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8|回覆: 0

[中醫理論] 四神丸與【金匱】臟腑相關理論

[複製鏈接]
+
文強 發表於 2017-8-9 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四神丸出自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泄瀉門】,其組成是:肉豆蔻6克,補骨脂12克,五味子6克,吳茱萸(浸,炒)6克。主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泄瀉腹痛等症。筆者經研究發現,該方的立意和功效多受示於張仲景的臟腑相關理論。

立足於大補脾胃

王肯堂認為,四神丸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泄瀉腹痛等證。無論是普通的泄瀉還是五更瀉,從總體看,都不外乎脾氣下陷,故四神丸重用生薑,其用量為補骨脂的兩倍。姜、棗在王肯堂的心目中無論是食、是藥還是食藥兩兼,悉為君藥,一辛一甘,合化脾胃之陽,以攝津止泄。如此則大便可實,飲食自思,腹痛可除。因腹者至陰(太陰脾)之所居也。而現今臨床,不乏舍姜、棗而不用者,一味補腎,故療效差,甚或無效。五更瀉確有腎陽虛者,但也有酒積、食積者和濕邪困脾者,皆病在脾胃。20世紀60年代的【方劑學】無情地將姜、棗用量砍去各半,大大地削弱了四神丸補脾胃之功。現行【方劑學】雖然較完整地保持了其原貌,但在表述其功用時,仍偏重於溫腎,這有悖於王肯堂立方初衷。

筆者曾治一位年過花甲的五更瀉患者。該患者凡食葷後則翌日天亮前必腹瀉1次,瀉畢一切復常。先後經痢特靈、黃連素、香連丸、藿香正氣丸及四神丸等治療,皆未能根治。就診前一天赴親友家作客,因盛情難卻而違心地飲排骨湯少許,竟致翌日天亮前腹瀉1次,旋即就診。症見腹部仍有不適,脈沉弦數,舌暗,苔白厚。證屬濕邪困脾、脾氣下陷。治宜健脾除濕、理氣和胃,方投五苓散加神曲、白芷、瞿麥。五劑後小便清長,此乃濕邪外出之徵也。

複診時腹部尚輕度不適,故加檳榔,又五劑。三診無明顯不適,加丹參以養血兼活血,再五劑。囑藥畢可漸食油葷,以觀遠期療效。約1月後面告,一切正常。這說明,五更瀉並非盡適宜用四神丸,且該患者的五更瀉是有條件的,即食葷則翌日必瀉,因體內之濕得以與葷油所化之濕相搏,濕邪更盛。濕盛則濡泄,但不食葷則不瀉。前醫即令處以四神丸(作湯),但未用大補脾胃之姜、棗,故罔效。方中肉豆蔻助姜、棗辛以散濕,溫以助陽。丸中五味子酸溫,入肺、腎經,而肺與大腸相表里,故酸收其肺以利於澀腸,且可令母(脾)實,溫腎以強丸中補骨脂的實腎之力。

兼治『克我』之髒——肝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但有時反當實其肺。如【金匱】首篇第七條:『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春天脈弦、色青,此乃正常,若時值春天,脈呈弦象,但面色非青而白,顯系肺病傳肝之象,故不能照搬『當先實脾』之治則,而應當反實其肺。因目前的肝病系肺病傳之,即『見肝之病,知肺所傳,當先實肺』。

四神丸的主治之一即『泄瀉腹痛』,涵蓋了五更瀉。故方中吳茱萸辛苦大熱,入肝胃脾腎諸經,特別是通過暖肝,以體現脾胃病實肝,即所謂『見脾胃之病,知肝所傳,當先實肝』。如果系脾胃陽虛濕盛,非但不受肝的制約,反而侮於肝,亦當因其反侮之勢而用吳茱萸。仲景對黃疸病的治療,已開創了因其反侮之勢而治療的先河。如【黃疸病】篇記載:『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因【金匱】論黃疸立足於脾胃、立足於血分,即所謂『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該丸所主治的脾胃之病,不排除乃肝病傳之,故用吳茱萸暖肝散寒,以防寒邪傳脾胃。

金匱】的腎著病以腰及其以下部位的冷、重、痛為主證,而腰乃腎之外府,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來推演,其治當『見腎之病,知腎傳心,當先實心』。但仲景反用甘姜苓術湯溫中散寒,健脾除濕,即『見腎之病,知脾所傳,當先實脾』。腰部的寒濕乃『身勞汗出,久久得之』,即反覆的汗出所演化,日久致脾陽虧虛,失於輸化所成,表現在腎之外府,而責任則在脾,故不實心反實脾。此從病因學角度展示了治療上的臟腑整體觀。

當先實腎

丸中補骨脂辛苦大熱,入腎經。王肯堂既然強調四神丸治脾胃虛弱,何以又用補腎之品?蓋欲防脾胃病傳腎也。即『見脾之病,知脾傳腎,當先實腎』。但必須指出的是,後世醫家竟然有把『五更瀉』改為『腎瀉』者,這對於把四神丸的功用轉化為溫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可不知。

如此看來,王肯堂的四神丸立足治脾胃,兼顧治肝與腎,即脾胃的『克我』之髒與『我克』之髒,從兩個不同的側面繼承了張仲景在治療學上的臟腑整體觀。故無論是古人名著還是今人大作,抑或通用教材,對經方乃至時方的傳承、弘揚,務請保持原貌,讓後人領略其原汁原味。這對於提高經方乃至時方的臨床療效至關重要。否則,將以訛傳訛,誤人子弟,遺患無窮。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熊委 發表於 2025-4-30 16:42 | 顯示全部樓層
【四神丸與〖金匱〗臟腑相關理論鈎玄】

四神丸乃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所載名方,其組方精要實與仲景【金匱】臟腑傳變理論一脈相承。今就方義機理作三點闡發:

一、脾胃為本的立方旨要
王氏原方以生薑四兩(約今12克)為君,配大棗五十枚,其量遠超補骨脂二兩。此中深意,正合【金匱】"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訓。姜棗相伍,辛甘化陽,非獨溫中,更寓"治中央以灌四傍"之妙。今人刪減姜棗,恰似抽薪止沸,失卻"脾為後天之本"的經旨。觀仲景理中湯、建中湯諸方,皆重姜棗配伍,四神丸實承此心法。

二、臟腑生克之動態平衡
方中五味子之用尤具深意。其酸溫之性,既應"肺與大腸相表里"而澀腸,復暗合"虛則補其母"之理。更妙在吳茱萸溫肝,既制橫逆之木氣,又成"火生土"之勢。此正契合【金匱】"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防治思想,形成肝-脾-腎三髒協同調控,較單補腎陽更合臟腑相關之旨。

三、臨床運用的辨證關鍵
所述五更瀉案例頗具啟發性。濕邪困脾之證,若執腎陽虛一端而妄投四神,無異於膠柱鼓瑟。須知【金匱】早有"濕家下之,額上汗出"之戒,強調"當辨其脈證"。王氏原方本備加減法:"寒甚加附子,濕重加蒼朮",今人反失此活法。觀仲景治利諸方,從白頭翁湯到桃花湯,皆示人須分寒熱虛實。

要之,四神丸之精髓,在於以脾胃為樞機,統攝三陰(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此正【金匱】"五臟元真通暢"思想的具體體現。臨證運用當謹記:姜棗非佐使之品,實為運化中焦之關鍵;五味、吳萸亦非單純收斂,實寓五行生剋制化之機。讀古人方,須於字外求法,方得臟腑相關之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