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9|回復: 2

[中医理论] 温阳、补阳、通阳同中有异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温阳、补阳与通阳是治疗阳气相关病变的常用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因对其内涵或相应方药的性能认识不清,时常可见对这些治法的误用或乱用,造成理、法、方、药的不一致。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对这些方法加以辨析厘正。

温 阳

温阳即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扶助阳气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方法。寒证的成因无外乎『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阳虚则外寒』(〖素问·调经论〗),其基本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与『疗寒以热药』(〖神农本草经〗)。

寒证有表里虚实之分。表寒者每由外寒所致,可表现为寒邪袭表,如太阳伤寒、风寒感冒等病证,此当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方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等;或寒入经脉,如寒痹等,此治当温经散寒,药选桂枝、细辛、川乌、草乌、羌活等,方如当归四逆汤、乌头汤等。里寒则有实有虚,实者多由寒邪入中,如寒邪客胃之胃痛、阴寒凝滞之胸痹、寒邪内阻或寒滞肝脉之腹痛等,治疗均宜温阳散寒,药选桂枝、细辛、干姜、高良姜、吴茱萸、乌药、香附、茴香等,方如良附丸、理中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暖肝煎、天台乌药散等;虚者则因于阳气不足,治当温补,方法参见『补阳』。

补 阳

补阳即运用甘温或咸温或辛热之方药,补益阳气以治疗阳虚证的一种方法,属『虚者补之』的范畴。阳虚,即阳气不足(可理解为量的减少或水平低下),常由禀赋不足,或久病耗损而形成,往往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功能减退的状态。西医学的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降低等每可见到这种情况。因肾阳为一身诸阳之本,脏腑阳气皆生发于此,因而补阳往往着眼于温补肾阳。

阳虚因涉及脏腑不同而表现有别,如心阳虚可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肺阳虚可见咳喘无力,自汗怕风,易感冒等;脾阳虚可见脘腹胀满且午后明显,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等;肾阳虚可见腰膝酸痛,尿清便溏,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弱等。但其共有的,且具特异性的表现是在气虚(神疲乏力)的基础上,复加程度不同的畏寒肢冷及病情遇寒易发作或加重。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阳虚作为病理基础还可出现以下变证:①导致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推运无力可致血瘀,温化无力可致痰饮、水停等,并可再进一步衍生其他病变,如水饮凌心射肺可见悸、喘、肿、冷、绀等,痰饮中阻可见呕吐或眩晕等。若大汗耗伤心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可发为奔豚之病,临证可见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②因虚致热,临证可见发热(多为低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等,此因脾肾阳虚、火不归原所致;或可见两颧淡红如妆,游移不定,足胫逆冷,脉浮大或微细欲绝,此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而致,为真寒假热之戴阳证。③亡阳致脱,阳气耗甚,失摄而脱,临证可见冷汗淋漓,呼吸微弱,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此为亡阳的危重证候。

治疗阳虚当用温补,具体用药要点是:①用温热药,如附子、肉桂、炮姜以扶助阳气,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②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等以改变阳虚的基础,如黄芪建中汤、补阳还五汤等。③温补肾阳是提升阳气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常用药物有鹿茸、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锁阳、肉苁蓉、补骨脂等,方用四神丸、菟丝子丸等。④当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亡阳欲脱之征,治当回阳救逆,急用温补,如四逆汤、参附汤等。⑤『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因深知阴阳互根的原理,张景岳才提出如此真知灼见。

通 阳

通阳即运用辛温或温热药以治疗阳气阻遏的一种方法。阳气呈现流动、弥散状态,具有煦养作用,当机体遭遇寒、痰、饮、水、湿等病理因素时,阳气即易被阻遏,难以流动。若临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此因于风寒侵袭、寒遏卫阳所致;若表现为胸痛、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等,多因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乘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所致;若临证见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痰多,眩晕,恶呕,纳差,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浊腻,脉滑等,此为痰浊结滞,盘踞于胸,阳失舒展;若临证见胃脘痞闷,胃中有振水音,呕吐清水痰涎,或水入即吐,脘腹喜温畏冷,或『背寒如掌大』(〖金匮要略〗),口渴不欲饮,头晕目眩,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此为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伤脾,运化无力,水停为饮,饮留遏阳。

