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0|回覆: 2

[國畫知識] 中華文化溯源·嶺南畫派·崇山峻岭之南的時代之光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8-3 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801_006

20170801_006

高奇峰【松猿圖】(國畫)

20170801_007

20170801_007

陳樹人【鼎湖飛瀑】(國畫)

20170801_008

20170801_008

高劍父【東戰場的烈焰】 資料圖片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閉幕後,人們對廣東美術的討論和思考仍在繼續,廣東美術的重要代表——嶺南畫派也再一次走進大家的視野。嶺南畫派作爲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畫壇上出現的一枝奇葩,有著深厚的歷史地理淵源和獨特的時代背景。

偏遠地區文化交匯從未停止

『嶺南』是指在由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構成的五嶺山脈以南的地區,範圍包括了今天的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

現今廣東省所在的位置,在部落聯盟時代就已有多個部族在此居住活動。在中原漢人對長江以南各少數民族有所了解以前,曾以『百越』之名泛指他們,而廣東一帶的居民正是其中的『南越』一族。

到秦朝,秦始皇派兵攻打南越,攻克後設『桂林、象、南海』三郡;秦朝滅亡之時,南海郡龍川縣令趙佗割地爲王,統一嶺南三郡,建立了存在於公元前204年到公元前112年的南越國。而南越國的都城——番禺正是兩千多年後嶺南畫派的發源地。漢朝時,漢武帝劉徹征服南越國,其他百越民族和國家也相繼歸入漢朝,從此『百越』一詞不再見於史冊。

秦漢兩朝的統治和管理爲該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方面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史祿成功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灕水,打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嶺南嶺北溝通漸始。到唐代開元年間,張九齡主持擴建大庾嶺新道,使其成爲聯通嶺南嶺北的主要通道,從此南北貨物交通更加順暢,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的影響力也得到了極大增強。

另一方面,秦朝平定嶺南以來的兩千多年裡,有過六次較大的向嶺南移民的浪潮,分別發生於秦代、漢代、兩晉、北宋、南宋和明代,這極大地擴充了嶺南地區的人口,所以今天的廣東人的祖先大多數是從中原遷入的漢族。

道路的貫通和人口的流動自然而然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匯,歷史上的嶺南地區雖然相對於中原來說地處偏遠,卻在歷朝歷代的改造中不斷吸收著新文化,改造著舊文化。吐故納新的精神品質可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就已經融入了嶺南人的文化血液。加之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秦漢時期就開始通過海洋與世界多地進行往來,其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和吸納性也是其他地區難以媲美的。

變革之聲從這裡發起

自明末清初閉關鎖國以來,廣州十三行因爲壟斷經營,外來商品源源不斷地從這裡進入中國,外國的藝術也從這裡進行著小範圍的輻射。晚清,番禺地區一些民間作坊已經開始接受一些西方的繪畫技巧,甚至繪製以西式人物爲主題的瓷器插圖。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居巢、居廉大膽改革傳統國畫重臨摹、少寫生、追求意在形上的特點,注重通過寫生描摹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的形態,講求形神兼備;同時發明了獨特的撞水撞粉新技法,不囿於古人之法,讓作品充滿鮮活的表現力。

他們的弟子正是在這樣的理念薰陶下培養了自己的國畫基礎,其中的翹楚就有嶺南畫派的創始人,被譽爲『嶺南三傑』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二高一陳』主張『折衷中西,融匯古今』以革新中國畫,他們的畫風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與他們的老師一樣,他們也注重寫生,提倡繪畫的革命性、多元性和創新性。

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廣東作爲新思想傳播最爲充分的地區,興起了一批著名的仁人志士。他們中有主張維新變法的康有爲、梁啓超,有主張革命救國的孫中山,廣東一時間成爲變革的重鎮。眾多有志青年希望找到救亡圖存的道路而紛紛留學海外。陳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兄弟也於這一時期東渡日本求學。

