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0|回覆: 0

[國學觀點]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民本思想促進中華文明發展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8-3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民本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民本思想源遠流長,肇始於夏商周時期,發展於春秋戰國時期,定型於漢代,此後歷朝歷代雖有所演變,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終沒有變化。民本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民本思想肇始於夏商周時期。【尚書·五子之歌】記載:大禹的孫子太康無道,被有窮、后羿抓起來廢了。太康的五個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訓誡:『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意思是說,人民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寧;天下百姓都比我強,一人失誤多次,民怨難道要明顯了才發現?應當防患於未然。我面對億萬人民,恐懼得像用腐朽繩索駕馭六匹馬,做君王的怎麼能不敬畏?這是首次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大禹不僅提出了民本思想,並且也在治國中踐行民本思想。周公總結商亡的教訓,主張『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為指導實施『德治』。【尚書·康誥】的許多記載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鑑,努力安民保民、實施『德政』。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對待人民的態度是一個重要議題。特別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所論形成了初步的思想體系,提出了一系列命題,如『安民利民』『民貴君輕』『平政愛民』『順從民意』。孔子、孟子、荀子都認為統治者只有贏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須愛民、順民、安民、利民。齊宣王攻克燕國後,問孟子是否應該吞併燕國。孟子說:『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燕民不悅,則勿取。』他以人民的意願和利益為前提,為儒家民本思想定下了基調。先秦時代的民本思想與古希臘時代的人本主義思想有相通之處,都有重視人的意思。不過,古希臘從蘇格拉底開始興盛起來的人本主義思想中的『人』並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隸,所以其範圍是非常有限的。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隸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義思想更加具體、更加具有人情味,儘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漢政治思想家賈誼總結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民本思想。賈誼深入闡述了人民的重要性,總結出人民是國家興衰成敗根本的結論,完善了民本思想體系。【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指出:『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這就高度評價了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唐代柳宗元在『民為本』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吏為民役』的觀點,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發展的高峯。他認為,當官者是人民的僕役,是要為人民辦事的。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在歷代開明封建統治者的政治實踐中具體化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一是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孔子提出:『大畏民志,此謂知本。』唐太宗李世民專門寫了【民可畏論】。民本思想強調國家的安危、存亡、興衰、功業,均取決於人民。二是知民得心,體察民情民意。【管子·牧民】中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總結了夏桀、商紂亡國的歷史教訓:失其民心。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中說:『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眾心之向背。』三是愛民恤民,體恤愛護人民群眾。孔子主張『節用而愛民,使民以時。』宋代朱熹說:『天下之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四是憂民利民,關心人民疾苦,為民謀利益。【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憂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歷朝歷代流傳下來許多憂國憂民的文辭詩歌,如『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飢凍聲』『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民本思想深深蘊藏於士大夫心間。五是富民強國,使人民富裕、國家強大。【論語·顏淵】中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管子·治國】中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民富才能國強,這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總結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使得廣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安居樂業,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代『康雍乾盛世』等繁榮時期。但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也有其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比如,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是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而提出的,更多的是從農民起義、人民反抗剝削壓迫的教訓中不得已而總結出來的。它主要是一種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馭民』『牧民』『治民』的權術,是以『君權至上』『以君為本』『官本位』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實質上只是一種開明的統治策略。再如,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並不尊重人民群眾的個體價值與權利,不可能賦予人民政治權利。人民無法維護自己的利益,不能當家作主,沒有任何政治保障,只不過是君王的臣民,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儘管如此,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貴君輕』『平政愛民』『富民強國』『重民保民』『恤民憂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鑑價值。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30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本思想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

民本思想作為中華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其發展歷程實為一部濃縮的中華文明演進史。本文擬從思想源流、體系建構及現代轉化三個維度,系統闡釋這一傳統政治智慧的精髓。

一、思想源流:從神本到民本的政治哲學轉向
【尚書·五子之歌】所載"民惟邦本"說,標誌着殷周之際政治思維的革命性突破。考諸甲骨卜辭,商王事無巨細皆決於鬼神,而周人以"天命靡常"的理性認知,將政治合法性基礎由神意轉向民心。周公制禮作樂時提出的"敬德保民"原則,通過德政實踐將民本思想制度化。值得注意的是,【康誥】中"若保赤子"的執政理念,已蘊含原始的人道主義關懷,較之古希臘將奴隸排除在"人"的範疇之外的城邦倫理,展現出更廣闊的倫理視野。

二、體系建構:軸心時代的理論突破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將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政治學說。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為政之道,孟子"民為貴"的價值排序,荀子"君舟民水"的辯證關係論,共同構建起民本思想的理論框架。管仲"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務實主張,與商鞅"法者,民之命也"的制度化探索,分別從不同維度豐富了民本思想的內涵。賈誼【新書·大政】提出"民無不為本"的命題,將民本思想提升至"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的政治本體論高度,完成了理論體系的最終建構。

三、現代啟示:傳統智慧的創造性轉化
柳宗元"吏為民役"的行政倫理觀,對當代公共服務理念仍具啟示意義。民本思想強調的"水能載舟"的執政警示,與現代政治的責任政府理論存在精神共鳴。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民本思想存在"為民做主"的 paternalism 局限,需通過民主法治建設實現現代轉型。當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對"民惟邦本"傳統的創造性繼承與發展。

結語:
民本思想作為中華文明連續發展的穩定器,其價值不僅在於歷史上的治國安邦之功,更在於為現代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應當深入開掘這一傳統智慧,使其在與現代文明的對話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7-30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民本思想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

民本思想作為中華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其發展軌跡實為一部濃縮的治國理政史。考諸典籍,"民惟邦本"之論確肇端於【尚書】,然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更早的部落聯盟時期。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實為早期民本實踐的具象化表達。值得注意的是,【五子之歌】所載"若朽索之馭六馬"的執政警語,不僅確立了民本的政治倫理,更構建了"敬畏-責任"的統治範式,此乃中華政治文明區別於西方契約理論的特質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將民本思想理論化、系統化。孔子"仁者愛人"的哲學基礎(【論語·顏淵】),孟子"民為貴"的價值排序(【孟子·盡心下】),荀子"水則載舟"的辯證論述(【荀子·王制】),共同構成三維一體的民本理論架構。特別需要辨明的是,孟子"燕民悅則取之"的著名論斷,實為古代主權在民思想的雛形,較之同時期希臘城邦的公民政治,其涵蓋範圍更廣而理論深度尤甚。賈誼【新書·大政】所謂"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標誌着民本思想完成從道德訓誡向政治理論的升華。

唐代柳宗元"吏為民役"說(【送薛存義序】)的突破性在於,首次將民本原則延伸至行政倫理領域,使"主權在民"轉化為"治權為民"的實操規範。這種思想演進與租庸調稅制改革、科舉取士制度形成呼應,共同構成中古時期制度性民本的三大支柱。

當代重審民本傳統,當注意三個維度:其一,民本不同於民主,前者強調執政者的道德自覺,後者側重製度約束;其二,傳統民本存在"教化-服從"的垂直結構,需創造性轉化為現代治理理念;其三,民本思想中的"保民""養民"觀念,與當代民生政治具有精神契合性。明儒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此語正道出民本思想的現代轉型路徑——將傳統的君主民本轉化為現代的人民本位。

民本思想作為活的文化基因,仍在參與塑造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其當代價值不在於簡單復刻古訓,而在於實現"敬天保民"傳統與"人民至上"理念的創造性結合,這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