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9|回覆: 2

[文獻考古] 北方黃冊填補空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24 15: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眾所周知,賦役黃冊制度是明代戶籍與賦役之法的一項基本制度,並與明朝統治相始終。可惜的是,數量巨大的明代黃冊消失於朝代更迭中。現存的明代黃冊文書,多是鄉裏保存的黃冊底籍、草冊及抄底等,而明代黃冊原件難得一見。已知存世黃冊遺存文書,都屬於南方地區,北方黃冊一件未見。幸運的是,近幾年我們在進行公文紙本古籍整理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兩種消失已久的北方黃冊,使得北方黃冊失而復得。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兩種北方黃冊,一屬縣衙所藏,一出自後湖黃冊庫,均為明代黃冊原件。

屬縣衙所藏黃冊,見於上海圖書館藏公文紙本【趙元哲詩集】紙背,共四冊,計110頁。其中多處出現『一戶某某,系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等字樣,如第1冊第2頁背『壹戶劉彥實,系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第2冊第2頁背『一戶冠君仁,系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西姚』等,可知其應為山東東阿縣攢造黃冊。又,第2冊第4頁背載:『縣尚德鄉壹都第一圖車站戶,充萬曆拾玖年甲首』,第2冊第21頁背載『山屯驢夫戶,充萬曆拾陸年甲首』。明代黃冊十年一造,排定之後十年間的裏長、甲首輪役次序。據此結合明代黃冊大造之年推斷,可知該批黃冊應為萬曆十年(1582)所造。另,此【趙元哲詩集】為明萬曆十年朱應轂刻公文紙印本。朱應轂,萬曆十年前後任東阿縣知縣,曾纂修【東阿縣誌】,【趙元哲詩集】應即其任東阿縣知縣之時所刻。但印刷時間應該晚於萬曆十年,因其用萬曆十年攢造黃冊刷印,必須等到此批黃冊成為廢冊之後方可。由該書刻印地點可知,此批黃冊應為東阿縣所藏黃冊。

出自後湖黃冊的北方黃冊,為山西汾州南郭西廂關廂黃冊,見於上海圖書館藏明末毛氏汲古閣刻公文紙本【樂府詩集】紙背。如該書目錄第11頁背第2行載:『壹戶田友,系山西汾州南郭西廂關廂第拾壹圖』,第9行—12行載:『開除/人口正除死亡男婦六口/男子不成丁四口/田受於嘉靖/田廣於嘉靖』,據此推斷,此『山西汾州黃冊』應為嘉靖四十一年攢造。

萬曆十年山東東阿縣和嘉靖四十一年山西汾州黃冊的發現,填補了我國現存明代黃冊中,北方黃冊缺失的空白,使得消失已久的北方黃冊重回學者研究視線。相對於已知的南方遺存黃冊,失而復得的北方黃冊,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和史料價值:

一、兩種北方黃冊的發現,為研究明代黃冊制度的演變提供了寶貴資料。例如,關於黃冊攢造中的人戶類別,欒成顯曾據遺存黃冊指出:『黃冊以戶為單位攢造,大的類別分為「正管」戶和「畸零」戶(又稱「帶管」),家有貲財應役者為正管,鰥寡孤獨不應者為畸零。』(欒成顯:【賦役黃冊與明代等級身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7年第1期)在文中,他將『帶管戶』等同於『畸零戶』,但山東東阿縣黃冊中明確出現了『正管』『帶管』『畸零』三類人戶。如【趙元哲詩集】第二冊第3頁背載:『正管/第九裏/裏長』,第二冊第22頁紙背載:『帶管/第肆甲/裏長/下戶』,第一冊第7頁紙背載:『畸零/第伍甲/甲首/下戶』。由『帶管』與『畸零』並列,可知此兩類人戶應非等同關係。日本學者鶴見尚弘根據洪武二十四年『奏准攢造黃冊格式』規定,推測明代第二次攢造黃冊時,裏甲人戶中出現了介於裏甲戶與畸零戶之間的『帶管戶』,其身份應是作為正管『裏甲戶』的替補應役人戶存在(鶴見尚弘著、姜鎮慶等譯:【中國明清社會經濟研究】,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但從東阿縣黃冊中可見,『帶管戶』本身已經編排裏長、甲首,出任裏甲之役了,並非僅僅是替補人戶。

關於『帶管戶』的身份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洪武三年實行的小黃冊圖之法來進行大體推斷。欒成顯曾指出:小黃冊圖之法『與洪武十四年在全國推行的黃冊制度相比,在每圖所編人戶數,所置裏長、甲首數,以及裏甲的職責等方面,均有差異或不同。但從應役人戶編排在裏甲之中,十年一周,輪流應役等方面來看,小黃冊之法無疑已具備了黃冊制度的基本框架。』上海圖書館藏公文紙本【後漢書】紙背即為明洪武三年處州府青田縣攢造小黃冊原件,在此小黃冊中,人戶類別即包含『正管』『帶管外役人戶』和『編排不盡人戶』三類。其中,『帶管外役人戶』的身份為禁子、弓兵、鋪兵、水站夫、遞運夫、驛夫等。此類外役人戶,不設裏長甲首,均是歸入相近裏長下『帶管』。而萬曆十年山東東阿縣黃冊中,同樣包含此類人戶,如【趙元哲詩集】第一冊第30頁背載:『城屯馬站戶,充萬曆拾肆年甲首』,第二冊第4頁紙背載:『縣尚德鄉壹都第一圖車站戶,充萬曆拾玖年甲首』。由此推斷,賦役黃冊中的『帶管人戶』極可能即是指此類『雜役人戶』,只是已由原來的不設裏長、甲首,演變為被納入裏甲體系,同樣也需負擔裏甲差役了。這無疑是黃冊制度的一大演變。

