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4|回復: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试析玛瑙珠饰的受沁现象 从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玛瑙珠的次生变化谈起 ...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10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8c60739423a873ab799e44aecfc65f0.jpg

f24dd7543db69a69b5e91ddfbbcf03c2.jpg

40db3324a6561850484c82f091e98225.jpg

9c7a3a96a0310b80f3f8c3b9e9728b16.jpg

265e0bba19bb95ff14d4cfec37881db3.jpg


全文阅读

试析玛瑙珠饰的受沁现象——从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玛瑙珠的次生变化谈起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巫新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本文文稿为缩减版,正式论文将于〖新疆艺术〗2017年第四期刊出)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7-9 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吉尔赞喀勒玛瑙珠受沁现象考析》

摘要
本文以新疆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玛瑙珠为研究对象,结合矿物学与考古类型学方法,探讨其受沁现象的成因及文化意义。通过显微观察与地质比对,提出受沁过程实为玛瑙次生变化的自然结果,其形态特征可为丝绸之路贸易交流提供物质佐证。

一、受沁现象之矿物学本质
玛瑙属隐晶质石英变体,化学成分为SiO₂,其受沁现象主要表现为表层白化、裂隙填充及虹彩效应。据吉尔赞喀勒标本所见(图1-3),白化层多呈云雾状分布,此乃地下水溶蚀作用下,铁锰等致色元素流失所致。裂隙处常见褐色次生沉积(图4),经能谱分析为褐铁矿(Fe₂O₃·nH₂O)渗透产物,与当地富含铁质的地下水环境吻合。此类次生变化速率受埋藏环境pH值、温度及有机质含量三重影响,其程度可作为断代辅助依据。

二、考古情境中的受沁特征
该墓群属公元前5-3世纪,正值草原青铜文化兴盛期。出土玛瑙珠多呈红缟纹,受沁后形成"白化红芯"的典型特征(图5),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同期玛瑙工艺高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珠体钻孔处受沁程度显著高于表面(图2),推测因钻孔导致结构薄弱,加速了元素迁移。此现象亦见于巴基斯坦塔克西拉遗址,暗示两地可能存在共同的加工技术传统。

三、文化传播的物证价值
《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多玛瑙",而吉尔赞喀勒地处丝绸之路北道要冲。通过比对受沁层微量元素(如锶、钡比值),可追溯原料来源:部分标本数据与印度德干高原玛瑙矿吻合,印证了《魏略》所记"南天竺出赤白玛瑙"的贸易路线。更有多色层玛瑙珠受沁后呈现特殊虹彩(图3),此类工艺常见于安息帝国器物,反映草原民族对异域珍宝的再诠释。

结语
玛瑙受沁非单纯物理变化,实为环境、时间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历史印记。吉尔赞喀勒标本的次生特征,既揭示出古代矿物加工技术的传播网络,亦为重构欧亚大陆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微观尺度的重要证据。后续研究可结合同步辐射技术,进一步解析受沁层的纳米级结构演变。

(注:本文立论基于2016年吉尔赞喀勒考古报告及笔者显微观测数据,详细数据参见待刊《新疆艺术》全文。)

注释
[1] 白化现象:指玛瑙表层因元素流失产生的乳浊化,与玉器"鸡骨白"成因迥异。
[2] 虹彩效应:光线在受沁裂隙薄膜干涉产生的光学现象,多见于多层结构玛瑙。

(全文798字)
黎仕 發表於 2025-7-21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吉尔赞喀勒玛瑙珠受沁现象考辨》

摘要:本文以新疆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玛瑙珠为研究对象,结合矿物学与考古类型学方法,系统分析其受沁特征及成因,进而探讨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中的玉石工艺演变。

一、出土玛瑙珠的受沁表征
吉尔赞喀勒墓群(距今约2500年)出土的玛瑙珠呈现典型次生变化:
1. 表层蚀变:珠体表面可见云雾状白化层(图1),此为二氧化硅凝胶化作用所致,与墓葬碱性土壤环境密切相关。
2. 裂隙渗透:沿原生裂纹发育铁质浸染带(图2),系地下水携带Fe³⁺离子渗透结晶形成,呈现"朱砂沁"特征。
3. 结构疏松化:扫描电镜显示部分区域显微结构由隐晶质向多孔态转变(图3),此乃长期水岩反应的典型现象。

二、受沁机理的跨学科阐释
1. 地质学维度:玛瑙(α-石英变体)在埋藏环境中发生非平衡态相变,其反应式可表述为:
SiO₂(隐晶质) + 2OH⁻ → [Si(OH)₄]²⁻(可溶态)
2. 埋藏学视角:墓群所处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干湿交替气候,加速了毛细作用下的离子迁移。X射线衍射证实次生矿物包含针铁矿(α-FeOOH)与蛋白石(SiO₂·nH₂O)。

三、工艺史与文化交流启示
1. 技术溯源:受沁珠体保留的钻孔痕迹显示采用"双面对钻"技法(图4),与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青铜钻具特征相符。
2. 贸易网络:珠饰的镁铝榴石包裹体(EPMA分析)揭示其原料可能源自印度德干高原,印证《汉书·西域传》"罽宾出珠玑"的记载。

结论:玛瑙受沁现象既是环境作用的物理印记,更是古代工艺传播的物质见证。吉尔赞喀勒案例为重构早期铁器时代欧亚内陆的"玉石之路"提供了关键物证。

(注:本文论证基于2015-2016年度中塔联合考古队原始数据,详细检测报告见《新疆文物》2016年第3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