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8|回復: 1

[考古發現] 『最初的中国』之考古学认定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8-10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68b8fe0b0686bcf4ee35023b8f26e5b.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62cb6a0dbbdd377d97a870ed2782db.jpg

493289198ee981e4fb88b1c356cdea19.jpg

全文阅读

“最初的中国”之考古学认定
(来源:中国考古网 原文刊于:〖考古〗2016年第3期;作者单位: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8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兴华 發表於 2025-7-27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最初的中国":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源流考辨

李新伟先生《"最初的中国"之考古学认定》一文,实为近年来考古学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要力作。该文以严谨的考古学方法,结合最新发现,对"最初的中国"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证,为理解华夏文明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从考古学方法论而言,李文的立论基础建立在三重证据之上:一是陶寺、二里头等核心遗址的城址规模与布局;二是玉器、青铜礼器的类型学分析;三是文化层位所反映的社会复杂化程度。这种多维度论证方式,既符合现代考古学的规范要求,又继承了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学术传统,可谓古今方法论的有机融合。

就具体论证而言,文中提出的"最初的中国"应具备四大特征:政治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文化上的"核心引领"态势、经济上的"区域互动"网络、精神上的"礼制萌芽"现象。此四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国的文明特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多元一体"这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学概念引入考古学研究,体现了跨学科的理论自觉。

从学术史角度看,李文的价值在于突破了"夏商周"三代叙事的传统框架,将视野扩展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长时段的研究取向,与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遥相呼应,但又通过具体的考古材料予以实证,显示出中国考古学从证经补史走向独立阐释的理论成熟。

然而必须指出,"最初的中国"这一概念仍存在若干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考古学文化区系与政治实体之间并非简单对应关系;其次,早期文明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将其定位于某一特定时段难免有化约之嫌。这些理论难题的解决,或许需要引入更多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总体而言,李文代表了当前中国考古学界在文明起源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其所提出的"最初的中国"概念,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对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细节,以及这种互动如何最终促成华夏文明的特质形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