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分界及湯亳問題研究現狀、困境與曙光】一文,乃李鋒教授於三代考古領域之精要論述。今試就其要旨,略陳管見。
考夏商分界之辨,實為三代考古之核心議題。自王國維倡"二重證據法"以來,學界多以文獻與考古相參證。然【竹書紀年】所載年代與殷墟甲骨文系統未能完全契合,遂生聚訟。鄒衡先生"鄭亳說"與西亳說之辯,更使都邑定位成為關鍵坐標。近年偃師商城、鄭州商城之發掘,雖提供新證,然文化層疊壓關係尚存闡釋空間。
其困境有三:一者,夏商文化遺存之物質特徵存在連續性,陶器類型學分期難成絕對斷代標尺;二者,文獻記載之"湯始居亳"與考古所見城址規模、年代難以精確對應;三者,碳十四測年數據雖已建立框架,然誤差範圍仍跨越兩代更迭期。
然曙光亦現:多學科交叉研究漸成主流,如鍶同位素分析技術應用於人骨遷徙研究,為族群流動提供新證;殷墟甲骨文祭祀譜系之整理,或可補文獻之闕;區域系統調查揭示出豫中、豫東聚落等級演變,與"湯革夏命"之歷史進程若合符節。
要之,此課題之突破,當持"疑古"與"證古"之平衡,以考古遺存為本體,輔以科技手段,重構三代時空框架。李教授之文,既釐清學術脈絡,復指明治學新徑,誠為後學之津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