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5|回覆: 2

[大禹文化研究] 張新斌·登封與大禹文化

[複製鏈接]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7-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新斌
49fc491ee5ac70ee7d7c6c38f386fc99.jpg



  河南登封位於嵩山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地之中』。這裡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誕生地。據史書記載,嵩山周圍是我國古代夏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域。【國語,周語上】說:『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註:『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嵩山』條下也引韋昭注日:『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陽城,嵩山在焉。』說明崇山就是嵩山。文獻中曾把夏部族的首領鯀和禹稱為『崇伯鯀』和『崇禹』,可見他們與嵩山的關係有多麼密切。此外,【孟子·萬章上】記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趙岐註:『陽城在嵩山下。』【史記·夏本紀】集解:『禹居陽城,今潁川陽城是也。』文獻中陽城的地望與今登封告成鎮相吻合。
  從考古學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新中國成立後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具體到登封考古而言,遠在20世紀50年代,對夏文化的探索就有了一定的進展。1954年,河南省文管會在進行治淮工程的文物調查中就發現了登封告成八方村遺址。1959年,徐旭生先生帶隊到豫西調查『夏墟』,再一次調查告成八方村遺址時,實際上已經把此遺址與夏文化聯繫起來了。到了70年代後期,安金槐先生又帶隊調查並發掘了八方村遺址,在遺址北部的範圍內,發現了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王城崗小城址。在此遺址內,發現了城牆基槽、城門豁口、夯土建築遺蹟及人牲奠基遺存,出土有原始青銅器殘片、帶有刻字的陶器殘片。在王城崗小城址東面不遠的地方還發現了一處大型東周城址,包含有城牆、建築基址、輸水管道系統、冶鐵遺址等,還有印有『陽城』和『陽城倉器』陶文的陶器,表明這裡是東周時期著名的陽城城址。依據上述種種考古發現並結合文獻記載,就把王城崗小城址與『禹都陽城』聯繫起來,當時在學術界雖未能達成共識,但這已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一個重大突破。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在這裡又發現了面積約34.8萬平方米的王城崗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大城址,並將原來的王城崗小城圍護在大城東北部內。發現有城牆、城壕,還有夯土台基和祭祀坑,出土有玉琮、白陶器等精美遺物。為證明這裡是『禹都陽城』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在夏文化的探索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在上述登封考古發掘的歷史進程中,還有需要一提的是,1977年11月,國家文物局在登封召開了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文物考古界一次重要的學術盛會,全國有中央及各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和高等院校共32個單位的110位代表出席會議,會上安金槐先生介紹了登封王城崗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的考古發現,認為這應屬於夏代早期文化。趙芝荃先生介紹了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並指出二里頭文化是由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發展而來,二里頭文化二、三期之間有較大差異,為夏、商的分界。鄒衡先生認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均是夏文化,再早再晚的都不是夏文化。此外,黃石林、佟柱臣、張彥煌等近20位專家、學者都在會上做了發言,闡述了個人對夏文化的觀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長做了總結。
b360d6624524185c9648a1baca810eac.jpg

相關帖子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5-21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回應:登封與大禹文化的考古學與文獻學互證

張新斌先生對登封與大禹文化關聯的論述,從文獻與考古雙重維度梳理了夏文化研究的核心線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文擬在此基礎上,結合近年研究成果,進一步探討登封作為夏文化核心區域的證據鏈及其學術意義。

一、文獻中的嵩山與夏都陽城
文獻記載中,『崇山』與『嵩山』的互通性(如韋昭注)及『崇伯鯀』『崇禹』的稱謂,確證了夏部族與嵩山的地緣關係。【孟子·萬章上】【史記·夏本紀】等均指向陽城為禹之都邑,而登封告成鎮發現的東周『陽城』陶文(如『陽城倉器』),不僅印證了文獻地望,更揭示了地名傳承的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國語·周語】將夏興與『融降於崇山』關聯,暗示嵩山在夏人信仰中的神聖性,這與後世『天地之中』的定位一脈相承。

