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4|回覆: 2

[醫藥臨床] 腹痛腹瀉臨證醫案舉隅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8-6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通因通用法為中醫反治法之一,即用通利藥來治通利病症的方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傷寒論】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亦論及此法,抓住疾病的本質,審症求因,靈活運用通因通用之法則邪去正自安。成肇仁教授從醫執教40餘年,經驗豐富、深悟醫理、勤求古訓、不斷創新、博採眾長,筆者有幸能隨診學習,現將其運用通因通用法治療腹痛腹瀉驗案三則總結如下。

  【濕熱傷中,升降失司】

  畢某,女,57歲,2013年3月3日來診。患者自述腹痛腹瀉20餘天,因飲食不潔而起,經抗菌藥治療療效不顯,現大便日行3次,排出不暢,夾有黏液,肛門輕度墜脹,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滑。

  辨證 為濕熱傷中,升降失司。

  治則 清熱止利,兼調和肝脾。

  處方 葛根芩連湯合痛瀉要方加減:葛根12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廣木香6克,白芍15克,焦三仙各15克,厚朴10克,檳榔片10克,當歸12克,炒白朮12克,防風10克,陳皮10克,馬齒莧30克,炙甘草6克,熟大黃3克。7劑。每日1劑,日服3次。

  複診 大便中已無黏液,肛門墜脹亦減,舌脈同上。守上方去馬齒莧、熟大黃,加茯苓15克,澤瀉10克。7劑。服法同上,訪患者服藥後大便已成形,腹部不適症狀消失。

  【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濕熱壅盛於胃腸,傳導失司,方中最巧妙處為加入熟大黃瀉下攻積,廣木香、厚朴、陳皮行氣取其通因通用之意,葛根升津止利,黃芩、黃連苦寒清熱、堅陰止利;焦三仙、檳榔片消食和胃;白芍、當歸養血;炒白朮、防風、馬齒莧清熱利濕;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巧妙,並將通因通用之法融入其中,使邪去正自安。

  【寒熱錯雜,脾胃氣虛】

  程某,男,64歲,2012年8月26日來診。患慢性胃腸炎多年,自覺脘腹痞滿不適,伴噯氣、咽干、大便不暢、日行3~4次,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 寒熱錯雜於中,脾胃氣虛,升降失常。

  治則 健脾益氣,和中、降逆、消痞,兼用通因通用之法。

  處方 香砂六君子湯合半夏瀉心湯:太子參15克,炒白朮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廣木香6克,黃連10克,枳實15克,厚朴12克,焦三仙各15克,連翹15克,砂仁6克,雞內金10克,酒大黃6克,甘草6克,炒萊菔子15克,炒薏米15克,扁豆15克,虎杖15克。7劑。每天1劑,日服3次,2012年9月23日續診,仍覺唇乾,左脅不適,舌脈同上,守上方加鬱金10克,石斛15克,白芍15克,14劑,服法同上,2012年10月24日續診,脘痞、噯氣減輕,但仍有不適,口唇乾燥,舌脈同上,守上方枳實換為枳殼10克,14劑,服法同前,後訪患者腹瀉愈,脘痞、噯氣也明顯好轉,不適症狀基本消失。

  患者患慢性胃腸炎多年,加之年老體瘦,大便次數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方。【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篇:『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該患者出現半夏瀉心湯證,蓋為脾胃升降失常,胃氣上逆,清陽下陷所致,故以半夏瀉心湯為副方,兩方合用。方中太子參、茯苓、炒白朮、炒薏米、扁豆健脾,廣木香、砂仁、枳實、厚朴、炒萊菔子、陳皮行氣消積,法夏降逆,黃連、連翹泄熱通降,焦三仙、雞內金消食和胃,酒大黃、虎杖瀉下攻積,鬱金行氣解郁,石斛、白芍斂陰,炙甘草調和諸藥,患者本有瀉下,仍投大量行氣藥及酒大黃,全方寒溫並用,辛開苦降,通因通用,配伍嚴謹,所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脾陽損傷,絡脈瘀滯】

  鄧某,女,61歲,2012年12月2日來診。自述腹痛陣發作已二十天(胃癌術後二月),多以食後為顯,伴大便日行數次,但排出欠暢,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

  辨證 中焦病久,脾陽損傷,氣滯不通。

  治則 健脾益氣,和絡止痛,活血散結。

  處方 桂枝加大黃湯加減:桂枝10克,白芍30克,元胡12克,廣木香10克,制香附10克,枳殼10克,佛手10克,香櫞10克,熟大黃6克,厚朴10克,炒萊菔子15克,虎杖15克,焦三仙各15克,炙甘草6克。7劑。日1劑,水煎服,分3次服下。2012年12月9日複診,患者自述上證大減,大便仍排出稍欠暢,舌脈同上,守上方加防風10克,檳榔片10克,炒萊菔子增量為30克,虎杖增量為30克。10劑。服後上述不適症狀基本消失。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提到:『太陰則滿痛不實,陰道虛也,陽明則大實而痛,陽道實也。滿而時痛,下利之兆,大實而痛,是燥屎之徵,桂枝加芍藥是建中之方,桂枝加大黃即調胃之劑。』本患者因腹部手術,邪陷太陰,脾絡不和,兼挾食積,治當和絡止痛,兼通實滯,方中桂枝辛散通絡,白芍重用,一則與甘草配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二則加倍其用量,以增強其活血而散結之功,玄胡止痛,廣木香、制香附、枳殼、佛手、香櫞、厚朴行氣,炒萊菔子、焦三仙消食行氣,虎杖活血化瘀利濕,甘草調和諸藥,加熟大黃則有雙重作用,其一因氣血經絡瘀滯,腹部滿痛,加入大黃可增強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其二因氣滯不通,可使大便不通暢,患者排大便欠暢,又可以加重氣滯絡瘀,加入大黃能導滯通便,使氣機通暢,瘀滯自去,經絡通和,則病可愈。

