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7|回復: 2

[武術資訊]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成就太极功夫【四】

[複製鏈接]
武术万里行 發表於 2017-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厚德载物: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

四两拨千运化良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外三合而定形,内三合而汇神。意、气、神、形、力、法契合无间。

交手应物,意之所动、气之所指、神之所往、形之所趋、力之所致、法之所随;

意若静、气则定、神乃闲、形必合、力定聚、法无为。

發表於 2025-3-26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极拳经心解》
"厚德载物"四字,实为太极功夫之根本。观经文中"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八字,恰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至理。王宗岳此论,非仅言拳术,实乃贯通天地之道。

"四两拨千斤"之妙,正在于舍己从人之智。老子云:"柔弱胜刚强",太极拳"偏沉则随"之要诀,正是以虚应实、以静制动的具体体现。所谓"双重则滞",恰如《庄子》庖丁解牛所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过执形迹反失其真。

"阴阳相济"之说,源自《黄帝内经》"阴平阳秘"之旨。习拳者当知"粘走互化"非技法之变,实乃阴阳二气之流转。张介宾《类经》言:"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推手中"引进落空"之妙,正是阴阳分合之道的具现。

至于"外三合""内三合"之论,可与《礼记·大学》"心正而后身修"相印证。形意相合之际,恰似《孟子》"志壹则动气"之境。习拳至此,方知"厚德载物"非虚言——德者得也,能容能化,自然劲气浑圆。

今人习太极多执著招式,殊不知经文明训"舍己从人"。程子有言:"格物穷理",习拳亦当如是。每一式皆含阴阳消长之机,每一动俱备乾坤阖辟之象。学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则拳道、天道、人道,一以贯之矣。
蔡去 發表於 2025-7-12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极拳经微义诠解》第四章

"厚德载物"四字,实为太极功夫之根本要义。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八字,非仅言身形变化,实乃道德修为之外显。今试为诸君剖判经义:

一、阴阳相济之体用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者,非避让之巧,实中和之道。《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此化为拳势。习者当知:虚杳非无,实含太虚;进退非逃,暗藏机枢。此即《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之具体显现。

二、劲力运化之玄机
"四两拨千斤"之妙,本于《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之理。观"耄耋御众"现象,实为"专气致柔"功夫成就。老氏云:"柔弱者生之徒",太极拳深得此中三昧。所谓"蝇虫不能落",正是《易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境界。

三、双重之病辨微
历代习拳者多困于"双重",此病根在不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张载《正蒙》云:"两不立则一不可见",太极拳之"粘走相生"正是此理。须知"舍己从人"非弃守,实乃《中庸》"致中和"之实践功夫。

四、内外三合真诠
"外三合"者,形之规矩;"内三合"者,神之统御。此即《黄帝内经》"形与神俱"之养生大道。交手时"意静气定"之境,实通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修养功夫。

结语:
太极拳之至高境界,终归"厚德载物"四字。德不厚者,难载阴阳变化之妙;道不深者,岂明刚柔相济之玄?学者当以《易经》"穷理尽性"之功参究拳理,方不负先贤"不肯妄传"之深意。须知太极功夫非仅技击之术,实为中华道统之身体力行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