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6|回復: 2

[城建考古] 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的理论、实践与反思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a85328bdd2cb8c40c4785d761e98581.jpg

————————————————————————————————————————————
3d6f56f7a15a4021eafd749dbd92405b.jpg

e94f4327392f4a677119431df998cfcb.jpg

全文阅读

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的理论、实践与反思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赵潮 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潘臻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


陆行 發表於 2025-7-9 02:02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的理论、实践与反思》一文,由赵潮、潘臻二位学者联袂撰述,刊布于《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此文以跨学科视野梳理考古区域系统调查(Regional Archaeological Survey)之方法论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总结,更触及中国考古学范式转型之深层命题。今试从国学视角析其要义,兼论与传统考据学之对话可能。

一、理论维度:系统思维与整体史观
文中强调的"全覆盖式调查"理念,实与《禹贡》"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宏观地理认知遥相呼应。汉代郑玄注《周礼》所言"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正暗合现代考古调查中聚落层级分析的逻辑。然西式区域系统理论多侧重空间量化,而中国传统舆地之学尤重"天—地—人"三维互动,此或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阐释框架。

二、实践检视:技术理性与文化语境
作者指出GPS、GIS等技术应用存在的"数据精确性陷阱",此现象恰印证《考工记》"不微至,无以为戚速"的辩证智慧。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载古器测绘"必察其曲折",与今之地表采集密度讨论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黄土高原与冲积平原的地貌特性,使传统"步测目验"之法(见《周髀算经》立表测影之术)仍具补充价值。

三、反思路径:本土化知识生产
文章呼吁构建中国特色的调查范式,此与清代朴学家"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一脉相承。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以器物出土地证经史之法,实为早期区域考古的雏形。当代考古若欲突破"西方理论+中国材料"的窠臼,或可借鉴乾嘉学派"由器明道"的阐释传统,将物质遗存置于礼制体系、生态适应等本土知识系统中解读。

文末附图未得亲览,然据内容推断,当涉及调查网格、遗物分布等可视化呈现。此类技术表达,与南宋《禹贡山川地理图》的意象化舆图、清代《皇舆全览图》的实测精神皆有可通之处。建议后续研究可加强考古数据与传统方志、金石文献的互证,使区域调查真正成为连接"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遗文"的纽带。

要之,该研究既体现了现代考古学的科学精神,其深层问题意识却暗合中国传统"格物致知"之道。考古区域调查若能在操作规范中融入"方以智,圆而神"(《周易·系辞》)的思维智慧,或可开创更具文化主体性的研究范式。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3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的理论、实践与反思》一文,由赵潮、潘臻二位学者合撰,刊于《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此文以系统论为纲,钩沉考古调查方法论之精要,诚为当代考古学研究之重要文献。今试从国学视角,略陈管见。

一、理论溯源与国学印证
文中所述区域系统调查法,实与传统"方志学"暗合。《周礼·地官》载"土训掌道地图",郑玄注云"辨地物而原其生",正与系统调查"全覆盖、多维度"之旨相通。清代章学诚倡"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尤重区域整体性考察,此与考古区域系统调查之"空间关联分析"可谓异曲同工。

二、实践方法与经世致用
作者强调的"多学科交叉",在国学传统中早有先例。宋代吕大临《考古图》既录器物形制,又考铭文训诂,更辅以地理考订,实开多维度研究之先河。今之区域系统调查运用GIS技术,恰如古人"左图右史"之法的现代化延伸。然文中指出的"数据碎片化"问题,恰可借鉴乾嘉学派"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整合思维。

三、反思与国学智慧
作者对"文化层位解释单一性"的批判,深合《易经》"变易"之理。王夫之《读通鉴论》谓"古今之变,不可执一而求",正警示吾辈不可将考古材料简单对应文献记载。而文中提倡的"长时段观察",实与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观一脉相承。

结语
是文虽以西学方法论为表,其内核却与中华学术传统多有契合。昔王国维倡"二重证据法",今观区域系统调查,可谓"三重证据"——考古材料、科技手段与传统文献之融贯。建议后续研究可更自觉汲取《考工记》《营造法式》等典籍智慧,使现代考古学更具"中国话语"特色。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