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8|回覆: 2

[考古發現] 略論文化上的『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7f89902f492fcd5f607774e208985f3.jpg

——————————————————————————————————

2f99c5124bd233445ee8316964c68c8f.jpg

d4a2265d2ee806e7500625c6176fb033.jpg

全文閱讀

略論文化上的“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 原文刊於:【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 作者:韓建業 北京聯合大學考古學研究中心 )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7-16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化視閾下"早期中國"的譜系建構與文明路徑

韓建業先生【略論文化上的"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一文,以考古學材料爲基礎,系統勾勒了早期中國的文化演進軌跡,爲理解華夏文明的本源提供了重要學術參照。本文擬從文化譜系學的視角,對此論題作進一步申論。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黃河中游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與長江中游的彭頭山文化等,已呈現出"多元互動"的文化格局。考古材料顯示,這一時期各區域文化雖各具特色,但陶器形制、石器工藝等方面已存在明顯的技術傳播現象。這種"器以載道"的物質文化交流,實爲早期中國文化共同體意識的最初萌芽。

至仰韶文化時期,彩陶藝術的廣泛傳播形成了首個"文化交互圈"。值得注意的是,半坡類型的魚紋彩陶與廟底溝類型的花卉紋彩陶,在渭河流域呈現出明顯的風格融合。這種藝術語言的趨同,暗示著不同族群間已經形成了某種程度的"視覺共識",爲後世"華夏審美範式"奠定了基礎。

龍山時代的技術革命(如快輪制陶、冶銅術)加速了文化整合進程。考古發現表明,黃河中下游的蛋殼陶製作技術,在距今4500年前後已傳播至長江流域。這種高技術含量器物的跨區域流通,不僅反映了專業分工的深化,更標誌著"早期中國"物質文化體系的初步成型。

二里頭文化的出現,標誌著文化整合進入新階段。青銅禮器組合的規範化、宮城建築的方位意識,都體現出強烈的"天下觀"雛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牙璋在長江流域多有發現,這種禮器的空間分布,實爲早期中國"文化認同"的物質表徵。

從文化演進的內在理路來看,"早期中國"的形成並非線性發展過程,而是經歷了"多元-碰撞-融合-再創造"的辯證運動。各區域文化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時,通過技術傳播、器物交流、觀念融合等方式,逐漸構建起共享的文化符號系統。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態,正是中華文明延續數千年的深層密碼。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7-18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化視閾下"早期中國"的文明發生學考察

韓建業先生【略論文化上的"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一文,以考古學材料爲基礎,系統勾勒了前王朝時期中國文明的文化基因圖譜,其學術價值值得重視。本文擬從文化發生學角度,對此議題作進一步申論。

考古材料顯示,距今8000年前後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黃河流域已出現定居農業群落,陶器紋飾中蘊含的宇宙觀意識,可視爲精神文化的萌芽。至仰韶文化半坡期(約公元前5000年),彩陶紋飾已形成穩定的符號系統,這種"紋以載道"的視覺語言,實爲早期文化認同的物質載體。值得注意的是,大汶口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在形制上的趨同現象,暗示著跨區域的文化互動已然發生。

從文化整合的維度觀察,龍山時代(約公元前2500-2000年)的城址群現象具有標誌性意義。陶寺遺址呈現的"天文-王權"建築格局,二里頭遺址青銅禮器的標準化生產,均表明文化認同已上升爲制度性建構。考古學家張光直提出的"中國相互作用圈"理論,在此得到充分印證——各區域文化通過玉器、青銅器等"貴重物品"的交換,形成共享的價值符號體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早期中國"的文化認同具有鮮明的層累特徵。良渚文化的玉琮、龍山文化的蛋殼陶等物質載體,既保留地域特色,又參與構建更高層級的文化共識。這種"多元一體"的演進模式,與後世"華夷之辨"的文化包容性一脈相承。甲骨文中"四方"觀念的成熟,正是這種空間認知的文化沉澱。

當代考古發現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早期中國"時空範圍的認識。石峁古城的發現將文化整合的北界推向河套地區,三星堆祭祀坑的出土則展現了長江流域的獨特文化表達。這些發現提醒我們:早期中國的文化進程絕非單線進化,而是在"連續"與"斷裂"的辯證中形成的複雜譜系。理解這一點,對把握中華文明的特質具有重要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