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4|回覆: 2

[醫藥臨床] 溫熱病辨治·氣分證候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4 2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辛寒清氣、泄熱生津。

白虎湯引【溫病條辨】。

本方為辛寒清氣之代表方。因其證候之裏熱有從肌肉、皮膚外達之趨勢,故治療上採用因勢利導之法,用辛寒之品石膏為君藥,以其辛而透散,大寒而清,使裏熱內清外透而解。知母為臣藥,既可助石膏以清熱,又可生津止渴除煩。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配粳米而保護胃氣,二者共為佐藥,可防止胃中大熱之證因峻投石膏、知母大寒之品而致寒熱相激,損傷胃氣。四藥配伍,清透大熱之中而又能保胃氣,存津液。因其以石膏為君,清中有透,因勢利導,使裏熱透達於表而解,故吳鞠通稱其為『達熱出表』之劑。又因白虎湯辛寒清透之力雄峻,故吳氏稱之為『辛涼重劑』。

補氣生津、斂陰固脫。

生脈散引【溫病條辨】:人參9克,麥冬(不去心)6克,五味子3克。

苦寒泄熱,宣郁透邪。

黃連黃芩湯【溫病條辨】。組成:黃連6克,黃芩6克,鬱金4.5克,香豆豉6克。

黃連、黃芩苦寒直折,清瀉氣分實熱,為方中君藥。鬱金辛寒,疏通少陽,清其鬱熱,宣展氣機,為臣藥。豆豉宣發鬱熱,透邪達表,為佐藥。四藥配伍,共奏清瀉熱邪、宣展氣機、透熱外達之功。本方清熱宣郁之力雖強,但無生津之品,對裏熱灼津,陰傷已甚之證,是屬缺憾。臨床應用時,應加元參10克,以養陰清熱,加白芍10克,生甘草6克,以酸甘化陰。

苦寒攻下,泄熱保津。

大承氣湯引【溫病條辨】。大黃18克,芒硝9克,厚朴9克,枳實9克。

本證因熱灼津傷而形成燥屎熱結,燥屎阻滯氣機,則氣鬱化熱,其熱更甚,致成惡性循環,使邪無出路,陰液消亡。若投清熱生津之品,無異於揚湯止沸,必猛攻急下,釜底抽薪,方能驅燥結而保津液。可以說急下即所以存陰,此功非三承氣湯莫屬。因為此三方攻下熱結,通調氣機,使被燥屎所阻不能下降的胃腸之氣暢達,復其和降之常,從而津氣上下相承,故以『承氣』名方。

甘寒生津,清養肺胃。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沙參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葉4.5克,麥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沙參麥冬湯與益胃湯均為氣分證後期善後調理之方,皆以甘寒生津之品為主,功能清養肺胃。二方之別在於,沙參麥冬湯偏重於肺,且因用桑葉而具輕宣之功;益胃湯則偏重於胃。臨床中可斟酌選用。

若熱邪已退而氣陰兩傷,證見氣短,神疲,胃納不馨,寐臥不安,口燥咽干,舌質紅少苔,脈細弱者,則宜採用補益氣陰之法,方用【溫病條辨】之三才湯(人參、天冬、干地黃)。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責任編輯:高繼明)

南丘 發表於 2025-3-27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熱病氣分證三方詮解】

白虎湯乃辛寒清氣之正法,其組方精要在於"清透"二字。石膏辛寒透表,知母苦潤生津,二者相須為用,正合【內經】"火郁發之"之旨。然吳鞠通特申"四大證"(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運用指征,若見脈浮弦而細、脈沉、不渴者,皆在禁用之列。其保胃氣之法,尤見仲景遺意,粳米、甘草之設,非徒佐制,實寓"留人治病"之深意。

生脈散為氣陰兩傷之妙方,人參固元氣,麥冬滋真陰,五味子斂浮越,三味相合,暗合"陽生陰長"之機。然須辨明虛脫程度:若汗多脈散,當重用人參至15克;若陰傷為主,則麥冬可加至12克。吳瑭原方註明"麥冬不去心",正取其心能入心以清餘熱。

黃連黃芩湯乃苦寒折熱之變局,其妙在鬱金、豆豉的配伍。鬱金辛開苦降,能解氣分鬱火;豆豉輕清上揚,可宣透熱邪。此方最宜用於熱郁胸膈之煩悶懊憹,然若見舌絳無苔,則當急轉甘寒,不可過投苦燥。

三方雖同治氣分,然有透熱、固脫、宣郁之別。臨證當察熱勢趨向、津傷程度、氣機鬱閉之情,不可執一而論。尤須警惕白虎證誤用苦寒冰伏,或鬱熱證早投甘寒戀邪之弊。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4-1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熱病氣分證治三方闡微】

白虎湯乃辛寒清氣之正法,其妙在因勢利導,透熱達表。石膏辛寒相合,一者外透肌腠之鬱熱,一者內清陽明之熾火,誠如吳鞠通所言"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而設"。然其運用須審三證:一察大熱,二辨大汗,三驗大脈。若見熱而未實、津傷未甚者,早投反遏邪機;若遇脈浮弦而細者,又當慎之。

生脈散為氣陰兩傷之要方,人參固元氣,麥冬滋真陰,五味斂耗散,三物相須,正合"散者收之"之旨。然吳氏特注麥冬"不去心",取其心能入心,兼顧營陰之妙。臨證若見汗多脈散、喘渴欲脫者,急投此方,猶旱苗得雨。惟濕熱未清者忌之,恐戀邪為患。

黃連黃芩湯獨辟苦寒宣郁之徑,芩連折熱,鬱金開郁,豆豉透邪,四藥相配,俾氣機得展則熱自透。然其性燥烈,於熱盛津傷者,當佐鮮蘆根、天花粉等甘寒之品,既存"透熱轉氣"之機,復護已傷之陰。

三方皆為氣分良劑,然同中有異:白虎主熱熾津未大傷,生脈治氣陰兩脫,芩連湯擅熱鬱氣滯。醫者當審其熱勢之浮沉、津液之盈虧、氣機之暢滯,三者參合,方得氣分證治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