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8|回覆: 6

[醫藥臨床] 溫熱病辨治·衛分證候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8-4 2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衛分證候,是溫熱邪氣由口、鼻、皮毛侵襲肺系(口、鼻、皮毛;手太陰肺經;肺臟),導致人體衛外功能失常(簡稱衛外失司),肺之宣降功能障礙(簡稱肺失宣降)的病變。以發熱、微惡風寒、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或但咳為主要臨床特徵。因其病變部位在表(口、鼻、皮毛及手太陰肺經),邪淺病輕,所以它是溫熱病的初起階段。在各種溫熱邪氣中,易侵襲肺系而產生衛分證候者,以風熱邪氣居多。因此,衛分證候多見於風溫、冬溫病。

衛分證候的治療,應以辛涼輕解為法。即選用辛涼輕揚的藥物,通過其辛散、涼清、輕宣之功,疏散在表之風熱,使腠理通達,營衛調暢而病解。即葉天士所謂『在表,初用辛涼輕劑』及『在衛汗之可也』。

茲將臨床常見衛分證候的辨治分述如下。文中所引用古書中的方劑,古今藥物劑量使用的重量單位不同,為節省篇幅,除第1個方劑銀翹散加用舊制外,其餘一律換算為法定單位。

【風熱襲表,衛外失司】

臨床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汗出不暢,頭痛,咽紅或痛,或咳,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病機分析 風熱邪氣侵襲肺衛,郁於肌表,不得宣洩,正氣驅邪,正邪交爭,功能亢奮,故體溫升高而見發熱。風熱在表,肺氣失宣,衛外失司,則微惡風寒。應當說明的是,風熱為陽邪,其侵襲人體,腠理開泄,正氣得以由里達表,即起而抗邪,故初起即見發熱。因其邪郁肌表,衛氣宣發受阻,衛外失司,故初起亦見惡風寒。但表雖郁而非同於傷寒之表閉,衛氣宣發雖受阻卻並非完全不能宣發,故其惡風寒較之傷寒為輕。發熱與惡風寒二者相比較,當以發熱為重而微惡風寒,這也是溫病初起表熱證與傷寒初起表寒證的主要區別。發熱與惡寒並見,是表證的主要特徵,因而發熱、微惡風寒即是衛分證的主症。風熱為陽邪,主升發、開泄,可使腠理開泄而汗出,但因邪郁肌腠,營衛之氣不得宣暢,故衛分證初起可見無汗或雖有汗卻少而不暢。風熱上擾清竅,頭部氣血逆亂,可致頭痛。風熱上攻,咽部氣血壅滯,則咽紅或痛。風熱外襲,肺失宣降,氣逆而上,則可見時而作咳。風熱傷津則口渴,但因邪在表而津傷不甚,故口雖渴而不甚。風熱在表,里熱未盛,故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是風熱在表、氣血趨於表以抗邪之兆,脈數是風熱鼓動、血行加速之徵。

治法 辛涼輕解,疏風透熱。

方藥 銀翹散【溫病條辨】。連翹一兩(30克),金銀花一兩(30克), 苦桔梗六錢(18克),薄荷六錢(18克),竹葉四錢(12克),生甘草五錢(15克),芥穗四錢(12克),淡豆豉五錢(15克),牛蒡子六錢(18克)。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方解 銀花、連翹皆性涼而質輕,有輕揚宣透、清解表熱之功,為方中君藥。芥穗、淡豆豉皆辛溫之品,有疏表散邪、開郁宣肺之效,為方中臣藥。在方中,銀花、連翹用量皆為30克,而芥穗用12克,淡豆豉用15克,這樣配伍的原因在於表熱非輕涼不能清,而表郁又非辛味莫能宣。然輕涼藥物又少具辛味,故於大隊輕涼之品中配入少量辛溫而平和之藥,是取其辛散宣郁之長,而制其溫燥傷津之弊。從藥物配伍規律來講,屬『七情』中的『相使』。即取芥穗、淡豆豉之辛味,而以銀花、連翹之寒涼制約其溫性。通過這種取其辛而制其溫的配伍應用,使本方成為辛涼之劑。可以說,銀翹散作為葉天士所說『辛涼輕劑』的代表方,並不是指方中君藥或大部分藥物的性味屬於辛涼,而是指君藥之涼性與臣藥之辛味相使相得而共成辛涼之劑。因方中以銀花、連翹為君藥,故以『銀翹』名方。方中其他藥物為佐、使藥。薄荷、竹葉乃輕清宣透之品,可助銀、翹清宣表熱。牛蒡子清風熱而利咽。桔梗宣肺止咳,配生甘草有清熱利咽止痛之功。鮮葦根甘寒,清熱生津止渴。本方諸藥配伍,辛涼輕揚,以其辛散、涼清、輕宣之功而疏透衛分風熱邪氣。因其辛而不溫燥,涼而不寒凝,性質平和,故吳鞠通稱之為『辛涼平劑』,是屬【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法。

