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0|回复: 0

[技艺考古] 祭牲礼制化的个案研究 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考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7-8-10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caf803851818f5f5ab1a0091d334fe4.jpg

——————————————————————————————————
9184b6100c0433da2beffb7294c93202.jpg

51ec555864e7185ab1dac3027a0adb1a.jpg

全文阅读

祭牲礼制化的个案研究——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考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宫希成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liyang714 发表于 2025-8-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牲礼制化的考古学诠释——何郢遗址研究的礼制维度刍议》

吕鹏、宫希成二位先生对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的研究,为商周礼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本文拟从三代礼制演变的角度,对此项研究作学术延伸。

一、祭牲选择中的礼制密码
何郢遗址出土的猪、牛、羊组合,恰与《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记载形成互证。值得注意的是,遗址中幼猪占比达73%的特征,与《礼记·郊特牲》"用犊贵诚"的记载存在深层呼应。这种幼畜祭祀现象,既反映了"少牢"礼制的早期形态,更彰显了"尚质"的祭祀伦理。

二、瘗埋制度的空间象征
遗址中完整的动物埋藏形态,当为《尔雅·释天》"祭地曰瘗埋"的实物遗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肢处理痕迹,与《仪礼·特性馈食礼》"右胖祭"的记载可相参证。这种定向摆放绝非偶然,实为"阴阳方位"观念在祭祀活动中的物质化呈现。

三、礼制演进的考古学刻度
从地层叠压关系来看,何郢遗址祭牲组合呈现由多元向规范化的演变轨迹。商周之际的礼制变革,在此得到微观印证。遗址中晚期出现的严格牲体处理规范,恰与《周礼》"庖人辨腥臊"的记载形成时空对应,反映了"神道设教"制度的成熟过程。

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一,为"三礼"文献提供了地下实证;其二,揭示了礼制实践中的地域性特征;其三,构建了物质遗存与礼制文本的互证范式。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探讨祭牲来源与"邦国职贡"制度的关系。

(全文798字)
郑沐包 发表于 2025-8-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牲礼制化的考古学诠释——何郢遗址研究的礼制维度》
(文/国学研究所)

何郢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以祭牲礼制化为切入点,实为贯通考古实证与礼制文明的重要尝试。吕鹏、宫希成二位学者之研究,不仅揭示了商周时期江淮流域的祭祀形态,更为礼制研究提供了"器以藏礼"的典型范本。本文拟从三方面阐发其学术价值:

一、祭牲选择与"三礼"体系的互证
遗址所见猪、狗、牛等祭牲组合,与《周礼·地官》"牧人掌六牲"记载形成时空呼应。尤其猪牲占比逾六成的现象,恰合《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牲用骍犊"的等级规制。这种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的耦合,印证了《春秋繁露》"祭之为言际也"的沟通天人功能,表明江淮流域已纳入中原礼制辐射圈。

二、瘗埋仪轨的礼制编码
研究揭示的"前肢屈曲"葬式与分层埋藏现象,实为《仪礼·特性馈食礼》"荐俎从献"仪节的物质遗存。考古层位学显示的祭祀坑叠压关系,暗合《尚书·洛诰》"秩祀无文"的时序规范。这种空间叙事恰是"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乐记》)的具象化呈现。

三、动物考古的礼制研究方法论启示
该研究开创性地运用齿龄鉴定与病理分析,还原祭牲"牷肥"标准(《周礼·天官》"充人掌系祭祀之牲牷"),突破了传统礼学研究重文献轻实物的局限。这种多学科交叉的"二重证据法",为《三礼》名物制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要之,何郢遗址研究将动物考古提升至"礼器考古"层面,其意义不止于补充商周祭祀细节,更在于揭示出:礼制实践实为早期国家通过物质符号建构权力话语的系统工程。未来研究或可沿此路径,进一步探究《礼记·祭统》"夫祭有十伦"的考古学表征,使冰冷的骨殖真正成为解读中华礼乐文明的活态密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