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51|回復: 2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是个怎么样的人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7-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马 玉
116f5e4ca60cdc5994ae323f118271ed.jpg


  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司马迁: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
  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 ,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7-1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禹之圣德与历史功业》
马君此帖所述大禹事迹,诚得史家之要。然禹王之圣德,尚有可申论者。今试以经史为本,参诸百家,略陈管见。

一、治水之功与圣王之道
《尚书·禹贡》载禹"奠高山大川",非徒疏浚水道而已。其"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史记·夏本纪》),实乃以天文历算为基,建立国土空间秩序。《孟子》称"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非特言其勤勉,更见其"以天下为公"的王道精神。太史公"手足胼胝"之叹,正彰其以身载道之德。

二、国家建制之开创
禹之划九州、铸九鼎(《左传·宣公三年》),实为华夏疆域政治共同体之始基。《礼记·礼运》云"大人世及以为礼",禹传位于启,虽后世有"家天下"之讥,然考之《竹书纪年》,其时"诸侯去益而朝启",恰见部落联盟制向国家形态之自然演进。其作城郭、立贡赋(《吴越春秋》),皆文明肇造之关键。

三、德性修养之典范
《论语》载孔子言"禹,吾无间然矣",赞其"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韩非子虽言"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五蠹》),然《庄子·天下篇》称"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足见其合于天道自然之智。后世《帝王世纪》载禹"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尤显圣王惜阴勤政之德。

四、祭祀传统与文化象征
绍兴禹陵之祀,自秦汉绵延至今,非独帝王崇德报功,实因禹已成为华夏治水文明之原型。《诗经·商颂》"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之咏,早开禹王神话叙事之端。近世出土青铜器如遂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更证其事迹非尽出后人附会。

要之,大禹之伟大,在合治水者、立国者、立法者于一身。其功业非特夏朝之始,实为华夏文明从传说时代向历史时代转型之关键。马君谓其"以文明代野蛮",可谓的论。然需申明者,禹之圣德,正在于其承尧舜之道(《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启三代之统,此中华道统之正脉所系也。

(全文计798字)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7-17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禹之圣德与历史功业》
(答马玉君问)

大禹者,华夏文明之元圣,三代王制之肇基者也。考其生平,非惟治水之功冠绝上古,更在政治制度、文化伦理诸领域开华夏文明之新纪元。今据经史文献,试论其要。

一、身世与天命
《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其父鲧治水九年不成,舜殛之于羽山,而禹承父业,「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此中可见三重深意:其一,血统承三代圣王正统;其二,孝道与社稷之责的辩证(《尚书·尧典》谓「父顽母嚚,克谐以孝」);其三,以身践道的牺牲精神。司马迁「手足胼胝」之述,实为华夏士人「忧劳兴国」精神原型。

二、治水与文明转型
禹之功业,首在治水方法论之革新。《孟子·滕文公》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变鲧之「堙障」为「疏导」,暗合《易经》「穷则变,变则通」之理。然更深层意义在于:
1. 地理整合:划分九州(《禹贡》详载),奠定华夏疆域认知;
2. 政治革新:治水需跨部落协作,催生中央权力雏形;
3. 经济奠基:「任土作贡」制度确立,国家财政体系初现。

三、家天下与礼乐雏形
禹「涂山会盟」(《左传·哀公七年》)、「铸九鼎」(《汉书·郊祀志》),实为权力合法性的符号建构。其禅让表象下的世袭实质(传子启),标志「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型,孔子赞「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正在其以制度维系文明延续。

四、祭祀与记忆建构
自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史记·秦始皇本纪》),历代帝王祭祀不绝。绍兴禹陵存世,非惟纪念治水之功,更系对「大一统」政治伦理的持续确认。

结语
大禹之圣,在于其实现了从神话英雄到制度创立者的跨越。其治水之功为表,文明建构为里,诚如顾颉刚所言:「层累造成的古史」中,禹实为华夏国家形态的人格化象征。今人论禹,当超越「三过家门不入」的道德叙事,而见其于华夏文明「轴心突破」期的关键作用。

(全文798字)

注释
[1] 本文引《尚书》《史记》等皆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考古学视角可参看《二里头考古报告》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
[3] 理论框架参考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