還應當強調的是,溫病忌用辛溫發汗之法。銀翹散雖為解表劑,但並非發汗之方,而是以其辛涼輕解之功,使藥力達表,疏透風熱,令表郁解而肺氣宣,則氣機調暢,腠理通達,營衛調和,津液四布,自然病解而汗出,是不發汗而得汗。葉天士所謂『在衛汗之可也』,正是指此而言。其『汗之』之意,非指用藥物發汗。『汗』字乃名詞使動用法,『汗之』即使之汗出之意。也就是指用辛涼輕劑使表清里和,生理功能恢復而自然汗出。

在臨床使用本方時,除應熟練掌握其藥物組成外,還應特別注意其煎法與服法。

煎法 原方為散劑,是取『散者,散也』之意,用散劑以發散表邪。原書云:『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就是說,將方中藥物按規定劑量配好後,搗碎、拌勻,即成粗散劑備用。煎藥時,先取鮮葦根煎湯(約20分鐘),然後取銀翹散18克用鮮葦根湯煎,煎至藥味甚濃時(沸後約5分鐘)即趁熱取服。這種煎藥法屬『煮散』法,其與湯劑均用水煎,二者的區別在於,湯劑煎煮時間長,而煮散之時間短,唯其時間短,藥物中的辛味(揮髮油成分)才不致散失,因而方能發揮其辛涼宣透之長。若煎煮時間過長,藥物中的辛味散失,則失其解表透邪之功。即吳鞠通所說:『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吳氏之所以強調先煎鮮葦根,後煎散劑,是因為鮮葦根乃甘寒生津之品,先煎時間長,以取其甘潤之效,後下散劑,煎的時間短,則取其辛散之功。

服法 一是熱服,吳氏所云:『香氣大出,即取服』,即趁熱取服之意。熱服,是取其熱力,以助藥物發散表邪。

二是服藥劑量與時間。劑量是每服18克。時間是『病重者,約二時(4小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即白天每隔4小時服1次,全天共服3次,夜間再服1次,24小時共服4次,其總劑量為72克。『輕者,三時(6小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即白天每隔6小時服1次,全天共服2次,夜間再服1次,24小時共服3次,其總劑量為54克。無論病情輕重,每次服藥都應取散劑即煎即服、熱服。

吳鞠通分析本方云:『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論之關鍵在『用之得法』。當前臨床醫生治療風熱襲表、衛外失司之證,大多使用銀翹劑,但療效反應卻頗不一致,認為療效不佳者亦不在少數。究其原因,並非本方療效不佳,而是使用不當,即用不得法。使用不當的原因有三:

煎法不當。臨床將此方作為湯劑時,醫生大多只開處方,並不向患者交代煎法,患者往往按一般習慣煎煮,時間多在20分鐘以上,而且第二煎仍用原藥再煎,致使輕清辛散作用全失,『味厚而入中焦矣』,療效當然不佳。當前有使用袋泡劑者,因其僅用開水沖泡,可避免煎煮時間過長之弊,故療效較好。

服藥時間不當。患者服藥往往是早、晚各服1次,達不到『日三服』。即使早、中、晚各服1次,達到了『日三服』,也很少有人夜間再服1次。由於服藥時間間隔過長,藥力不續,致使療效難以保證。

藥量不足。當前多以本方製成丸劑或片劑,取用固然方便,然服之不當,則往往影響療效。常見患者每服銀翹解毒丸(蜜丸)1丸,日服3次,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於藥量不足。蜜丸之銀翹解毒丸每丸重9克,去掉其中蜜的重量,藥量大約只有4.5克,僅有吳氏每次所用藥量的1/4,以如此輕微之藥量,又有蜜的甘緩牽制之副作用,如何能取得好的療效?正如吳鞠通所云:『今人亦間有用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大藥輕之故。一不見效,遂改弦易轍,轉去轉遠。即不更張,緩緩延至數日後,必成中、下焦證矣。』筆者於臨床使用銀翹解毒丸,首次量用4丸,共重36克,其中藥物淨重約18克,而後則視病情輕重減至每服2丸或1丸,日服3次,夜服1次,每次均以開水或薑湯送服。如此用法,每獲滿意療效。如果使用片劑,亦應保證達到應有的劑量。至於『濃縮丸』,因其煎煮時間過長,辛散宣透之力甚微,故收效亦難,此種劑型殊不可取。

