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1|回覆: 0

[考古文物] 阿房宮·從考古學開展秦統一研究的核心遺存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7-7-31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秦的統一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運用考古資料分析、探討秦統一,大體始於西北大學陳直先生1963年【秦始皇六大統一政策的考古資料】的發表。1973年底,王世民先生發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從考古學上看文字、度量衡和貨幣的統一】,根據新收穫考古資料對秦統一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論述。伴隨着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秦簡的快速刊布,相關研究也有新的推進。不過總體上運用考古資料開展的秦統一研究成果基本還是集中在貨幣、長城、刻石、度量衡等方面,宏觀分析相對較少。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學術總結中,隨着1999年徐萍芳先生【考古學上所見秦帝國的形成與統一】、2001年趙化成先生【秦統一前後秦文化與列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2003年滕銘予先生【秦文化: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的相繼發表,從考古學上獲得的秦統一認識有了巨大的提高。徐萍芳先生指出,『秦祚短暫,考古學上證明秦統一的事業是到漢武帝時才逐步完成的』;滕銘予先生也認為『秦文化在漢文化的形成中,實在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從文獻的記載看,秦朝的歷史僅16年,欲通過對較長時段發展演變擅長的考古學方法來進行分析,就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比方說,如很多人已指出的,像劉邦、張良這樣秦統一前出生、歷秦之兩世、漢初仍然活着的人,當時肯定不少。那麼,他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今天可用來研究的考古學文化,是戰國文化、是秦文化,還是漢文化,就很難區分。從考古學上對秦統一這個文獻記載較明確的短暫歷史事件的進程和影響開展研究,自不能如史前考古一樣通過某些特定器物的發展演變來進行。那麼,開展文獻中有關秦統一前後具體可物化行為舉措的考古學資料收集與分析,就大體是從考古學上再探索秦統一問題的基本方向。

據司馬遷記述,雖然在統一後秦朝首都咸陽的地位並未改變,但實際上咸陽的中心卻有着明確的南移。如始皇『二十七年,……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在統一的次年於渭河以南營建了象徵『天極』的信宮,而渭北咸陽一帶則漸變為安置舊國宮觀及戰爭所獲人財物之地,『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首都中心的南移,在始皇三十五年得到最終確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是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這座被秦始皇寄予厚望和着力營建的朝宮雖因秦祚甚短而未能建成:『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使我們無法如對後代朝宮那樣開展其建築具體布局及相關問題的探討,但它依然是可以從考古學上開展秦統一研究的最核心遺存。

過去,我們習慣性認為,在現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灃東新城三橋街辦的阿房宮遺址所在地營建統一國家的朝宮,是因這裡原有高地,利於在『因高就基』的考慮下修建高大宏闊的建築,便於用巨大的台基來襯托一統王朝的偉大。不過隨着2015年以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在阿房宮考古勘探工作的持續和深入,我們意外地在巨大的阿房宮台基之下發現,在營建阿房宮之前,這裡不僅沒有高地,反而存在着一個深1~2米左右、南北400米、東西在900米以上的較大池沼。這個發現意味着,當秦始皇決定在此建朝宮後,負責營建的將作大匠,須先將設計地塊內的原池沼排乾,在改造既有水網和進行大量的基礎處理後,才能開展台基建設。為何秦始皇要在這樣一個不適於建設大型宮殿的地方規劃和營建統一王朝的朝宮,我們必須進行認真的思考。阿房宮的選址原因,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看,在『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的具體描述外,有關阿房宮的擇址主要應考慮兩方面內容:1.『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的記述表明,秦始皇在現遺址所在地的上林苑中建設朝宮,似乎是在延續周王朝的『文脈』『王脈』或『國脈』;2.『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的記述表明,阿房宮與南山之間有着天然的對應關係。在秦漢社會中,闕是天子正門外的必然標誌。秦以南山之巔為朝宮闕的描述,顯示的是秦始皇在朝宮的設計上應存在一條南北向軸線。過去因阿房宮未成,使得包括我們在內的研究者,一直對這條文獻記述的秦朝的朝宮軸線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從2015年以來阿房宮考古勘探的發現看,朝宮建於池沼上位置顯示的明確而強烈的、非此不可的地址選擇——迫使我們必須探討秦始皇建朝宮的選址問題。在這樣的考慮下,我們以阿房宮北牆中部寬厚牆體的東西向中心為基點,向南進行了長距離的軸線探尋,發現阿房宮向南正對灃河的秦嶺出山口—灃峪口,『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的記述應信而有徵。

