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1|回复: 3

[中医理论] 脊柱圆运动规律对防治脊柱劳损病的意义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7-7-29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2014年9月,在江苏常州召开的第十次全国整脊学术交流大会上,笔者讲述了韦以宗创建椎曲论的历程,以及对现代脊柱医学诊疗的影响。会后不少专家及同道邀请笔者应把中医整脊的基础理论也进行总结与阐述。受此鼓励,笔者再次跟从恩师韦以宗学习,写成此文,管窥之见,以飨读者。

《脊柱圆运动规律产生的时代背景》

西方医学一直以来认为脊柱是三维空间,脊柱运动力学是六个自由度,研究脊柱力学都围绕着一个如何维持脊柱稳定性问题。三柱理论、三维空间理论以及四根绳塔和旗杆论,都是从脊柱、椎体局部的力学、运动力学去研究。

国内外不少学者,把这种局部、静态、机械物理学的理论奉为经典,忽略没有地球引力的圆运动运动力学。这样的理论不但存在西医学的学术著作中,我国中医界在不少著作中也纷纷引用。

在局部、静态、机械物理学脊柱运动力学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治疗脊柱劳损病的误区。据一些资料报道,国内对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率达80%以上,出现了“三级疯狂”,乃至“滥杀无辜”(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施杞语)。此外,还有人盲目地为了对付椎间盘,在国内引进一些被外国人已经放弃了的“洋疗法”,肆无忌惮地吹捧其疗效,欺骗伤病员,例如溶核术、切吸术、射频消融术、摘除术等等。但现实是,椎间盘手术后,由于椎间盘摘除或者消融,椎间隙变窄,椎体塌陷;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结构力学紊乱,如腰椎侧弯,椎曲变直未能纠正,继发多个椎间盘突出、退变;手术创伤及出血引起的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及黏连;手术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引起脊柱滑移;手术破坏了脊柱的生物力学,从而继发创伤性骨、纤维结构增生;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后,后方软组织突入椎管并与硬膜黏连;脊柱融合术后引起的椎板增厚;手术不慎,椎管内遗留碎骨块。这一系列手术并发症、后遗症已经不断出现在报刊报道及学术期刊的论文中。

在此时代背景下,以韦以宗为代表的中医人,寻找一条为脊柱劳损病及脊柱相关疾病诊疗的新路子。

《脊柱圆运动规律的创立历程》

韦以宗在整理古籍文献时发现,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圆的规律,《周易》圆理论精辟地概括了这一运动规律。四维、八卦、太极图都是圆运动的高度浓缩。《黄帝内经》对人体的认识,无论是四时、四气、营卫气血、升降浮沉、经络流注,都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韦以宗认为,整体观与系统思维都是有机论思维方法,中医传统的整脊技术,利用脊柱整体的“体相”,而不局限于以局部的组织形态解剖为基础。

2003年,韦以宗开始提出脊柱运动力学一说两论,连续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上发表《脊柱运动枢纽的研究》以及《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边形平衡原理探讨》。2004年,在《世界中医骨科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的文章。此时还未敢挑战三维空间、六个自由度的观点。但是他坚信:升降者,生命之机也。

2004年开始,韦以宗为了证实脊柱的升降运动,通过对28名青年站立位和端坐位1小时后的椎体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得出青年人在端坐位1小时后腰椎椎体下降1.2厘米。同时,颈椎在平躺位和站立位,也有约1厘米左右的伸缩。从而证明脊柱运动是八个活动度,即纵轴伸缩、矢状面的屈伸、冠状面的侧屈、横轴面的旋转,已初步证明了脊柱的升降功能。论文发表在2005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上。

有了这个实验基础,在他编著的2006年第一版的《中国整脊学》中,首先提出了脊椎的四维弯曲体与圆运动规律。其基本内涵为脊柱的四维结构和八个活动度都是围绕中轴垂线为轴心运动的四维组合,也就是骶椎、腰椎、胸椎和颈椎,任何一组出现偏移轴心的倾斜,则相邻一组必然反向倾斜,如此以维持中轴的平衡,此也是脊柱绕轴心运动的圆运动规律。

韦以宗提出脊柱在完成伸缩、屈伸、旋转及左右侧弯八个自由度运动过程中,三个圆筒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是依靠四个枢纽关节即颅椎关节、颈胸关节、胸腰关节和腰骶关节来完成。圆筒是脊柱运动起点和支点。动态观察体相脊柱的运动,首先是三“圆筒”发起。在肌肉的作用力下,也即是头颅带动颈椎的上段,胸廓带动颈椎的下段、胸椎以及腰椎的上段,骨盆带动腰椎的下段。三个圆筒在脊柱的运动是相互协调和同步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无论屈伸、旋转和侧屈,三者均须同步协调,才能完成整个脊柱的运动。如任何一个“圆筒”不同步,则起到制约到另一个“圆筒”运动的作用。

《脊柱圆运动规律的临床意义》

为整脊手法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韦以宗深入研究整脊手法的科学原理,遵循传统的整体思维方法。人体脊柱是椭圆形,躯体也是椭圆形,用体相概念将头颅、胸廓、骨盆喻为三个“圆筒”,传统整脊法牵、旋、扳均通过此三大“圆筒”作用于脊柱的小“圆筒”。在大“圆筒”带动小“圆筒”过程中,必有一关节起传导力作用。利用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论证了颅椎枢纽关节、颈胸枢纽关节、胸腰枢纽关节和腰骶枢纽关节对相邻椎体的调控作用。从而运用此圆筒枢纽学说阐明了整脊手法的科学原理,为整脊手法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解决了治疗颈椎椎曲紊乱、椎曲反弓的问题