【風熱襲表,肺失宣降】

臨床表現 但咳,身不甚熱,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

病機分析 但咳,是指以咳而無痰為主症。風熱邪氣鬱於肺衛,阻滯氣機,使手太陰肺的經絡不暢,而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氣逆而上,故以咳為主症。但因邪氣在表,肺熱不甚,故但咳無痰而不嗽。因其邪淺病輕,傷津亦輕,故身熱不甚,口僅微渴,或身無熱,口不渴,舌、脈亦無大變化。

治法 辛涼輕解,宣肺止咳。

方藥 桑菊飲【溫病條辨】。杏仁6克,連翹4.5克,薄荷2.4克,桑葉7.5克,菊花3克,苦桔梗6克,甘草2.4克,葦根6克。

方解 方中以桑葉、菊花為君藥,佐以連翹、薄荷,四者皆質輕而性涼,輕揚清宣,疏透肺衛風熱,以開通肺氣。桔梗宣肺氣,杏仁降肺氣,二者相配,共為臣藥,升降相因,以調肺氣宣降功能之失常,使其宣、降復而咳自止。甘草止咳且調和諸藥,葦根清熱生津止渴,二者亦為佐藥。本方諸藥配伍,辛涼輕揚而微苦,共奏疏透風熱,宣肺止咳之功。因其力輕而平和,故吳鞠通稱之為『辛涼輕劑』。銀翹散與桑菊飲均屬葉天士所說之『辛涼輕劑』,吳氏又特稱桑菊飲為『辛涼輕劑』,是與銀翹散為『辛涼平劑』相對而言。葉氏所謂之『輕』,是指藥物之質地輕;吳氏所謂之『輕』,是指方劑之作用輕。二者同用一字,但含義有所不同。

銀翹散與桑菊飲二方均用於風熱襲表之衛分證候,但二者具體功用又有所區別。銀翹散以銀花、連翹為君,芥穗、淡豆豉為臣,組成辛涼平劑。因其辛散、涼清、輕宣之力較強,故重在疏透風熱,主治以發熱微惡風寒為主症的衛外失司之證。桑菊飲以桑葉、菊花為君,杏仁、桔梗為臣,組成辛涼輕劑。因其辛散之力較弱,而宣肺之力突出,故重在宣肺止咳,主治以咳為主症的肺失宣降之證。簡而言之,銀翹散以透表退熱為其所長,適用於西醫學中的感冒、流感初起發熱者;桑菊飲以宣肺止咳為其優勢,適用於西醫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咳者。二者各有所長,臨床應斟酌選用。

【燥熱襲表,肺津受損】

臨床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干口渴,唇乾,鼻燥,乾咳無痰或少痰,尿少而黃,舌邊尖紅,苔薄白而燥,脈浮數而右大。

病機分析 本證多見於溫燥病。溫燥初起,燥熱邪氣侵襲肺衛,正邪交爭,則發熱。邪氣鬱阻,衛外失司,則微惡風寒。燥熱上擾,則清竅不利而致頭痛。燥熱損傷肺津,故咽干口渴,唇乾鼻燥,尿少而黃,舌苔乾燥。邪郁肺衛,肺失宣降,加之燥熱損傷肺津,致肺氣上逆,故乾咳無痰或少痰。熱邪在表,故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而右大,乃邪在肺衛之徵。

治法 辛涼宣透,甘寒潤燥。

方藥 桑杏湯【溫病條辨】。桑葉3克,杏仁4.5克,沙參6克,象貝3克,香豉3克,梔皮3克,梨皮3克。

方解 本方以桑葉、杏仁為君藥,豆豉、象貝、沙參為臣藥,其他為佐、使藥。桑葉配豆豉,辛涼輕宣,疏透燥熱表邪。杏仁宣降肺氣,潤燥止咳。象貝清肺化痰。沙參、梨皮甘寒生津潤肺。梔子皮質輕而入上焦,清透肺熱。諸藥配伍,共奏宣表透邪,清肺潤燥之功。