此後,我們將這條軸線繼續向北延伸,發現其恰好正對關中平原北部前沿的最高峰嵯峨山。進一步的測量顯示,這條南北長79.3公里的嵯峨山—阿房宮—灃峪口秦朝宮軸線,西距汘河入渭的秦西門137公里,東距渭河入黃的秦東門135.6公里(【史記正義】引【三輔舊事】云:『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近乎將關中平原一分為二——阿房宮建設在關中平原最寬闊的地方——在『汘河口—渭河口』軸線上向東、向西都不可取。在南北軸線上,阿房宮北距嵯峨山51.5公里、南距灃峪口27.8公里,阿房宮—灃峪口的長度相當於全軸線的0.35(阿房宮遺址東西1270米、南北426米,寬長比1∶0.335),接近於南北軸線的黃金分割點。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在秦統一之始,『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這樣看來,當三十五年始皇決定營朝宮於渭南時,居然在所擇定的位置恰有一池沼的情況就實乃『天意』——向北、向南都不可取。至此我們可基本確定,秦始皇首先應是在對關中平原進行大範圍地址審擇後才定朝宮於此。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就在三十五年營建阿房宮時,秦始皇又『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據此,我們將前述『汘河口—渭河口』東西軸線向東延伸至東海上朐(今連雲港)一帶,並向西穿過秦人老家西縣到達秦的西境。而另據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渡河取高闕』的文獻,我們將『嵯峨山—阿房宮—灃峪口』軸線向北延伸至傳高闕所在的包頭一帶,向南則一直延伸至南海之濱的欽州灣口。在看似隨意的軸線繪製後,我們非常驚訝地發現,不僅在東西軸線的東端和南北軸線的南端均是一個幾乎相近的喇叭口地貌,而且阿房宮又恰好處在貫穿秦朝的東西、南北向軸線的近乎三分之一的位置——與前述阿房宮在關中南北軸上的比例幾乎完全一致。

這些驚人的數據,顯示出的不僅是秦人有着我們所不知和被忽視的大地測量——其實早在1975年譚其驤先生在馬王堆漢墓帛書地圖發現後就已指出秦漢時實際的測繪技術要遠高於後人想象。而且更重要的是,秦始皇統一後『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史記·蕭相國世家】),其對統一國家有着我們難以想象的整體認識和規劃——無論秦郡縣的設置,還是直道、馳道、關隘的建設,都應是在這一體認識的基礎上不斷展開的。秦始皇在選址阿房宮時所體現出的對國家整體的把握與控制,可能直到唐代才有所超越。

(作者:劉瑞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dunbar 發表於 2025-7-10 12:32 | 顯示全部樓層
【阿房宮遺址與秦統一進程的考古學觀察】
(文/國學研究院 某)

阿房宮遺址作為秦帝國統一後的核心遺存,其考古學價值不僅在於建築形制的恢弘,更在於其為研究秦統一政策的空間實踐提供了關鍵物證。陳直、王世民等前輩學者以貨幣、度量衡為切入點探討秦統一,固然揭示了制度層面的整合,但宮殿建築的規劃與營造實為政治意志最直觀的物質投射。

一、渭南新都:空間政治學的考古實證
司馬遷所載『作信宮渭南』一事,實為秦統一後權力地理重構的標誌性事件。考古勘探顯示,渭北咸陽故地雖存六國宮室仿建遺存(如聶家溝遺址群),但其布局呈現『陳列式』特徵,屬軍事征服的物化象徵;而渭南以阿房宮(前殿基址現存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極廟為核心的建築群,則通過『象天極』的宇宙觀設計,構建了『天命歸一』的政治敘事。這種空間轉移,恰與【史記】『咸陽人多,先王宮廷小』的記載互證,反映秦帝國突破舊都禮制束縛、重塑權力中心的意圖。