治疗阳遏,法当通阳。如何通阳?叶天士指出:『欲去浊阴,急急通阳。』又言:『通阳必用辛热。』即在温阳基础上才能通阳。具体说来,通阳要明阳遏之因。病因一除,阳气自通。因于寒凝者,当温散而通之,用药多选桂枝、薤白、细辛、白酒等,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寒遏卫阳者,当辛温以通之,用药多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方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加减;因于痰壅者,当化痰而通之,用药多择瓜蒌、薤白、半夏等,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因于寒湿或饮停者,当温化而通之,用药多选茯苓、白术、桂枝、泽泻、半夏、白蔻仁、厚朴、草果、通草等,方用胃苓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等。就笔者的临证体会看,如着眼于通阳,桂枝可作为通用之药。

除了常以辛散与温散通阳外,叶天士还提出了温病中的通阳方法,他在〖温热论〗中说:『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对此,清末民初医家陈光淞释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蒲辅周先生对此概括为『淡以通阳』。此属常中之变,但解阳困之理则是一致的。

由上述可以看出,温阳、补阳、通阳三法各有所适,同中有异。只有吃透其意,才能恰当运用。

总结分析

寒证无论虚实,均宜温阳,用药多辛温或辛热。但实寒者宜温散,虚寒者宜温补,阳遏者宜温通。

阳气不足,有相对、绝对之分。绝对者即阳气亏虚,此涉体质或内环境;相对者属阴寒太盛或阳气阻遏,阳气量未减少而敷布受碍。

实寒、虚寒均有怕冷的表现。一般认为,畏寒(得温则减)者属阳虚,恶寒(得温不减)者属阳遏。对此,临证时并不易区分把握。笔者认为,抓住以下要点或可更易鉴别:冷在平时者为阳虚,冷在病时者为阳遏;冷在全身者为阳虚,冷在局部者为阳遏。

温阳药的辛温或辛热重在扶助或激发阳气,可看作外源热,如炉火之加热,有之则暖,无之则凉,用之则可促使阳气迅速恢复、驱逐阴寒之邪外出,但久用则易耗阴津,故只宜暂用。张景岳将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火神派医家祝味菊更是称附子『为百药之长』,即在于其大热,性峻烈,个性鲜明,在阴极盛或阳极衰之际,往往能旋踵激发释放阳气,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补阳药则重在补充阳气生发之源,恢复阳气的质与量,可看作内源热。换言之,补阳即是要补充或合成体内的阳性物质。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阳气一旦恢复,则能从根本上纠正阳虚体质或改变阳虚的内环境。犹如电池蓄电,充盈后则会动力倍增。此即如王冰所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现代有研究认为,许多阳性物质和神经递质有关,温阳药主要是促使递质释放,瞬间发挥作用,补阳药则主要是将合成递质储备起来,慢慢释放。这或有助于理解温阳与补阳的区别。

(责任编辑:高继明)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6-9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温阳、补阳、通阳治法辨微》

温阳、补阳、通阳三法虽同属扶阳范畴,然其理法方药各有枢机。今据《内经》《伤寒》之旨,参历代医家心法,辨析如下:

一、温阳法要义
温阳者,乃"以热治寒"之正治,其核心在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阳气之流行"(叶天士语)。《伤寒论》少阴病篇四逆汤类方,实为温阳法典范。其中附子生用破阴回阳,干姜守而不走,二者配伍形成"附子走十二经以温阳,干姜守中焦以暖土"的动静之机。值得注意的是,温阳法当辨"标寒"与"本寒":外寒直中太阴之用理中汤,属标寒;少阴真阳衰微之用四逆汤,属本寒。二者虽同用姜附,然配伍比例与佐使药物迥异。