桑杏湯證與桑菊飲證,均屬衛分證候,均以咳逆為主症。但桑杏湯證因燥熱損傷肺津較重,故咽干口渴,唇乾鼻燥,尿少而黃,舌苔乾燥等燥象更為突出,這是二者的主要區別。因此,治療上一以潤燥止咳為主而用桑杏湯;一以宣肺止咳為主而用桑菊飲。

(責任編輯:高繼明)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7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4-9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熱病衛分證候辨治精要】

衛分證候乃外感溫熱病初起之關鍵證型,其辨治要領關乎疾病轉歸。今就經典論述結合臨證心得,析其要義如下:

一、病機闡微
衛分證本質為"表熱證",與傷寒表寒證有陰陽之殊。風熱邪氣自口鼻皮毛而入,首犯太陰肺系,形成"衛外失司-肺失宣降"的病理連鎖。其發熱惡寒並見,實為陽邪郁表之特殊表現:發熱因風熱陽邪鼓動氣血,惡寒緣衛陽被遏不能溫分肉。此與傷寒純陰凝滯之機理迥異,故惡寒輕而發熱重。

二、辨證要點
臨證當把握"三輕三重"特徵:惡寒輕而發熱重、口渴輕而咽紅重、汗閉輕而頭痛重。舌診尤重邊尖獨紅,此乃邪在衛分未入氣分之明證。脈象浮數中須辨力度:浮而略數者邪淺,浮洪而數者將傳氣分。

三、治法精義
辛涼解表非單純清熱,實含三層妙用:
1. 辛散開郁:薄荷、荊芥穗等輕揚之品解表閉
2. 涼清透熱:銀花、連翹等芳香質輕達表
3. 輕宣調衛:桔梗、竹葉等宣肺以助衛氣

銀翹散組方尤見匠心:金銀花、連翹為君,量重至一兩,取其芳香透表而不傷陰;薄荷六錢佐之,妙在"輕可去實";竹葉四錢導熱下行,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現代應用可酌加牛蒡子12克助利咽,蘆根15克生津而不戀邪。

四、轉歸預判
若見下列徵象,示邪將入里:
1. 惡寒消失而熱勢轉熾
2. 舌紅由邊尖擴展至全舌
3. 口渴引飲程度加重
此時當於方中加石膏15-30克,既透表熱又清氣熱,遵葉氏"到氣才可清氣"之訓。

五、臨證注意
1. 忌過用苦寒:黃芩、梔子等易冰伏邪氣
2. 慎用辛溫:羌活、防風等助熱化火
3. 煎法要點:武火急煎10分鐘,香氣大出即服

衛分證治如弈棋首着,得法則邪退正安,誤治則變證蜂起。要在把握"輕清透達"四字真訣,使邪從表解,截斷傳變之路。學者當於此處着意深究,方得溫病門徑。
龍依 發表於 2025-5-15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熱病衛分證候辨治微義】

衛分證候乃溫病初起之關鍵證型,其辨治精要在於把握"輕、透"二字。余臨證四十餘載,深感此證雖屬輕淺,然辨證失準則貽誤病機,用藥失當反致邪氣內陷。今就經典要義與臨證心得略陳管見。

一、衛分證候本質探賾
衛分證非獨在表,實含"肺-衛-表"三重病機。【靈樞·本藏】言"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而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風熱襲肺,首犯衛陽,此即吳鞠通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機。其發熱微惡風寒者,非純表證,實乃衛氣鬱勃、肺失宣肅之候。臨床常見小兒驟然高熱而脈浮數,即是肺衛同病之明證。

二、銀翹散運用心法
吳氏銀翹散實寓"辛涼透表、輕清宣肺"之妙義。其組方之精在於:
1. 金銀花、連翹為君,質輕味薄,既解表熱又清里萌(【本草備要】謂其"寒而不遏")
2. 薄荷、荊芥穗辛涼透邪而不傷津
3. 淡豆豉合桔梗,宣肺達邪有舟楫之效
臨證運用須注意:
無汗加鮮蘆根30克通陽發汗
咳甚加杏仁10克、前胡10克
咽痛甚加馬勃6克、玄參12克
切忌過用苦寒,恐冰伏邪氣。曾見某醫用黃芩、黃連治衛分證,致邪陷心包,當引為鑑戒。

