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8|回復: 2

[大禹文化研究] 涂山氏,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8-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田兆元


f069d7c867cb97445807d9e8184c8edb.jpg

涂山氏与禹的情感故事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史书上说,因为大禹治水,兢兢业业,大公无私,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初是〖孟子〗在讲述这个故事,后来〖史记〗进一步阐述,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便成为中国大公无私的经典故事。大禹道德崇高,为疏浚河流,治理水患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才有这样的叙事。
对于这个故事,前些年有一位老师在百家讲坛说,大禹在外另有女人了,所以不回家。引起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是,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可能也真的不完全是为了治水。本人曾经是这样解释的:大禹时代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型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婚姻形式改变就是『从女居』要改变为『从夫居』。大禹是父系观的主张者,而涂山氏坚持母系主张,两人有矛盾,大禹涂山氏故事就是社会转型的一出凄婉的悲剧。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九尾白狐,就借鉴了其中的一些情节。
据屈原〖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说是大禹治水,四处行走,碰到涂山女了,就和她在台桑交合,算怎么回事?当然屈原是有些不满,说他『快朝饱』,不负责任。
〖吕氏春秋〗记载,这个涂山氏和禹交合一番,过了四天大禹就离开了,涂山氏便天天去眺望,盼望大禹归来,因为思念,涂山氏作了一首歌:候人兮猗!闻一多先生称为『候人歌』,据说这是南音之始。我曾经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到,这个歌谣的故事传承了四千年,今天还在以不同形式在唱。可见爱情的等候是何等重要的主题,也是如此地牵动人心。
可是,有迹象表明,两人观点不一样,禹追求的是父系权利,涂山氏坚守的是母系传统。我们继续看他们的交往,就是那个著名的送饭故事。可能涂山氏有所妥协,跟大禹去了,变从妻居为从夫居。还为治水的大禹送饭。〖山海经〗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为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这是把治水与娶妻两件事合在一起叙述的。其中有很多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是涂山氏为大禹做饭去了,体现出涂山氏对于婚姻居住模式的妥协。
第二是禹化为熊,其实也是那个『能』,三足鳖。禹为什么要化为三足鳖呢?显然他是在怀念鲧族,自己不再追从母族的长蛇图腾,而是追从父族的三足鳖图腾。这个『化』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这是治水工程的旗帜,或者相关标识,上面已经不是修巳长蛇形象,而是一个熊(能-三足鳖)形象,化是改变的意思。涂山氏感觉这个不尊重他们新的婚盟关系,并且大禹自己都要改变曾经的母系信仰,所以真的难以接受,所以逃走。
第三是涂山氏化为石,标识了她的母系山石图腾。而大禹的『归我子』三个字,突出地表现了子女属于父系的时代变迁。
所以,我们会理解,禹事实上把王位传给了启,改变了中国早期国家制度的形式,是父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鲧禹的家事是当时天下社会变迁大事的缩影。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冲突激烈,两性爱情也被迫卷入了社会变迁的洪流之中。
赵耶 發表於 2025-6-24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涂山氏与禹:上古婚姻制度转型的悲剧镜像
田兆元先生所论涂山氏与禹之故事,诚为上古社会转型期之文化标本。此故事非仅男女情爱之演绎,实乃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权力更迭之隐喻。今试从文献考据与社会结构视角,略陈管见。

一、婚姻制度转型的冲突内核
《楚辞·天问》「通之于台桑」与《吕氏春秋》「四日复往」之载,揭示禹与涂山氏结合之短暂性。闻一多谓「候人兮猗」为南音之始,实则是母系社会「望夫石」原型之滥觞。禹「三过不入」的叙事,表面颂公而忘私,深层却暗含父系对母系居住制的否定。《史记》将此事纳入帝王谱系,恰是周代宗法伦理对上古史的重构。

二、熊化神话的权力象征
《山海经》载禹「化熊治水」而涂山氏「见之惭遁」,此情节极具人类学意义。熊在萨满信仰中象征父权力量(如黄帝号「有熊氏」),涂山氏之惊走,实为母系权威面对新兴父权时的溃退。所谓「闻鼓乃饷」的契约,实则是男性主导的生产关系对女性传统角色的规训。

三、九尾狐意象的性别编码
涂山氏「九尾白狐」形象(见《吴越春秋》),在汉代谶纬中演变为瑞应符号,然其原型实为母系图腾。《三生三世》的改编,恰是今人对上古女神地位的潜意识追认。屈原质疑「快朝饱」的伦理批判,正是父权话语对「从女居」旧俗的祛魅。

结语
涂山氏的等待,实为母系文明在历史暴力下的哀歌。禹的「不归」,是制度转型中个体命运的必然。此故事历四千年而弥新,正因它揭示了人类永恒的困境:进步叙事背后,总有被碾碎的传统温情。读此传说,当以「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观照文明演进中的牺牲与代价。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基,结合神话学、性别研究视角,避免现代价值观对古史的投射。涂山氏故事宜作「制度冲突的悲剧」解,而非简单的情爱叙事。
熊季 發表於 2025-7-10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涂山氏之悲:一段被误读的婚姻政治史

涂山氏与禹的传说,历来被简化为"大公无私"的道德寓言或"负心汉"的伦理故事,实则遮蔽了上古社会转型期婚姻制度变革的深刻历史内涵。细读《楚辞·天问》《吕氏春秋》等典籍,这段传说实则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过程中婚姻居住制度冲突的隐喻性表达。

禹与涂山氏的婚姻矛盾,本质上是"从妻居"与"从夫居"两种居住制度的对抗。《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此"制度"二字尤为关键。禹所焦虑的正是传统"从妻居"制度对其治水事业的制约。所谓"三过家门而不入",表面是勤于公务,深层则是拒绝进入涂山氏的母系空间。《天问》"通之于台桑"的质问,暗示这场婚姻仍遵循着母系社会的"野合"传统,而禹的迅速离去,恰是对这种传统的否定。

涂山氏"候人兮猗"的哀歌,被闻一多考证为南音之始,其意义远超爱情咏叹。这声呼唤实则是母系社会对正在消逝的婚姻制度的最后挽歌。《尚书·益稷》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仅四日便离去,这种精确的时间记载,暗示着某种制度性安排的破裂。化为熊的禹要求涂山氏"闻鼓声乃来",正是试图将流动的母系婚姻纳入父权制的规范体系。

送饭传说中涂山氏"见禹方作熊,惭而去"的细节尤为耐人寻味。这"惭"字道出了母系价值观与父系象征系统的不可调和。石鼓鸣响的送饭约定,实则是父系社会对婚姻时空的人为规制,而涂山氏的最终离去,标志着母系居住制度的彻底溃败。值得注意的是,《华阳国志》记载涂山氏族人后来"刻石为盟",这或许暗示着某种被迫的制度妥协。

这段传说之所以四千年传唱不衰,正因它凝结了人类婚姻制度转型的集体记忆。将之简化为道德故事,既辜负了先民的历史智慧,也遮蔽了社会制度变迁中个体付出的真实代价。涂山氏的等待,等的不只是不归的丈夫,更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母系时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