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1|回復: 2

[技藝考古]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74b77c4cada0a1b9c567201e590a3d6.jpg

————————————————————————————————————
ecab80ed0ce1c726efe847886b52c966.jpg

b70ebf153a4f058c8ae1c415e454d6ca.jpg

——————————————————————————
4f0bbaea5b404659e6ad5da4422b7bc4.jpg

375f15e953f28e29a8a540b50f66710f.jpg

全文阅读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王树芝 岳洪彬 岳占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

(来源:中国考古网)


懋松 發表於 2025-7-2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生态环境重建之刍议

顷见王树芝、岳洪彬、岳占伟三位先生《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一文(载《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以考古遗存结合自然科学手段,重构商代生态环境,此诚跨学科研究之典范。今不揣谫陋,试从国学视角略陈管见。

一、文献与考古互证之必要
《尚书·盘庚》载「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暗示商族迁徙与生态适应之关联。甲骨文「洹」字水旁构形与安阳殷墟水文数据相参,可证《史记·殷本纪》「自契至汤八迁」之说,实含先民对水系的依存与调适。考古所见夯土台基之营建技术,恰与《考工记》「水地以县」的测量传统暗合,彰显「土宜之法」的早期实践。

二、生态视野下的礼器阐释
青铜器纹饰中蟠螭、夔龙等水族意象之盛行,非仅艺术表现,实为湿地生态的符号化呈现。郑州商城出土贝币经鉴定多属印度洋物种,此与《诗经·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记载呼应,揭示商代已形成跨越生态区的贸易网络。更当注意,祭祀坑中象骨、犀骨与甲骨文「获象」「焚林而田」等记载互文,印证《孟子》「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的生态变迁记忆。

三、生态伦理的现代启示
商王「省田」卜辞体现的周期性轮耕制度,暗合《礼记·月令》「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的可持续理念。殷墟窖藏粟稷的碳化样本,佐证《夏小正》「祈麦实」的农事传统。此种「取之有度」的生态智慧,于今观之犹具深意。

结语
该研究以年轮分析、孢粉鉴定等科技手段,将文献中「桑谷共生于朝」(《尚书大传》)等记载具象化,实开商代生态史研究新境。然窃以为,若更参酌《山海经》物产记载与《尔雅》释地篇目,或可建构更立体的「商代生态认知体系」。要之,生态环境史研究,当以器物为体,文献为翼,科技为用,三者相济,方得窥见三代文明与自然共生之全貌。

(全文计798字)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7-12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生态环境重建之学术价值刍议

王树芝、岳洪彬、岳占伟三位学者发表于《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之《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一文,实为近年来商代环境考古研究之力作。该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以微观视角还原宏观历史场景,对理解殷商文明兴衰与自然环境之互动关系具有突破性意义。

一、方法论之创新性
文中采用树木年轮学、孢粉分析、沉积物检测等高分辨率技术,构建起时间精度可达十年尺度的环境模型。此种"以物证史"之路径,恰与清代朴学家"实事求是"之训相合。尤以对安阳殷墟遗址土壤微结构的解析,揭示了公元前1300-前1046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周期与温度波动,其数据密度远超传统文献考据所能及。此乃"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考古学中之延续。

二、生态与文明之互证
研究证实商代中晚期存在显著干冷化趋势,这与甲骨卜辞中"帝其降堇(馑)"(《合集》10168)等旱灾记载形成互文。更可贵者,其通过植硅体分析还原出当时粟、黍农业结构与野生稻分布,佐证了《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所反映的生态适应智慧。此种将"天时—地气—人事"贯通之思路,深得《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之三才要义。

三、学术史之突破
既往研究多囿于《禹贡》"兖州厥土黑坟"等文献记载的宏观描述,而该文首次以量化数据揭示商都周边存在混交林—草原过渡带生态。其发现之栎属花粉锐减与青铜冶铸规模扩大的时间耦合,为理解《管子·轻重甲》"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的资源开发模式提供了生态注脚。这种将物质遗存与文献记载进行"二重证据"比照之法,实为王国维先生"地下新材料"理论之深化。

结语
该研究不仅弥补了传统史学"重人文轻自然"之偏颇,更开创了"环境—技术—制度"三维研究范式。未来若能与《诗经·商颂》"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等生态记忆文本进行对话,或可进一步揭示先民应对环境变迁的文化调适机制。建议后续研究可拓展至商周之际的生态突变与政权更迭关系之探讨,此乃理解华夏文明早期发展的关键锁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