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5|回復: 2

[大禹文化研究] 上虞·大禹治水的『天时地利人和』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7-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上虞

大禹治水首先占得天时。大禹正逢虞舜时期,舜五十岁称帝,即命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大功告成,舜帝就让位给大禹——〖尚书〗记载:舜帝说:『好啊,如今是地平天成,万世永赖。禹啊,请上来吧,我居帝位三十三年,耄耋之年已经力不从心,你当努力不怠,来总统我们的人民。』
要说4200年前的尧、舜、禹时代,也正是中原大地经历百年的洪水时代。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几乎整个地球都经历着『洪水滔天』的故事,在西方,圣经记有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那是借洪水歌颂上帝拯救人类,在东方,则是有口皆碑的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这是以治水来歌颂人民领袖带领人民群众改造自然,争取自力更生的救赎与生存发展。所以,如果说洪水时代的浩劫是成就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母体,那么造就了大禹这样的伟大英雄的,就是当时虞舜一代的领导群体,那一代以民为本的民主团结与艰苦奋斗的领导群体,而这就是天时!
舜也治过水,他称帝之后把治水这一中心任务全权交托给大禹,因为在舜的心中,大禹治水比他更适合。舜『举贤不避仇』,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以大败告终,舜严厉处理了鲧,却又让禹忍辱负重地去治水,这是大局意识,是从高度信任出发,是一码归一码。
〖尚书·舜典〗:『帝曰:『 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勉)哉! 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当时禹很谦让,他希望由稷、契或者皋陶来承担此大任,但是舜不改初衷,『帝曰: 俞,汝往哉! 』(这是我的决定,你去赴任吧)这是尧去世后舜刚刚即位时候的事。当时舜命禹为司空,掌治水工程,契(殷契)为司徒,掌教化,弃(稷)为后稷,掌农政,益(伯益)为联虞,掌山林泽薮。因为治水是中心任务,舜又命伯益与后稷两位大臣『佐之』,又命共工氏的『四岳』鼎力相助。
历史学家说,以舜帝为首的中原各部落联盟的领导层,拥有着大禹、皋陶、后稷、殷契、伯益这样一班深具英雄兼哲人气质的大才。在我们的近古族群先祖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是他们以深远的智慧、坚毅的勇气、创新的思维、同心同德同患难的品质与民主集中的作风,作出了最为伟大正确的决策——选择大禹!
舜的民主作风与领袖胸怀,可以从大禹与舜的言论中看出。〖尚书·益稷〗记载了舜与大禹等大臣的一次学习讨论:
大禹说:『舜帝,你要谨慎地对待在位的大臣啊。』舜帝说:『是啊!』禹说:『要尽到你的职责,考虑到大臣的安危。如果用正直的人做你的辅佐,只要你想动一动,天下就会大力响应。』舜帝说:『是的。大臣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最亲近的人就是大臣。』禹说:『对呀!舜帝啊,其实普天之下,各诸侯国的众位贤人,至于海内的百姓,都是您的臣子,舜帝您要善于举用他们。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明确考察他们的政绩,如果这样,谁敢不恭敬地听从您的命令?』大禹似这样的对舜提意见的话,在〖尚书·大禹谟〗中也多有出现,如大禹对舜帝说:『德治在于善政,善政在于养民。正德、利用、厚生这三者谐和,就政通民和,上下通达,国乃得治。』舜回答说:『我知道我的德政得到推行,都是按你们的建议来努力实现的。』舜心胸博大,他不但听了高兴,而且多次在不同场合表彰大禹,说他『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舜还说:『大禹不自以为能,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能;大禹不夸功,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功。』舜在退位前更是高度赞美大禹:『地平天成,万世永赖!』他由衷表示:上天的大命落到禹的身上了。这就是大禹的天时!
大禹治水又占地利之胜:夏禹之族是一个大族,地处秦晋之间,主要生活区间在河南山西一带,禹年轻时随父亲鲧游历大河上下。作为一个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禹在虞舜称帝之前,即趁地利之便,与中原各部落联盟首领殷契、后稷、伯益等有过密切往来并受到信赖。舜称帝后建立『三岁一考功』的奖评制度,禹每次都得到各部落提名,而且公认『惟禹之功为大』,『大禹』之称呼即由此而来。作为治水领袖,大禹具有广泛扎实的地域基础。