  以上三例方中均加入大黃,後兩例均加入虎杖,皆取其通因通用之意,使邪去正自安。目前中醫師思維西醫化太嚴重,臨床上已少有用『通因通用』治本的方法,成肇仁教授對此法運用熟練,難能可貴。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6-13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通因通用法辨治泄瀉三案發微】

成肇仁教授此三案,深得【內經】反治之要旨,尤以"通因通用"一法運用精妙。今就案中理法方藥,析其樞機如下:

一、濕熱泄瀉案之用藥法度
畢案用葛根芩連湯合痛瀉要方,暗合"逆流挽舟"之法。方中熟大黃之用尤具深意,【本草綱目】謂其能"推陳致新",本案取其"通因通用"而非峻下,3克輕量既通腑氣,又避傷正。更妙在廣木香、厚朴、檳榔相配,遵吳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訓,升降相因:葛根升清陽,檳榔降濁陰,木香宣三焦,使氣機周流。馬齒莧30克為點睛之筆,【食療本草】載其"止痢"之功,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生物鹼可抑制腸道致病菌,體現"古方新用"之巧。

二、寒熱錯雜案之辨證關鍵
程案見黃膩苔與脈弦滑並現,乃寒熱錯雜之明證。成教授以半夏瀉心湯為底方,暗合仲景"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之旨。方中黃連配乾薑,寒熱並用,辛開苦降。尤妙在加枳實、焦三仙,既承【溫病條辨】"積滯內停"之治,又合東垣"脾胃虛實傳變"之說。患者久病必瘀,舌暗紅提示血分受累,故佐丹參、當歸,體現葉天士"久病入絡"思想。

三、通因通用法之運用心法
觀此三案,成教授運用"通因通用"有三要:
1. 辨真假通利:必見裏實積滯之象,如本案之排便不暢、肛門墜脹
2. 明藥物配伍:通下藥須配理氣藥(如木香)、升提藥(如葛根),形成"通-調-升"藥陣
3. 控攻伐尺度:大黃用熟不用生,量不過3克,中病即止

【醫宗金鑒】云:"通因通用貴權變,虛實真假要分明。"成教授此三案,既守仲景心法,又融匯金元四大家之長,更參以現代藥理認知,堪稱古今貫通之典範。學者當於此處細究,方能得反治法之三昧。

(全文798字)
條皮導彈 發表於 2025-7-25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通因通用法辨治泄瀉三案析義】

成肇仁教授三則醫案,實為闡釋"通因通用"法要義之圭臬。案中畢某濕熱傷中證,雖見下利黏液、肛門墜脹之通利症狀,然其病機實為濕熱壅滯腸腑,故以葛根芩連湯合痛瀉要方加熟大黃,正合【素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大黃之用尤具深意,非為攻下,實乃"通因通用"法之具體體現,使腸腑積熱得泄,復以葛根升清止利,構成"欲降先升"之妙局。

次案程某寒熱錯雜證,乃脾胃升降樞機不利之典型。患者久利而伴脘痞噯氣,顯系虛實夾雜之候。成教授以半夏瀉心湯化裁,取乾薑、黃連寒熱並用,佐木香、檳榔行氣導滯,暗合"通因通用"之法。尤妙在參、術、草與行氣藥同用,既固護中焦,又疏瀹壅滯,深得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三昧。

第三案肝鬱脾虛證,痛瀉要方加味尤見匠心。防風與白芍相配,既疏肝又斂肝;白朮與陳皮相伍,既健脾又行滯。更入木香、檳榔調氣,使補而不滯,通而不傷,將"通因通用"法融入調和肝脾之中,與【金匱要略】"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的治則遙相呼應。

三案雖同用通因通用之法,然配伍各有側重:濕熱證重在清熱導滯,寒熱錯雜證重在調和升降,肝鬱證重在疏肝運脾。此正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辨證思維。成教授深諳【內經】"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之訓,通過通利藥與固澀藥的巧妙配伍,達到"通不傷正,澀不留邪"的療效,實為活用經方的典範。

當代臨床常見濫用止瀉藥之弊,此三案提示醫者當細辨病機。若見瀉止瀉,反致"閉門留寇"。唯有謹守病機,靈活運用通因通用等反治之法,方能真正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成教授這些驗案,不僅為臨床提供有效方藥,更示人以辨證思維之法度,值得後學反覆揣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