在日本,三人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感召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直接投身於反抗封建帝制的鬥爭中。政治上的民主革命要求和追求變革的時代思潮的激盪,使『二高一陳』對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美術的近代化運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們痛感清末民初那種只顧玩味筆墨,孤芳自賞,脫離現實生活的畫風無法擔負起喚醒民眾、振奮民族精神的重任,於是立志將『繪畫革命』與『政治革命』並行,希望通過振興美術、發展工商業來富國強民。

三人回國後通過創辦【真理畫報】等報刊來宣傳自己的革命思想和『美術革新』的主張;開辦審美書館以將多種藝術形式和商業運營結合起來,展現藝術載體的實用性和現實性;進行美術作品展覽,擴大『新國畫』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創辦『春睡畫院』,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極大地促進了藝術革命理念的傳播。

由此可見,對於三人來說藝術不僅僅是修身養性的個人技藝,更是一種可以喚起民族覺醒的宣傳載體,他們的藝術主張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變革』『創新』『爲現實而作』的特點。就像高劍父一直倡導『爲人生的藝術』,強調『繪畫應該反映時代精神,應隨時代而進展,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

藝術創作體現時代特色

作爲革命年代中積極投身時代洪流的愛國精英,三人身上體現著崇高的愛國熱情和時代進步性,但是充溢的革命熱情卻也讓他們的畫作受到了一些局限。

三人於居廉處學習國畫,接受到的訓練本就與傳統國畫訓練不同;而就借鑑西方繪畫而言,三人出海留學於日本而非西洋,學習到的是在日本的洋畫,這種日式洋畫難免已經經過了日本畫家結合日本傳統繪畫特點的改造,所以三傑學習到的西式繪畫理念和技法不夠純正。

里外原因相結合,導致了三人在對傳統國畫進行變革的時候難以找到立足點和變革方向。究竟什麼樣的國畫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什麼樣的技法才能體現新興變革精神;『新國畫』運動的實質究竟該落到哪裡,這些問題曾一度讓他們困擾不已。

不難看出『二高一陳』的畫作有著『上馬殺賊,提筆賦詩』的豪情和瀟灑,畫作中洋溢著民族遭受劫難時民眾心中難以抑制的悲壯和蒼涼。像高劍父的代表作【東戰場的烈焰】,紅色的天幕下,日軍轟炸過的城市城牆凋敝,滿目瘡痍,斷壁殘垣之下戰爭的殘酷和巨大的破壞力展露無遺。這是不同於以往的國畫創作的,在傳統繪畫中這些主題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過於偏重讓繪畫承擔啟迪民眾心智、探索救國道路的責任,無疑讓他們的藝術追求顯得不夠純粹,在藝術表現上較爲粗糲。

所以在『二高一陳』的晚年,國家命運展現光明前途的時候,革命的緊迫性不再是觸動人們神經的最大觸點,他們逐漸意識到繪畫的民族性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地向中國傳統回歸,而這種回歸將在嶺南畫派第二代代表人物的身上有更加明顯的體現。

藝術爲人而生,爲時代而生,一個時代的藝術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風骨,但是懷抱著同樣的愛國熱情和對藝術的追求,所有時代的藝術表現都有著自己的價值和光輝,都是我們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

(作者:滕菲 陳雪)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5-17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嶺南畫派:邊緣地帶的文化自覺與藝術革新

嶺南畫派之興起,非偶然也。觀其地理,五嶺橫亙,阻隔南北;察其歷史,百越故地,漢化千年。這片被崇山峻岭環抱的土地,恰因地理之"偏",反得文化之"活"。嶺南畫派諸賢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其藝術革新之精神,實爲嶺南文化千年積澱之必然產物。

嶺南之地,自古便是文化交融之熔爐。秦始皇開靈渠,漢武帝平南越,已肇南北交流之端。唐代張九齡擴建大庾嶺道,使嶺南嶺北"商賈輻輳,行旅絡繹"。歷史上六次移民浪潮,更使嶺南成爲"中原文化之蓄水池"。明乎此,則知嶺南畫派之"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實有其深遠歷史淵源。嶺南文化之特質,正在於始終保持著對異質文化的敏感與包容,這種文化性格在晚清國門洞開之際,自然催生出藝術革新的先鋒。