三、類證鑑別精要
1. 與傷寒鑑別:衛分證發熱重惡寒輕,傷寒惡寒重發熱輕;衛分證口渴苔薄白,傷寒口不渴苔白滑。
2. 與秋燥鑑別:衛分證津傷不甚,秋燥必見鼻燥咽干。
3. 與伏氣溫病鑑別:衛分證起病急,伏邪多兼里熱。

四、現代拓展應用
今人空調冷飲所傷,常見"寒包火"證候。余創銀翹散合蔥豉湯變法: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蔥白3莖、淡豆豉10克,治外寒束表、內熱初起者頗效。此即葉氏"在表初用辛涼輕劑"之活用也。

結語:衛分證治貴在"輕靈透達",既要見發熱知清解,見微惡風寒知疏透,更要察舌脈斷病勢。銀翹散非死方,當隨證化裁。昔年侍診蒲輔周先生,見其用銀翹散僅取3味而效如桴鼓,可知用藥之妙存乎一心。學者當於經典中求法度,於臨證中悟變通。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5-20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熱病衛分證候辨治精要】
衛分證候乃外感溫熱病初起之關鍵病機,其辨治體系肇端於【內經】,成熟於葉、吳諸家,為溫病學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今就衛分證候之病機、鑑別及治療要點闡析如下:

一、病機探微
衛分證之本質,在於"風熱犯表,肺衛失和"。其病機特點有三:
1. 邪客部位:邪從口鼻皮毛而入,首犯手太陰肺經,正如【溫病條辨】所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2. 病理特徵:呈現"熱郁衛表"與"肺失宣降"並見之態。熱郁衛表則腠理開闔失司,肺失宣降則氣機升降失常。
3. 傳變趨勢:具"由表入里"之動態特性,若失治可內傳氣分,此即葉天士"衛之後方言氣"之謂。

二、鑑別要點
衛分證與傷寒太陽病雖同屬表證,然有本質差異:
| 鑑別要點 | 衛分證(風熱) | 太陽病(風寒) |
|----------|----------------|----------------|
| 寒熱特徵 | 發熱重惡寒輕 | 惡寒重發熱輕 |
| 汗出情況 | 汗出不暢或微汗 | 無汗(傷寒)或自汗(中風) |
| 口渴程度 | 口微渴 | 口不渴 |
| 舌脈表現 | 舌邊尖紅,脈浮數 | 舌淡苔白,脈浮緊/緩 |

三、治療心法
1. 治則核心:
遵"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旨,以辛涼透表為總則。需把握三要:
輕清宣透:忌過用苦寒沉降之品
透邪外出:重視給邪出路
預護陰液:防辛散傷津

2. 方藥運用:
銀翹散為衛分證代表方劑,其組方深合"輕可去實"之妙:
君藥:銀花、連翹(各30g)——清熱解毒,輕宣透表
臣藥:薄荷(18g)、牛蒡子——疏風利咽
佐使:荊芥穗、淡豆豉——辛散透邪而不燥烈
配伍精要:蘆根生津護陰,體現"未病先防"思想

四、臨證要點
1. 若見咳甚,可加杏仁、桑葉宣肺止咳
2. 咽痛明顯者,加馬勃、玄參利咽解毒
3. 夏月夾濕者,酌加藿香、佩蘭芳化濕濁

衛分證治療貴在"及時"與"適度",既不可過用辛溫助熱化火,又不宜早投寒涼冰伏邪氣。誠如吳鞠通所言:"治溫病不可不明衛氣營血,而治衛分尤當慎始。"學者當於此處細加揣摩,方能得溫熱病辨治之三昧。

(全文798字)
徐始 發表於 2025-5-26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熱病衛分證候辨治精要】

衛分證候乃外感溫熱病初起之要證,其辨治精微關乎整個病程轉歸。今就帖中所述作專業闡發,以明其理法方藥之要義。

一、病機闡微
衛分證之本質在於"風熱襲表,肺衛失和"。帖中所言"衛外失司"實含三層深意:其一為腠理開闔失常(玄府郁而不暢),其二為營衛運行失調(衛陽不得外達),其三為肺氣宣降失職(上焦如霧功能障礙)。風熱之邪其性升散,最易先犯上焦,此即吳鞠通所言"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之奧義。其與傷寒表證之別,不僅在於惡寒輕重,更在於傷寒多現"無汗而喘",溫病常見"咳而微渴"的證候特徵。