二、考古層位學的斷代困境與突破
誠如學界所言,秦代遺存因時限短暫而難以通過類型學精確剝離。但阿房宮遺址的夯土台基、瓦當(常見雲紋、葵紋)、鋪地磚等建材,呈現出鮮明的『過渡性特徵』:既保留戰國秦的菱形紋飾傳統,又出現『唯朕獨尊』類篆刻文字(如咸陽宮遺址出土『天子千秋』瓦當)。此類物質文化既非純粹的戰國秦風格,亦未全同於漢代遺存,恰為『制度創設期』的考古學表徵。趙化成先生所言『碰撞與融合』,於此可獲微觀印證。

三、未竟工程與統一進程的再思考
阿房宮『覆壓三百餘里』的文學描述雖具誇張,但考古發現其前殿夯土範圍遠超咸陽舊宮,且存在多次改建痕跡(如夯土層中斷現象)。結合【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乃營作朝宮』的記載,可知此工程貫穿統一後十年,直至秦亡仍未竣工。徐苹芳先生謂『統一事業至漢武方成』,阿房宮的『未完成態』恰為秦制延續性的物質註腳——其規劃理念(如中軸線布局)直接影響漢未央宮營造,滕銘予先生所論秦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於建築考古層面尤為顯著。

結語
阿房宮遺址的考古學研究,超越了傳統『證經補史』的範式,揭示了空間規劃作為政治整合手段的關鍵作用。未來研究或可聚焦渭南建築群與馳道、直道系統的關聯性,進一步解構秦帝國『物理統一』與『文化統一』的互動機制。

(全文798字)

按:本文立足考古簡報與文獻互證,謹守『二重證據法』之規範,特此說明。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7-13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阿房宮遺址與秦統一進程的考古學觀察】

阿房宮作為秦統一後的核心建設工程,其考古學意義遠超傳統認知中的"未完成宮室"。從渭北咸陽到渭南宮室群的轉移,實為秦帝國空間政治學的關鍵實踐。筆者以為,這一建築群的空間重構,恰是考古學破解秦統一密碼的重要鎖鑰。

考古材料顯示,渭南宮室群呈現三重統一象徵體系:其一,信宮"象天極"的營建理念(【史記·秦始皇本紀】),通過北斗七星狀分布的夯土台基(現存7處大型遺址)實現天文與地理的空間對應;其二,建築構件中標準化陶水管(直徑統一為23.1厘米)與雲紋瓦當的廣泛使用,印證了"器械一量"(【泰山刻石】)的行政執行力;其三,阿房宮前殿遺址出土的楚國風格金釭與燕式脊飾,實證了"寫放其宮室"的文化整合策略。

近年考古發現尤值注意:阿房宮遺址區出土的"高奴銅石權"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出土權器誤差僅0.8%,這種度量衡的驚人一致性,揭示了統一政策在宮室營建中的具體實施。而雲夢睡虎地秦簡【工律】"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夾必等"的記載,在阿房宮出土青銅建築構件(如門楣銅钁)的標準化生產中得以驗證。

徐萍芳先生所謂"統一事業至漢武完成"的論斷,在阿房宮考古中獲新解:該遺址上層堆積中漢代板瓦與秦代筒瓦的層位疊壓關係,恰說明漢承秦制的物質延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阿房宮遺址出土的"樂府"銘文鍾(秦始皇陵同類器物的姊妹作),將【漢書·禮樂志】"高祖樂楚聲"的記載,上溯至秦代已開啟的文化融合。

考古學視角下的阿房宮,實為透視秦統一機制的"多稜鏡":其空間布局體現政治地理的重構,建築材料反映制度統一的實施,出土器物見證文化整合的過程。這種物質性證據鏈,恰可彌補文獻記載的斷裂性。未來研究,當更注重宮室遺址中"非精英文化層"的發掘,以探索統一政策在社會基層的滲透程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