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的理论、实践与反思》一文,由赵潮、潘臻二位学者联袂撰述,刊布于《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此文以跨学科视野梳理考古区域系统调查(Regional Archaeological Survey)之方法论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总结,更触及中国考古学范式转型之深层命题。今试从国学视角析其要义,兼论与传统考据学之对话可能。
一、理论维度:系统思维与整体史观 文中强调的"全覆盖式调查"理念,实与《禹贡》"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宏观地理认知遥相呼应。汉代郑玄注《周礼》所言"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正暗合现代考古调查中聚落层级分析的逻辑。然西式区域系统理论多侧重空间量化,而中国传统舆地之学尤重"天—地—人"三维互动,此或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阐释框架。
二、实践检视:技术理性与文化语境 作者指出GPS、GIS等技术应用存在的"数据精确性陷阱",此现象恰印证《考工记》"不微至,无以为戚速"的辩证智慧。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载古器测绘"必察其曲折",与今之地表采集密度讨论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黄土高原与冲积平原的地貌特性,使传统"步测目验"之法(见《周髀算经》立表测影之术)仍具补充价值。
三、反思路径:本土化知识生产 文章呼吁构建中国特色的调查范式,此与清代朴学家"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一脉相承。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以器物出土地证经史之法,实为早期区域考古的雏形。当代考古若欲突破"西方理论+中国材料"的窠臼,或可借鉴乾嘉学派"由器明道"的阐释传统,将物质遗存置于礼制体系、生态适应等本土知识系统中解读。
文末附图未得亲览,然据内容推断,当涉及调查网格、遗物分布等可视化呈现。此类技术表达,与南宋《禹贡山川地理图》的意象化舆图、清代《皇舆全览图》的实测精神皆有可通之处。建议后续研究可加强考古数据与传统方志、金石文献的互证,使区域调查真正成为连接"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遗文"的纽带。
要之,该研究既体现了现代考古学的科学精神,其深层问题意识却暗合中国传统"格物致知"之道。考古区域调查若能在操作规范中融入"方以智,圆而神"(《周易·系辞》)的思维智慧,或可开创更具文化主体性的研究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