二、补阳法精微
补阳贵在"培其不足",尤重命门真火。张景岳创右归饮,以熟地、山茱萸等滋阴药配伍附子、肉桂,暗合"阳生于阴"之妙。临床需明辨三候:初候阳气式微,可用巴戟天、淫羊藿等温柔之品;中候阳衰明显,当投附子、肉桂等刚烈之属;末候阳将脱绝,需人参、麝香等急救回阳。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用少量升麻、柴胡升发阳气,实开"补中有通"之法门。

三、通阳法玄机
通阳之要,首在疏瀹气机。叶天士治胸痹"用薤白、瓜蒌通阳,半夏、茯苓祛浊",正合《金匮要略》"阳微阴弦"之病机。临证需分三途:上焦胸阳痹阻,宜瓜蒌薤白剂;中焦阳气郁遏,当栀子豉汤类;下焦阳郁不伸,用四逆散辈。尤需注意,通阳法常需配伍开窍、化痰、利湿之品,如石菖蒲宣窍、茯苓利水,皆助阳气通达。

四、三法施用要点
1. 辨病势:暴病多宜温阳,久病当先补阳,郁证重在通阳
2. 明药性:附子偏温阳,鹿茸擅补阳,麝香长通阳
3. 察兼夹:兼阴虚者慎温阳,兼气滞者补中寓通,兼血瘀者通中参化

结语:三法虽异而理实同,皆本于《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之旨。临证贵在掌握"温而不燥,补而不滞,通而不耗"的尺度,方能如张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学者当于《伤寒论》少阴、厥阴篇细加玩味,自得三昧真火之妙用。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传统医论体例,引经据典而不失临床指导价值)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6-12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温阳、补阳、通阳三法辨微》

温阳、补阳、通阳三法虽同属扶阳范畴,然其理法方药各有枢机。今据《内经》《伤寒》之旨,参历代医家之论,辨析如下:

一、温阳法要义
温阳之法,重在"祛寒复阳"。《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正为此法纲领。其运用当分三候:
1. 表寒证:太阳经证当取麻黄汤"开鬼门"之法,尤需注意桂枝与麻黄比例,表实无汗者麻黄为主,表虚有汗者桂枝为君。
2. 里寒实证:如寒疝腹痛,当遵《金匮要略》乌头煎法,须配伍白蜜以制其毒。临床常见误用理中汤治寒实证,此乃以补代温之弊。
3. 阳虚寒证:此属虚实夹杂,当温补并行,仲景四逆汤即典范,附子、干姜相须为用,然现代临床常见附子用量不足之憾。

二、补阳法精微
补阳之要,在于"填精化气"。《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其运用当注意:
1. 脏腑特性:心阳宜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脾阳宜理中丸守中培土,肾阳宜肾气丸"少火生气"。常见将肾气丸误作纯补阳剂,实则其配伍地黄、山茱萸正合"阴中求阳"之旨。
2. 程度把握:轻度阳虚可单用右归丸,重度阳衰需参附汤、黑锡丹等峻补,然今人畏用金石之品,往往坐失良机。
3. 变证处理:对阳虚水泛真武汤证,须掌握生姜用量宜大;阳虚血瘀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最妙。

三、通阳法枢机
通阳一法,贵在"宣通阳气"。叶天士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其运用要点:
1. 痰阻阳郁:瓜蒌薤白剂中,白酒用量关乎疗效,今人多畏其辛烈,实乃不知"轻浮上行"之理。
2. 湿遏阳滞:三仁汤中杏仁开上、白蔻畅中、薏苡渗下,缺一不可。临床常见忽视煎服法,致使药效不彰。
3. 瘀闭阳遏:血府逐瘀汤用柴胡、桔梗载药上行,此即王清任"通气"之妙,今人每删减此二味,殊为可惜。

结语:三法运用,贵在知常达变。温阳如春日融冰,补阳似添薪助火,通阳类疏渠导流。临证当察病机之所在,观阳气之状态,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方得扶阳真谛。尤需警惕现代滥用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不辨阴阳虚实,反致劫阴耗液之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