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6|回覆: 2

[漢風漢茗] 綠茶為什麼不能用100℃的水來沖泡

[複製鏈接]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8-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夏日最佳的喝綠茶季節,湯清葉綠的綠茶用玻璃杯品飲的時候,邊看邊觀賞最為愜意不過了。對於愛喝茶的茶人來說,沖泡綠茶時水溫要把握好,過冷泡不開,過熱燙壞茶,100℃的水不適宜沖泡綠茶。

然而對於剛入門的泡茶新手來說,不明白為什麼不能用100℃的水來沖泡綠茶,那麼小編就來說說。

c32ca2ae13689e63464ce84cccdba320.jpg

綠茶屬於未發酵茶,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葉綠素、咖啡鹼、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較多。如果用沸騰的100℃水來沖泡,容易把綠茶中富含的營養成分破壞掉,在高溫下,茶湯容易變黃,滋味也比較苦,維生素C更是被大量破壞,茶湯變味。

同時,越是高檔優質的綠茶,其茶葉越嫩,如果用沸騰的開水沖泡的話,容易把茶葉燙壞,也浪費了好的茶葉。

所以,綠茶的沖泡水溫宜在90℃左右。此溫度沖泡的綠茶,湯色嫩綠清澈,滋味鮮爽,回味有餘甘。

95f88fc5410d2c4641b36bbb0eb7f669.jpg

綠茶可選用陶瓷茶壺、蓋碗、玻璃杯等茶具沏泡,茶水比例1:50左右,根據個人口味可適當增減。綠茶的沖泡水溫宜在90℃,幼嫩名優綠茶可用玻璃杯沖泡,既可品嘗茶湯的甘醇,又可欣賞茶芽在水中伸展的優美姿態。

沖泡綠茶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用少量的熱水燙一下玻璃杯,然後根據個人口味置入適量的綠茶沖泡。

第二步:把茶置入杯中後,輕輕晃動杯子,讓茶葉在微濕微溫的環境下甦醒一下。然後把熱水緩緩倒入泡茶杯中,此時手法要輕柔,心境平和,儘可能讓水沿着杯壁流到杯底,漸漸地把茶打濕。

第三步:在品飲綠茶的過程中,千萬不要一杯喝完之後再加水,一般都是在喝到半杯的時候加水,這樣既不影響口感,又不影響茶湯的顏色。

2a718784aff17eda9ccd72653e6aeb07.jpg

綠茶飲用注意事項:

1.綠茶沖泡時間為2~3分鐘,最好是現泡現飲。

2.忌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可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致使茶葉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發頭暈、心慌、四肢舉動無力等症狀。

3.少喝新茶:因為新茶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對人的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易誘發胃病。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應忌喝。

9a95428fb56f3a885c44c6738ba2197a.jpg

4.胃寒的人不宜過多飲,過量會引起腸胃不適。神經衰弱者和失眠症者臨睡前不宜飲茶,正在哺乳的婦女也要少飲茶,茶對乳汁有收斂作用。

5.忌用綠茶服藥,忌喝隔夜茶。綠茶中的鞣酸會與很多藥物結合產生沉澱,阻礙吸收,影響藥效。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4-7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綠茶瀹飲水溫考略】

綠茶瀹飲之道,水溫實為關鍵。陸羽【茶經】有云:"其火用炭,次用勁薪",然未明言水溫之要。今人飲茶,尤當明辨水火相濟之理。蓋綠茶者,不發酵之茶類,其性最嬌,尤需以柔水溫潤待之。

考綠茶之性理,其葉片未經發酵,內含茶多酚、氨基酸等活性物質高達18%-25%(據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數據)。沸水瀹之,有三害:一則高溫促使兒茶素急速氧化,茶湯泛黃失翠;二則維生素C在80℃以上即開始分解,100℃時損失率達40%以上;三則咖啡鹼過度析出,使茶湯苦澀。明代許次紓【茶疏】所謂"茶滋於水,水藉乎器",正謂水溫器具皆須與茶性相合。

