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0|回復: 2

[文化觀點] 文化评析·劣质图书摆上学校书架,谁之责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20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校园本是书香飘逸、知识荟萃的地方。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图书馆原馆长唐克俊在媒体撰文,指出近年来有大量的低劣图书进入校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各种阅读活动,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也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金。从近年来的新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类似案例:某县一中学图书室所藏6万册图书,超过六成是非法出版物,一些还涉及迷信、色情内容;某县两所学校,近4000种为一号多书或一号多种系列图书……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提出了明确要求。据此,国家下拨了大量专项购书经费以协助学校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换代。这本是对学生和教职工都极为有利的一项举措,但几年过去,在一些地方的落实情况却发生了偏差。此前就有色情暴力图书流入校园图书馆的新闻,大批低劣书籍明晃晃地出现在学校书架上,与采购环节的漏洞脱不了干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的低劣书籍大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判断:一是内容是否适合师生尤其是学生群体阅读,二是印刷出版是否合乎规范。目前仅有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对学校图书馆藏书进行规范和管理,〖规程〗要求,『要把好图书质量关,杜绝盗版和质量低劣的图书流入学校图书馆(室)』。然而『质量低劣』却需要一定主观判断能力,不少地方往往缺乏责任心,也无相关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加之一些地方采购一味追求价低,审查不够全面,由此不少低劣书籍就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校园。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很大程度上,书籍是人们认识世界、修养自身的最便捷途径,因而低劣书籍相比其他劣质商品危害更甚,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影响终生。

想要杜绝低劣书籍对学生精神的腐蚀,掌握图书采购权的有关部门就必须担当起该负的责任。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不妨开放选择权,听取师生的建议,选择他们爱看的书。毕竟,图书采购要以读者为中心,应该将他们的意见纳入考量。同时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实现可读性和科学性的双重保障,在书单设计上避免闭门造车。在采购过程中也可以引入专家审查,自觉接受第三方监督,杜绝不良书商以次充好的可能。教育部门作为监管部门,从标准的制定到实际执行流程,也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不应再以数量作为首要考察对象,加大对图书内容和质量的审查,发挥好风向标的作用,引导政府和学校做出相应改变,让劣质图书远离校园。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7-11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校园藏书质量之责与治》

校园藏书之弊,实乃教育之痛。今观劣质图书充斥庠序,非独蠹蚀学子精神,更暴露出采购机制之失、监管体系之疏。此中症结,当从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两端细察。

一、采购机制失范:量质失衡之弊
现行图书采购多囿于"低价中标"之窠臼,此乃商鞅"徒木立信"之反讽。教育部《规程》虽明令禁绝劣书,然基层执行往往"以数量为纲"。汉代刘向校书天禄阁,必"条其篇目,撮其旨要";今之采购却多无专业书目审定,致使一号多书、盗版伪书混杂其间。更甚者,部分地区将图书采购视同普通物资采买,完全漠视其特殊教育属性。此非经费不足之过,实为制度设计未契教育本真所致。

二、监督体系缺位:专业判断之失
古籍校雠讲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今之图书审查却多流于形式。基层学校普遍缺乏具备文献学素养的专业馆员,致使内容审查沦为印张查验。北宋欧阳修主政时,曾亲校崇文院藏书;而今教育行政部门多将采购权下放,却未建立相应质量追溯机制。所谓"劣书"之判,既缺专业标准,又少常态督查,遂使不法书商得以"以枵冒粟"。

三、治理之道:构建三位一体体系
1. 专业遴选机制:当效法《四库全书》纂修旧制,组建由学科专家、资深教师、图书馆员构成的评审委员会。采购书目须经"三审"程序:初选重学科适配性,复审核出版规范性,终审定阅读适宜性。

2. 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图书质量追溯档案,实行"采购人终身负责制"。可借鉴宋代"曝书会"传统,定期开展师生共评活动,形成使用反馈机制。

3. 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中小学馆员专业培训,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汉代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今当培养学生辨书能力,使其成为藏书质量的最终把关者。

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慎之又慎;今人治校藏,亦当存此敬畏。图书采购非买卖之小事,实乃铸魂之要务。唯有制度严明、专业审慎、师生共治,方能使校园重现"邺架巍巍"之盛况,令学子得沐书香之正韵。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7-16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校园藏书质量之责与治》

校园藏书质量之弊,实乃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沉疴。今观劣质图书充斥学府书架之现象,当从制度设计、采购机制、监管体系三方面溯其本源。

一、制度之失:标准模糊致监管乏力
现行《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虽明令禁止劣质图书,然"质量低劣"四字缺乏操作性定义。古籍校雠学讲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今之图书采购却无明确学术标准可依。汉代刘向校书,必"条其篇目,撮其旨要";而今采购人员多无文献学训练,致使盗版书、拼凑书混杂其中。当参照《四库全书》编纂体例,建立分级分类的准入标准,使"正本清源"有章可循。

二、采购之弊:价值错位酿选择失当
"价低者得"的采购机制,实与"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相悖。宋代理学家朱熹建白鹿洞书院,选书必"求其精要";今之采购却重形式轻内容,犹如"买椟还珠"。当建立"三审制度":初审查出版资质,再审核内容价值,终审问师生需求。可效法清代《书目答问》体例,由学科专家编制推荐书目,使采购"有的放矢"。

三、监管之疏:体系缺位致漏洞频生
当前监管存在"九龙治水"之困:教育部门管标准、财政部门管资金、学校管使用,却无统一质量追溯机制。明代文渊阁藏书皆钤"广运之宝"印信以验正身;今可建立图书质量终身追责制,实行"一书一码"溯源管理。更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如古籍鉴定中的"校勘记"制度,定期发布质量白皮书。

治本之策,当以"慎独"精神重构选书体系:
1. 建立分级书目制度,区分基础藏书与特色藏书
2. 组建由学科专家、图书馆员、师生代表构成的选书委员会
3. 推行"采选分离"机制,将书目审定与采购执行相剥离
4. 开发智能审读系统,运用文本分析技术筛查内容风险

昔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终成教化典范。今日整治校园藏书乱象,亦当有此文化担当。唯有构建"标准科学、程序严谨、监督有效"的治理体系,方能使校园重现"郁郁乎文哉"之气象。教育主管部门当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将图书质量作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莫使圣洁学堂沦为劣质书籍的倾销之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