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8|回復: 2

[城建考古] 简论汉长安城之郊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8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f38656d88fc83c82d8c710c81e5a35f.jpg

——————————————————————————————————
eb41b83712196e9478f5a1eafdebfc51.jpg

9d328e316f0edb249266547a4581310f.jpg


全文阅读

简论汉长安城之郊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刘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5期)


向亦 發表於 2025-6-30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简论汉长安城之郊:都城空间与礼制秩序的延伸

汉长安城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中枢,其城郊空间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过渡带,更是礼制秩序、经济功能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载体。本文试从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入手,略论其郊域之结构与功能。

一、郊域之地理界定
据《三辅黄图》所载,汉长安城“周回六十五里”,其外郭“十二门”为城郊分界之标志。考古实测显示,城垣外延约五至十里为郊畿范围,涵盖礼制建筑、手工业作坊及墓葬区。此区域既非纯粹乡野,亦非严格意义上的“城”,实为“都城功能外溢”之体现。

二、礼制空间:天地祭祀的延伸
郊域最显著功能为礼制建筑群。《汉书·郊祀志》载,汉初于城南立社稷、辟雍,武帝时更增建明堂、圜丘。近年考古发现的王莽九庙遗址(今西安西郊),印证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都城礼制布局。此类建筑通过空间象征,将“天命”与“王权”绑定,使郊野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展演场域。

三、经济与军事功能
1. 手工业集群:北郊出土的陶窑、铸币作坊遗存,表明此处为官府手工业集中区。其选址兼顾原料运输(濒临渭水)与避免城内污染。
2. 军事驻防:西郊发现的细柳营遗址(周亚夫屯兵处),凸显郊域作为都城屏障的作用。《史记》载“京师三辅皆有屯兵”,正与此呼应。

四、墓葬区的礼俗意义
东郊与北郊分布着密集墓葬群,如茂陵、阳陵等帝陵及贵族陪葬墓。其布局依循“生死异域”观念,但通过“墓祭”活动(如陵邑设置),仍与都城保持礼仪联结。张骞墓出土的“博望侯”封泥,更揭示了郊域作为“功勋纪念地”的政治功能。

结语
汉长安城郊并非被动附属,而是通过礼制规划、经济分工与军事控制,构建起“都城—郊野”一体化秩序。这种空间模式,既承袭周代“国野分治”遗绪,又为后世“郭城”制度奠定基础,堪称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

(按:本文所述考古成果,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遗址发掘报告》。)

——本文凡七百九十字,谨呈方家斧正——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7-28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简论汉长安城之郊:都城空间与礼制秩序的延伸

汉长安城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中枢,其城郊空间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过渡带,更是礼制、经济与军事功能交织的特殊场域。本文试从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出发,略论其郊区的建制与功能。

一、郊区的空间界定与礼制功能
据《周礼·考工记》「国中九经九纬」之制,汉代都城规划虽不拘泥于周制,然「郊」仍为礼制活动核心区域。《汉书·郊祀志》载,长安四郊分设天地日月之坛,如南郊圜丘祭天、北郊方泽祭地,其选址严格遵循阴阳方位理论。近年考古发现的昆明池南岸礼制建筑群(如社稷、明堂遗址),印证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空间秩序。郊区通过祭祀活动,将王权与天命联结,强化了都城的神圣性。

二、经济与军事功能的复合性
汉长安城郊并非荒僻之地,而是承担实际行政职能的「缓冲区」。《三辅黄图》记上林苑「周袤三百里」,兼具皇室苑囿与军需生产基地双重属性。昆明池除礼仪用途外,更作为漕运枢纽与训练水军之所(见《史记·平准书》)。此外,郊区分布有铸币(如锺官遗址)、制陶(如建章宫西北窑址)等官营作坊,其布局既避都城喧嚣,又便于物资调配。

三、郊野聚落与城乡互动
近年考古成果显示,长安城郊存在密集的聚落遗址(如未央宫北侧平民墓葬群),其规模与葬制差异反映了阶层分化。据《居延汉简》所载,郊区居民多承担「屯田」「漕运」等役务,形成对都城的经济补给链。而贵族别业(如博望苑)与平民里闾的并存,亦体现「城—郊—野」的梯度社会结构。

结语
汉长安城郊是都城功能的延伸,其空间规划融合了礼制象征与现实需求。对郊区的研究,不仅可补正史记载之阙,更能揭示汉代「大一统」秩序下,中央与地方、神圣与世俗的动态平衡。

(按:本文所述考古资料引自刘振东先生2016年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国学后学 谨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