”之意。

茶叶如何会有冷气呢?茶叶制成后,一般不会马上饮用,刚加工完的茶叶火气较大,一般都要将茶叶储存一段时间后再饮用。而一段时间后,火气虽褪,却添冷气,如果存放时间较长,还会有陈气。而近代以来,常将茶叶存贮在冰箱中,更增添了茶叶的生冷之气。

此时如果将茶叶直接冲泡饮用,滋味和香气就会不好。就如人一样,清晨刚起来时没有精神,这时如果伸伸懒腰,活动一下,精神就提起来了。茶叶也一样,在存放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醒一醒”,去除冷气,再进行冲泡,其香、味会更佳。

5b8414e66dac69b0053589e41c1134f1.jpg

三说“润茶”

明代以后,茶叶加工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的蒸青团茶到散茶,制茶过程中的“揉捻”工序让茶叶呈条索状,这样制成的茶叶在冲泡时必须先浸润舒展开来,才能比较容易浸出。

尤其是颗粒比较紧结的球形乌龙茶和紧压的饼茶、砖茶等,第一道润茶让紧结的茶叶充分舒展,散去一些陈气,也让茶叶的温度提升上来。润茶这一过程的加入有利于茶汁的浸出。因此,经过润茶后再冲泡的茶汤,茶汤的香和味能更快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洗茶”,今人常误以为由于茶叶不洁净,所以要洗茶,甚至一些茶人也这样解释洗茶的作用。其实不然,“洗茶”自古有之,除“去尘”之义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茶的香气和滋味,称为“润茶”或“醒茶”更为恰当。

汉风

一苇之杭 发表于 2025-6-25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茶事三昧:洗、润、醒之辨正》

茶道之精微,首重水候,次论茶理。今人所谓"洗茶"者,实乃茶事三昧之发端,不可不辨。考诸典籍,"洗茶"之说,肇始于宋,而完备于明。蔡襄《茶录》有"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之语,此即茶事洁净之始。然今人误读古法,以为洗茶仅为涤除尘垢,实未得其三昧。

一曰洗茶,实为礼茶。《周礼·天官》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郑玄注"六饮"中有"清"者,即茶事雏形。古人以茶事比德,洗茶之举,非惟洁具,实乃涤心。《茶经》言"炙茶"工序,正合《易经》"洗心退藏于密"之理。观今人洗茶,水过叶面即弃,失却"三沸三浴"古法,诚为可惜。

二曰润茶,实为启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详载"润茶"之法:"先以热汤发其精英,去其昏滞"。此道尤重新茶,盖因揉捻之茶,其形紧结,非经润泽不能发其真味。犹似《庄子》所言"尸居而龙见",静待水润,方显本真。今之茶人,多不知"三巡注水"之法,一注即满,使茶不得舒展,滋味何由而出?

三曰醒茶,实为活茶。考《大观茶论》"调膏"之法,实含醒茶要义。陈椽《茶业通史》指出,普洱茶之醒,犹如"唤蛰龙"。古法存茶,讲究"火气尽而生气复",今人贮茶于冰,实违茶性。陆羽《茶经》"炙茶"章,正是以火醒茶古法。当代茶师不识此理,往往以洗代醒,使老茶失其真韵。

三者之别,洗在去尘,润在发香,醒在活韵。然今人茶事,多混为一谈。盖因不明茶理有三重境界:一曰形而下者,洗其表;二曰形而中者,润其质;三曰形而上者,醒其神。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若以粗手洗之,急水润之,冷器醒之,岂不唐突佳人?

茶道之衰,始于概念之淆。愿诸君执壶之际,当思古人"三沸辨声"之精微,勿使千年茶道,止于形式之辩。须知茶之真味,在洗与不洗之间,在润而未润之际,在醒将醒之时。此中三昧,非口舌能道,惟心领神会而已。
向亦 发表于 2025-7-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洗茶三昧辨:论茶事初瀹之文化本旨与科学理据》

茶道之精微,首重初瀹。今人所谓"洗茶""润茶""醒茶"者,实乃茶事三昧,各有本旨。考诸典籍,稽之茶理,当以"三因辨茶"明其要义:因茶施法、因器制宜、因时权变。

一、洗茶之本:礼馔相承的饮食伦理
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此中已暗含涤荡浮尘之意。宋徽宗《大观茶论》更明言:"碾罗已毕,以沸汤渍之,谓之发茶。"考其源流,洗茶实承《周礼》"六饮"之制,非为洁癖,实乃"涤凡"仪式。茶叶经火焙揉捻,表面确有茶毫微尘,以沸水速冲即弃,既合《论语》"食不厌精"之训,更暗合道家"涤除玄览"的修行要义。今武夷岩茶仍循此古法,非唯洁具,实为精神沐濯。

二、醒茶之要:阴阳和合的茶性调理
明代钱椿年《茶谱》所载"去冷气"之说,深得茶性三昧。茶叶经年贮藏,其气凝滞,犹如蛰龙。朱权《茶谱》云:"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然后烹之。"此中暗含中医"升阳理气"之道。尤以普洱茶为甚,其紧压茶体经洗润后,叶温渐升,内质活化,此即"醒茶"真谛。科学视之,此过程能使茶叶孔隙舒张,利于芳香物质释放。然需注意,绿茶等鲜嫩茶类,若过度"醒茶",反致精华流失。

三、润茶之妙:形质相发的瀹茶智慧
观今之条索状茶叶,若径以沸水冲之,外湿内干,滋味难出。许次纾《茶疏》言:"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此中已含润茶先机。现代茶理表明,适度润茶能使茶叶含水量升至25%-30%,形成"浸润层",后续冲泡时物质渗出更趋均衡。尤以铁观音为典型,首道"还魂汤"的留弃之间,尽显茶人智慧。然需谨记:润茶水温当较正式冲泡低5-10℃,时间不过10秒,方得中庸之道。

结语:
茶道之妙,存乎一心。洗茶当如君子浴德,醒茶恰似调息导引,润茶宛若解衣磅礴。三者非对立之分,实互补之要。今人习茶,当遵"察形、观色、闻香"三诀:紧压茶重醒,陈茶贵洗,卷曲茶尚润。若遇明前龙井,不妨省却诸般程序,直取本真。茶道千年,其核心终在"致清导和"四字,过执名相,反失茶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