二、為研究明代稅糧變化及稅糧科則提供了新的史料。明代賦稅沿襲唐宋以來的兩稅法,分夏稅和秋糧兩次交納。『洪武時,夏稅曰米麥,曰錢鈔,曰絹;秋糧曰米,曰錢鈔,曰絹。』而新發現的北方黃冊,為我們研究明代稅糧徵收的演變,提供了寶貴史料。在已知的明代賦役黃冊中,其登載的明代稅糧種類基本為夏稅麥、絲等,秋糧米、黃豆、鈔,而【趙元哲詩集】第一冊第7頁紙背載:『夏稅地四十畝二分/麥每畝科正麥五升,每斗帶……/秋糧地九十三畝八分/米每畝科正米五升,每斗帶……/馬草每畝科八厘七毫,共該/棉花地一畝八分七厘六毫/花絨每畝科四兩,共該七兩』。其中關於『棉花』和『馬草』徵收在黃冊中的記載,此為首見。

關於棉花的徵收,傳世史籍有載。明代賦稅徵收,基本是以麥、米為本色,代替麥、米的金、銀、錢、鈔、絹等為折色。洪武三十年(1397),明廷下令自洪武二十八年(1395)以前全國各地拖欠的稅糧:『皆許隨土地所便,折收布、絹、棉花及金、銀等物』,並從此成為定製,戶部議定的折征之法中,『棉花一斤折米二斗』(【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五)。棉絨的徵收,後來逐漸應是由折色變為了與麥、米相同的本色。山東東阿縣黃冊中,『棉花地』的書寫格式與『夏稅地』和『秋糧地』等齊,表明關於『棉花絨』的徵收,應不再是折色,而是等同於『麥』『米』的本色,這是明代稅糧徵收的一個變化。

此外,夏秋稅之外,明代農民還要承擔另一項賦稅——草料。草主要指稻草,料包含黃豆、黑豆,均為供應政府和軍隊飼養的牲畜和戰馬。明代關於草料徵收的規定,曾發生變化。洪武三年(1370)規定:『應天、寧國等六府地近京師者,各輸束草,每重租田一頃十六束,輕租田倍之。池州、安慶十六府地遠者,輸銼草,重租一頃八包,輕租倍之。』(【明太祖實錄】卷五四)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規定『官田每頃草料七包半,民田加倍,俱起運赴京,定場交納。』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廷進一步修改相關的徵收原則,規定草與料按不同原則征派,『草於本處官司照田糧徵收,料於秋糧內折納。』(【明會典】卷二九【戶部十六·徵收】)如按洪武二十七年規定理解,馬草應是同夏稅、秋糧同等地位的稅糧種類,料則是包含於秋糧征納之中。但山東東阿縣黃冊中,『馬草』的書寫格式與秋糧『米』等同,是包含於秋糧稅收之中的,此與史籍記載不同,可見明後期的草料徵收或許再次發生了變化。

總之,北方黃冊的失而復得,彌補了我國僅有南方地區明代黃冊遺存,而北方黃冊處於空白的遺憾。同時為我們了解明代黃冊攢造的演變、北方地區稅糧的徵收等問題,提供了真實生動的具體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者:宋坤 單位: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沙舟 發表於 2017-11-8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冊是相當於現在的戶籍制度嗎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3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覃冒 發表於 2025-4-24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北方黃冊的發現與明代賦役制度研究新證

此次山東東阿縣與山西汾州黃冊文書的發現,實為明代賦役制度研究之重大突破。筆者謹從制度沿革與文獻價值兩方面,對此發現作專業考述。

一、制度沿革之實證
萬曆十年東阿縣黃冊所載"車站戶""山屯驢夫戶"等特殊戶籍,印證了【明會典】"凡軍、匠、灶、站等戶,皆以原報冊籍為定"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該冊將特殊戶籍與民戶混編於同一都圖,此制與洪武二十四年"另造專冊"之制已顯差異,可見萬曆年間賦役戶籍已呈現混同趨勢。而嘉靖四十一年汾州黃冊所載"開除"項下"男子不成丁四口"的詳細登記,則完整呈現了黃冊"四柱式"登記法在北方地區的執行實態。

二、文獻價值之殊勝
此二冊之珍貴性有三:其一,東阿縣冊屬"存縣備查"之正冊,與現存南方黃冊多為裏甲底籍不同,其版式、籤押、騎縫等官方文書特徵保存完整;其二,汾州冊明確標註"南郭西廂關廂第拾壹圖",為研究明代北方城市廂坊制度提供了首例黃冊實證;其三,兩冊分別出自縣衙與後湖黃冊庫兩個系統,恰可互證【後湖志】所載"州縣造冊二本,一申後湖,一存有司"的冊籍管理制度。

特別需要指出,東阿縣冊所載甲首輪役記載,可補正欒成顯先生關於南方黃冊的研究結論。該冊顯示北方地區"十年輪役"制度中,特殊戶籍仍需承擔甲首之役,此與南方"專戶免役"的差異,正反映了明代賦役制度的地域性特徵。而汾州冊中"田受於嘉靖""田廣於嘉靖"的田產變更記錄方式,則呈現出北方黃冊土地登記的特殊格式。

此二冊的發現,使明代黃冊研究終得南北互鑒之可能。其所蘊含的戶籍分類、土地登記、賦役輪派等制度細節,必將推動學界重新審視明代"畫地為牢"的戶籍管理制度在北方的實踐形態。建議後續研究可着重考察:北方黃冊中的寄莊戶處理方式、衛所軍戶與州縣民戶的冊籍關係,以及黃冊制度在北方邊境地區的變異等問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