細觀嶺南畫派三傑之作,可見其革新精神之一斑。高奇峰【松猿圖】以傳統筆墨寫生靈神韻,卻暗含西洋寫實觀察之法;陳樹人【鼎湖飛瀑】構圖取法自然,色彩運用已見現代意識;高劍父【東戰場的烈焰】更直面時代苦難,突破傳統山水格局。此種藝術實踐,非爲標新立異,實乃嶺南文人面對時代巨變的自覺回應。正如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言:"粵人得風氣之先",嶺南畫家身處中西交匯之前沿,其藝術探索自然帶有文化實驗的性質。

尤爲可貴者,嶺南畫派之革新始終紮根於傳統土壤。他們提出的"折衷"理念,不是簡單拼湊,而是以中國文化爲本位的創造性轉化。這種態度與嶺南歷史上的文化策略一脈相承——南越王趙佗雖自立爲王,卻"和輯百越",實行文化包容政策;六祖惠能革新佛教,卻標榜"不立文字"的禪宗正統。嶺南文化的智慧,正在於善用邊緣位置的優勢,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保持文化主體性。

今人回望嶺南畫派,不應僅見其藝術成就,更當思考其文化意義。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自覺又保持開放胸懷?嶺南畫派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真正的創新源於對傳統的深刻理解,而文化的活力往往來自邊緣地帶的雜交優勢。當代藝術創作,或許正需要重拾這種"其命惟新"的精神——既不做傳統的奴隸,也不當西方的影子,而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開創時代新境。

嶺南畫派之光,照見的不僅是一段美術史,更是一種文化生存的智慧。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6-29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嶺南畫派:崇山峻岭之南的時代之光

嶺南畫派之崛起,非偶然也。五嶺之南,自古爲百越之地,秦開靈渠,漢通庾嶺,中原文化漸染南疆。至明清之際,嶺南已爲中外文化交匯之樞紐。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諸先生,生於斯,長於斯,得風氣之先,遂開嶺南畫派之新局。

嶺南畫派之精神,首在"折衷中西"。高劍父先生嘗言:"吾人既不可爲古人之奴隸,亦不可爲自然之奴隸。"此語道破畫派真諦。觀高奇峰【松猿圖】,松之蒼勁,猿之靈動,皆得傳統筆墨之妙,而構圖光影,又見西畫影響。陳樹人【鼎湖飛瀑】,以傳統山水爲骨,而賦色構圖,別開生面。此非簡單拼湊,乃融會貫通後之再創造。

其次在於"關注現實"。嶺南畫派諸家,處清末民初大變局中,不以丹青爲玩物,而以畫筆爲利器。高劍父【東戰場的烈焰】,直寫戰爭慘狀,筆墨間飽含家國情懷。此種直面現實之勇氣,實開中國畫變革之先河。

再者,嶺南畫派重"寫生求變"。嶺南濕熱多雨,草木蔥蘢,與北方山水迥異。畫派諸家不囿於前人程式,直面嶺南風物,創造出適合表現嶺南特色的筆墨語言。此種因地制宜的創新精神,尤爲可貴。

嶺南畫派之興,實乃天時、地利、人和之結果。五嶺屏障,使其得免戰亂頻仍;瀕臨南海,又使其得風氣之先。加之嶺南人自古有開拓精神,不泥古,不排外,故能成此畫壇奇觀。

今觀嶺南畫派作品,猶見其勇於創新之精神。此精神非獨在繪畫,實爲嶺南文化之精髓。當今之世,全球化浪潮洶湧,文化交融日深,嶺南畫派之經驗,尤值得吾人深思。藝術之生命在於創新,而創新之根本,在於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此乃嶺南畫派給予後世之寶貴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