大禹占得天时地利,凭着他敢为天下先的能力与大公无私又艰苦卓绝的魅力,自然得尽人和。在虞舜的领导支持下,他成功地发动了各大族群自觉自愿地参与治水运动,其中以禹族为中坚力量,以殷契、后稷、伯益三个特大族群为主干,然后又带动东夷四岳,组织起几乎所有中原人民的力量,成为空前绝后的治水大军。据考,禹与殷契、后稷、伯益为黄帝族系,四岳属于共工之后,为炎帝族系。所以说,大禹治水的胜利是炎黄两大族系团结奋斗的胜利。附带一说:黄帝族系中,禹为夏族,契为商族,后稷为周族,伯益为秦族,后来正是夏、商、周、秦四个朝代前后替代,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机运。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充分条件,大禹就能放开手脚勘查、设计与顺利指挥。大禹治水是全方位与根治性的,他以治水为出发点,包括了治水、治山,治田、治路诸多方面,同时以河流疏导入海为主,包括了排水、引水、蓄水、养水、堵水等诸多方面。大禹接受了虞舜的训示,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他父亲鲧的失败教训,完全改变了光靠筑堤坝、筑城防的『堵』的治水方法。
一些历史书上说:『大禹治水是将壅川筑堤之法,改成了疏导入海之法。』这显然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片面说法。壅川筑堤或者说『堵』,并非为大禹所排斥,局部的堵是必须的,大范围的堵也是必须的,这是常理,大江大河的千里长堤至今屹立,就是证明。而且大禹治水远不是单一的疏导。
但是大禹治水最艰难的问题,是治水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创建,其中最关键的是以粮食问题为主的后勤输送。大规模治水必然需要大量脱离农耕生产而专事工程的民众队伍,为此,在舜的统一领导下,大禹与各联盟的执行号令是:1、立足于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力所能及地自带粮食。2、相互调配支援,有计划调度,有令必行,有禁必止。3、由伯益族为主,组织人员屯田开垦,以临时耕地生产粮食;以后稷族为主,组织种植蔬菜及提供其他食物。4、动员后方广大可耕地区向治水大军提供食物,按计划征收。
可以想象,治水民众数以百万,必须有严明的组织与可行的法度。在舜与大禹时代,必然采取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其中的宣传、组织、司法、保卫及后勤诸多事宜,必有层层相应的负责。然而不管怎么说,作为最高统帅的舜与大禹,他们超凡入圣的人格,劳身焦思的品质,必然被全体人民奉为无可置疑的权威,成为真正的榜样,而且饱经洪水忧患的人民有的是治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古今美谈,这是因为大禹有舜的伟大榜样,所以心存高远。〖尚书〗记大禹向舜帝汇报:『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意思是我娶了涂山氏,婚后三天就离别新娘,后来经过家门,听到新生儿子启呱呱而泣,我不能进去看他,因为我一心忙于水土治理啊。〖尚书〗还讲到为舜所肯定的大禹的两句话:『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意思是要用心去亲近人、了解人,方能用人;要用心去安排好民生,民众方能拥护支持。这就需要大公无私,大禹继承了虞舜的伟大,因此得到中原人民的同声拥戴,『亹亹穆穆(勤勉庄敬),为纲为纪』,成为一代新纪元的伟大领袖。
大禹治水立千古伟业,天下族群的生存空间与格局由此而发生了基本变化。历史学家由此论定:
1、禹开九州。大禹治水,对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大陆区域有了初步认定。大禹率领专职人员对山河平原的普遍勘查,是开展治水工程的重要前提。种种地理资料数据的记录,即国土资源的调查同时又在治水过程中连带完成。由此自然形成了对社会的分地域、分层级的规范生存空间的国家意识。
2、禹定山河。大禹治水,连带的是确定山河方位、范围并确定名号。〖史记·夏本纪〗记述大禹摸清山水情形,先后给『九山』、『九 川』、『九泽』都定了名,并且给各方土地都定了上中下多个等级。
3、禹开贡赋。大禹治水,要求不直接参与工程的族群向治水者无偿提供物资,这种无偿提供的政策在治水结束后得以延续,成为经常性的贡赋交纳制度。
4、禹定井田。大禹治水,使华北大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时代之后无比丰厚的国土恩赐。大片无主土地的分配均平,犹如井字分开9大块,八户各一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户共种,交纳归国。〖孟子〗记载:『方里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样的井田制也被称为古代农村公社。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谈到国家和氏族制度的区别之处是,氏族的基础为血缘关系,国家则『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因此可以说,虞舜时期的大禹治水,正是为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祖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治了水,又治出了国家与朝代,这是大禹治水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最终必然。虞舜传递给夏禹的交接棒,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史的第一块界碑。
刘杯 發表於 2025-6-28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禹治水之"三才之道"与上古圣王政治智慧》