觀歷代茶事記載,宋徽宗【大觀茶論】言點茶"湯勿過老",即暗合今之水溫控制。今科學測定,綠茶最宜85-90℃水溫,此時水分子團簇較小,利於物質均衡析出。尤其明前龍井、碧螺春等嫩芽,葉細胞壁薄,遇沸水則蛋白質凝固,反失其鮮靈之韻。試以玻璃杯瀹之,可見芽葉舒展如蘭,湯色澄碧,方得"三才碗中生瑞草"之妙。

瀹飲之法,當循古法而參今理:先以熱水溫杯,所謂"熁盞"是也;投茶後輕搖使醒,正如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旋瀹旋啜"之旨;注水宜沿杯壁緩注,取"懸壺高沖"之勢而減其力度。尤須注意"留根泡"之法,飲至半添水,可使茶湯濃度相續,此即【茶錄】"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之現代表達。

至若飲茶禁忌,古已有訓。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故胃寒者、空腹、新茶皆需慎飲。現代醫學更證實茶多酚會與鐵劑、抗生素等藥物絡合,此即古人"茶解藥性"之說科學印證。至於隔夜茶,非唯菌落超標,更因酚類氧化生成醌類物質,此乃今人勝古人之新知也。

品茶一道,終歸是水火相濟、天人合一的修為。執一壺春水,握分寸火候,方能在氤氳茶煙中,體味張源【茶錄】"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的真諦。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6-27 15:26 | 顯示全部樓層
【綠茶瀹茗水溫考】
(文/聽雪齋主人)

綠茶之瀹,水溫為要。陸羽【茶經】"五之煮"早有明訓:"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此中深意,正合綠茶沖泡之理。今人用滾湯(100℃)瀹綠茶,實違茶性,茲從三端論之。

一、物性之理
綠茶屬不發酵茶,葉內活性物質最豐。據現代茶學研究,其含茶多酚約18-36%,氨基酸1-4%,維生素C含量尤高。此等物質遇沸水則易氧化聚合,如維生素C在80℃以上即加速分解。宋徽宗【大觀茶論】言"碾細為佳,候湯最難",所謂"候湯",正是把握水溫之妙。90℃之水,可使茶氨酸徐徐析出,而茶多酚溶出適度,方得鮮爽甘醇之味。若以沸水沖瀹,則如【茶疏】所誡"過熟則味昏底滯",湯色轉黃,苦澀陡增。

二、形質之辨
上品綠茶多采明前嫩芽,若碧螺春者,每斤需六萬芽頭。此等嫩葉細胞壁薄,沸水驟激,葉綠素立遭破壞,細胞結構崩塌,致茶湯濁而葉底糜。明人許次紓【茶疏】云:"未曾汲水,先備茶具,必潔必燥。"今觀玻璃杯瀹茶,正合"旋瀹旋啜"古法。以90℃之水沿杯壁緩注,可見茶芽徐展,若綠雲沉浮,方顯"金枝玉葉"之態。

三、時令之宜
【黃帝內經】有"春夏養陽"之說。綠茶性寒,本為消暑妙品,然沸水激之,寒性愈烈。清人陸廷燦【續茶經】引【岕茶箋】稱:"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夏月飲茶,當以85-90℃水溫瀹之,使茶性中和。若滾湯澆注,非徒損味,更傷脾胃,此即【本草拾遺】"久食令人瘦"之戒。

至若瀹茶之法,古人早有成規。今以玻璃杯為例:先以溫水溫器,取茶3克(所謂"茶三酒四"),注水至七分,稍候芽葉舒展,再續水至杯沿。此即【茶錄】"凡點茶,先須熁盞令熱"之遺意。飲至半盞即續,使茶湯濃度如一,方得"雋永"之趣。

要之,綠茶瀹茗,水溫關乎茶性、茶形、茶用三者。張源【茶錄】云:"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水溫一事,雖屬末節,實為關鍵。知茶性而明水火,乃得茶道真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