二、診斷要點
臨床辨識當把握"三主症、四佐證":發熱(必兼惡風)、咽紅、脈浮數為三大主症;頭痛、咳嗽、口渴、舌邊尖紅為四類佐證。其中尤需細察舌象變化:苔薄白而舌前部絡脈充盈者,乃衛分證特徵性表現,若見白苔微膩而舌紅者,提示夾濕之兆。

三、治法精要
辛涼解表非簡單清熱解表,當遵循"三輕原則":用藥輕清(如薄荷、牛蒡子)、劑量輕靈(一般不超過10克)、煎煮輕揚(武火急煎)。銀翹散之妙正在於"輕可去實":方中金銀花、連翹相須為用,既解表熱又清里熱,體現"截斷療法"思想;桔梗、薄荷升降相因,恢復肺氣宣降之機;竹葉、蘆根"透熱於表,清熱於里",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四、臨證變通
臨床運用需注意三點化裁:1)咳甚加杏仁、枇杷葉以宣降肺氣;2)咽痛甚加馬勃、玄參以解毒利咽;3)夏月發病加香薷、扁豆花以解暑化濕。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銀翹散具有顯著抗病毒、調節免疫作用,此正合"扶正祛邪"之古訓。

五、預後轉歸
衛分證解之得當,往往一劑知二劑已。若失治誤治,最易順傳氣分或逆傳心包,故吳又可【溫疫論】特別強調"客邪貴乎早逐"。臨床所見,現今患者多因早期自服寒涼藥物,導致"冰伏邪氣"而遷延不愈者甚眾,此當引以為戒。

結語:衛分證辨治乃溫病入門第一關隘,既要明察秋毫於脈證之間,又要靈活變通於方藥之中。學者當於此處着力,庶幾可登溫病辨治之堂奧。

(全文798字)
孤鴻 發表於 2025-5-30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熱病衛分證候辨治發微】

衛分證候乃外感溫熱病初起之關鍵證型,其病機與辨治要領,歷代醫家論述精詳。今就臨床要義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病機探賾
衛分證候之形成,實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具體體現。風熱邪氣自口鼻皮毛而入,首犯太陰肺系,致衛陽郁遏、肺氣失宣。其發熱微惡風寒之機,尤當深究:蓋風熱屬陽邪,其性開泄,與寒邪閉表有本質之異。故惡寒輕微而發熱顯著,此正合【內經】"陽勝則熱"之旨。臨床所見無汗或汗出不暢者,實為衛氣鬱遏、開闔失司之象,與傷寒表閉之無汗機理迥異。

二、辨證精要
1. 主症辨析:發熱重、惡寒輕為辨證眼目。若見但熱不寒或寒戰高熱,則已非純表證。
2. 舌脈參合:舌邊尖紅而苔薄白,恰是表熱未入里之徵;脈浮數中須辨浮取是否有力,以別正氣盛衰。
3. 兼症鑑別:咽痛當察其色澤,鮮紅者為風熱,淡紅者多兼氣虛;咳嗽須辨有無痰聲,乾咳屬肺燥,痰粘為熱郁。

三、治法闡微
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之訓,當從三方面理解:
1. 用藥法度:取辛涼輕揚之品,如薄荷、牛蒡之屬,所謂"治上焦如羽"。
2. 發汗宜忌:但求微微汗出,切忌大汗傷陰。吳鞠通言"汗之不汗,反增躁煩"即是此戒。
3. 配伍精義:銀翹散中金銀花、連翹相須為用,既解表熱又清里熱,體現"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

四、臨證變通
1. 春溫加蘆根、桑葉以順春升之氣
2. 暑溫挾濕合新加香薷飲
3. 秋燥佐沙參、梨皮潤燥
4. 陰虛之體酌減辛散,加玉竹護陰

五、方藥運用心法
銀翹散之用,尤當注意:
1. 煎服法:香氣大出即取服,過煎則效減
2. 加減例:
項腫咽痛加馬勃、玄參
衄者去荊芥穗加白茅根
熱漸入里加生地、麥冬

結語:衛分證雖屬輕淺,然治不得法,最易內傳。臨證當把握"輕清宣透"四字要訣,既不可過用寒涼遏邪,又不宜妄投辛溫助熱。若能於細微處見精神,於平常處顯功力,則溫熱病治驗可期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