上虞之地,禹迹所经,实为华夏文明肇始之重要见证。大禹治水之伟业,诚如帖中所言,确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然其间精微处,尤当以经学义理深究之。

一、天时:阴阳消息与圣王继统
《周易·系辞》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尧舜之际,洪水滔天,此乃阴阳失序之象。《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郑玄注:"阳气盛溢,百川沸腾。"然此"天灾"实为"天时"——盖五德终始之说,黄帝土德,夏禹木德,洪水者,土德将衰而木德当兴之兆也。舜帝"五十载陟方乃死"(《尚书·舜典》),恰合《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之道,其禅位于禹,非仅人力,实契天道。

二、地利:九州攸同与文明奠基
《禹贡》载"奠高山大川",非徒治水,实乃"画野分疆"(孔颖达疏)。上虞地处东南,《汉书·地理志》谓"会稽山禹所会计",其地"蕞尔小丘"(杜预注)竟成治水关键,此即《周礼·考工记》"因地之势"之妙。大禹"随山刊木"(《尚书·禹贡》),非惟疏导洪水,实创"任土作贡"之制,使"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尚书·禹贡》),奠定华夏疆域之基。

三、人和:君臣相得与德政要义
舜禹之际政治运作,实为"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之典范。观舜命禹之辞:"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尚书·舜典》),其"懋"字从心从矛,郑玄解为"勉力同心"之意。而禹"让于稷、契暨皋陶",正合《论语·泰伯》"三以天下让"之德。至若舜"举鲧而殛之,举禹而用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恰是《孟子·离娄》"徒善不足以为政"的实践注脚。

四、圣王政治之现代启示
《尚书·洪范》九畴之首即"五行",大禹治水实为"水曰润下"之智慧运用。今观上古君臣"同心同德"(《尚书·泰誓》),其民主作风非现代意义之民主,乃《礼记·礼运》"选贤与能"之道。舜之"汝往哉",实含《周易·乾卦》"大人造也"的决断魄力;禹之"拜稽首",则具《孝经》"不敢恶于人"的谦德。

结语:
大禹治水之三才兼备,非偶然也。《周易·贲卦》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上虞禹迹,恰是天文与人文交汇之见证。今人论此,当如《春秋》"微而显"(《左传·成公十四年》),既见治水之功,更悟圣王之道,方不负先民"地平天成"(《尚书·大禹谟》)之遗训。
范尼 發表於 2025-7-10 04: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上虞大禹治水三才之道发微》

大禹治水之伟业,诚为华夏文明"三才之道"的典范呈现。本文拟从"天时、地利、人和"三维度,阐发其中精微要义。

一、天时:文明转型之历史契机
尧舜时期正值全新世大暖期尾声,《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与地质学证实的公元前2000年全球性洪水事件高度吻合。此"天时"具三重深意:其一,自然气候剧变形成的生存压力;其二,尧舜"禅让制"提供的政治革新窗口;其三,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转型的历史节点。大禹"乘天之时"的智慧,正在于把握这一文明跃迁的关键期,将治水工程转化为社会组织重构的契机。

二、地利:水文地理之系统治理
《禹贡》载大禹"奠高山大川",实为世界最早的系统地理考察。其治水方略有三大突破:其一,"随山刊木"的山系治理(会稽山即其要冲);其二,"九河既导"的水系疏导(黄河下游尤为关键);其三,"任土作贡"的生态区划。考古发现表明,良渚文化晚期水坝技术与大禹"陂九泽"记载可相互印证,显示当时已掌握"因地制宜"的工程智慧。

三、人和:政治文明之制度创新
舜禹之际的"人和"体现为三重治理创新:
1. 职官体系:《舜典》所载司空、司徒、后稷等职,形成中国最早的专业化官僚体系;
2. 民主议事:《益稷》载"予违汝弼"的纳谏制度,开创"君臣共治"范式;
3. 人才选拔:舜"殛鲧用禹"的举措,体现"罚罪不计亲,举贤不避仇"的用人原则。

结语:
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在于将自然挑战转化为文明进步的动力。其"三才之道"的实践智慧,不仅奠定夏朝立国根基,更为中华文明注入"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的基因。今日重温这段历史,犹见《周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永恒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