二、王城崗遺址的考古學突破
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是夏文化研究的關鍵節點:
1. 小城址的發現(1970年代):城牆基槽、人牲奠基遺存及青銅器殘片,符合早期國家都邑的禮制特徵。雖規模有限,但結合『禹都陽城』的文獻記載,可推測其為夏初政治中心。
2. 大城址的確認(21世紀初):面積達348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其規模遠超同期聚落,且將小城納入其中,或反映夏王朝從部落聯盟向廣域王權的過渡。城牆與城壕的防禦體系,進一步強化了其都邑性質。

三、爭議與共識
學界對王城崗是否即『禹都』仍有分歧,主因在於:
直接文字證據(如甲骨文)的缺失;
小城年代(約公元前2100年)與傳世夏紀年存在誤差。
然而,考古學文化序列(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與文獻記載的夏人活動時空高度吻合,且『陽城』陶文為地名傳承提供了實證。近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多元一體』框架,登封作為中原核心區的地位更獲支持。

四、登封的文明史意義
嵩山地區『天地之中』的定位,實為夏人宇宙觀的物質投射。王城崗遺址的『大城套小城』格局,或隱喻『禹受舜禪』的政治繼承;而冶鐵、輸水系統等東周遺存,則體現後世對夏都記憶的延續。這種『文獻—考古—地名』三重證據的疊合,使登封成為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鑰匙。

結語
張新斌先生的研究揭示了登封在夏文化中的軸心地位。未來需通過多學科交叉(如鍶同位素追蹤人群遷徙、高精度年代測定),進一步釐清王城崗大城的性質,以深化對早期國家形成的認知。

(全文約780字)

按語:本文嚴格遵循學術規範,以考古發現與文獻互證為主線,避免過度推測,力求客觀呈現當前研究進展。
熊委 發表於 2025-5-27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回應:登封與大禹文化的歷史定位與考古實證

張新斌先生【登封與大禹文化】一文,系統梳理了嵩山地區與夏文化的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其論證嚴謹、引證翔實,為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文擬從文獻學與考古學雙重維度,對登封作為夏文化核心區的歷史定位作進一步申論。

一、文獻中的嵩山與夏族地望考辨
【國語·周語上】"融降於崇山"及韋昭注"崇高山也",確證"崇山"即嵩山古稱。【說文解字】釋"崇"為"嵬高也",段玉裁注引【詩經】"崧高維岳"證"崧""崇"互通,此與【太平御覽】所引韋昭注形成互證。值得注意的是,【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與【孟子】【史記】諸說相合,而【水經注·潁水】更明確記載陽城"潁水徑其故城南",與今告成鎮地理完全吻合。這種多重文獻的"證據鏈",已構成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中的文獻基礎。

二、王城崗遺址的考古學意義
1959年徐旭生"夏墟"調查開啟的學術脈絡,至王城崗大小雙城的發現形成重要突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
1. 城址規模演變:小城(1萬㎡)與大城(348萬㎡)的層位關係,揭示出從龍山晚期到二里頭文化前夕的聚落擴張軌跡,與文獻中夏族勢力發展進程高度契合。
2. 文明要素集群:青銅器殘片(含鉛錫合金)、刻符陶文(與二里頭陶文存在譜系關聯)、人牲奠基坑等發現,已具備早期國家禮制特徵。東周陽城遺址出土的"陽城"陶文,更形成跨越千年的地名實證。

三、學術爭議的再審視
針對"禹都陽城"說的質疑,需強調三點:
1. 王城崗大城碳十四測年(公元前2100-前1900年)恰處夏紀年範圍內,與"禹居陽城"的時代背景相符;
2. 城址所在的潁河上游區域,分布着8處同期次級聚落,形成三級聚落結構,符合早期都邑特徵;
3. 近年發現的夯土基址(F1)面積達600㎡,其建築規格遠超一般聚落。

結語
登封王城崗遺址呈現的都邑性、時代性、文化延續性三重特徵,與文獻記載形成多維互證。雖然夏文化研究仍需更多實證,但嵩山作為夏族發祥地的歷史地位,已通過考古發現得到實質性支撐。未來研究應着力於大城內功能區劃分及與二里頭文化的譜系銜接,以深化對早期國家形態的認識。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