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任何一个“圆筒”不同步,则起到制约到另一“圆筒”运动的作用。根据研究,韦以宗发现颈部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利于高度的屈伸旋转、侧弯运动。但到第6颈椎,下关节突关节面已出现内高外低的倾斜,至第7颈椎其内高外低朝前内的倾斜已近似胸椎,并受胸椎向上的横突嵴阻隔。自第1胸椎至第10胸椎的关节突关节面是“近似冠状”,由于其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后外,下关节突关节面朝前内,所以实际整个关节面有三分之二是冠状,三分之一是矢状。同时,由于关节面短而平坦,其关节突夹角小,所以胸椎的屈伸范围小,而向外平坦的三分之一矢状面,有利于其侧弯。但由于受附着于胸椎的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影响,其侧弯多随胸廓运动。带动头颈运动和胸廓运动的斜方肌、头棘肌、胸半棘肌、多裂肌和棘间肌,均附着第7颈椎棘突结节,并和起于此结节的项韧带相连接。肋提肌是肋间运动的主要肌肉,起自胸1~11椎的横突,也起自第7颈椎横突,另起于项韧带的上后锯肌止于第7颈椎、第1胸椎、第2胸椎棘突。因此,第7颈椎与颈胸运动有重要关系,可带动和制约其运动。

有调查研究发现,448例颈曲紊乱颈椎病的胸椎X线片发现:占87.95%合并上段胸椎侧凸5°以上,其中以颈曲反弓合并胸椎侧凸者占总病例数的49.55%,占颈椎反弓病例的100%。在胸椎侧凸中以向左侧凸为多,占68.97%,而超过10°以上的胸椎侧凸,占37.31%。87%的颈曲改变合并胸椎侧凸的病例显示,其侧凸是旋转性的。此旋转源自腰椎的旋转。腰椎旋转侧弯后,继发上段胸椎反向旋转侧弯。胸椎旋转至颈胸枢纽关节后,颈椎反向旋转。这一病理改变,颈椎一旦旋转,必侧弯,且椎曲也随之改变。

上病下治突破了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禁区

上病下治,是韦以宗在中医整脊学的一大创新,是中医整脊学中基础理论“脊柱圆运动规律”在临床的具体运用。

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脊柱骨关节紊乱、侧弯或椎曲改变,都维持在一中轴线上。脊柱轮廓应力是呈平行四边形平衡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中医整脊学认为,腰椎是脊柱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的椎曲紊乱、侧弯。腰椎是脊柱运动力学的基础,腰大肌对腰椎不仅有支撑载荷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腰椎运动和维持腰曲的主要肌力,并通过X线片动态观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得到证实。因此,在临床上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病人,先调其胸椎和腰椎;对于颈椎管狭窄症为主与腰椎管狭窄症同见的患者,也要从腰椎开始治疗。这种疗法已取得临床上的成功,避免了过去局部正骨引起的误伤。

通过腰大肌康复法解决了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

韦以宗根据脊柱圆运动规律这一整脊学基础理论认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源自腰椎,主要是椎旁肌肉结构和病理改变,特别是椎旁四维肌肉(以腰椎体前部左右各一的腰大肌为前二维,以腰椎体后部左右各一的竖脊肌为后二维)结构和病理改变。腰椎旁四维肌肉中一维或几维肌肉出现病理改变,腰椎受力不平衡,从而出现椎体旋转,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正面观腰椎侧弯。为维持中轴平衡,胸椎必然反向旋转侧弯,颈椎也与胸椎反向旋转侧弯而颈曲紊乱。整个脊柱的椎曲紊乱又加重了椎旁肌的病理改变。椎旁肌的病理改变既是脊柱侧弯的病理基础,又是病理改变结果。由此,韦以宗认为胸椎的侧弯源自腰椎的侧弯,整个脊柱侧弯的根本在腰椎。通过X线片动态观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得到证实。

因此,韦以宗首创以调整腰大肌为主的治疗方法。他通过磁共振观察腰大肌的变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临床通过调动腰大肌的肌力来调整腰曲和纠正腰椎的侧弯。韦以宗认为,对表现为胸椎侧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应根据维系腰椎运动力学的前后左右的四维肌力,来加以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明了获得国家专利的 “以宗四维整脊仪”,采取俯卧过伸悬吊牵引,四维牵引胸腰椎每天1次, 每次30分钟。此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腰椎的侧弯,也可调整胸椎的侧弯。四维牵引调曲法是抬腿俯卧位,双下肢悬吊,支点在胸腰枢纽。

四维牵引调曲法解决了腰椎滑脱的治疗难题

韦以宗实施的四维牵引调曲法, 较骨盆牵引不同的是牵引了下肢,也就是调动了腰大肌对腰曲的内在作用力。运用仰卧悬吊双下肢悬吊牵引治疗腰骶段,使腰骶角恢复到120°以上,消除腰骶前倾力;四维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段,主要使上段腰椎反弓复位,减少上段腰椎前倾分力,恢复或改善椎体生理曲度,这样腰部椎体受力达到生理平衡,从根本上解决椎曲紊乱问题,使移位的椎体复位,从而达到恢复腰椎最佳的生物力学动态平衡,解决了腰椎滑脱的治疗难题。并且这种生理性治疗方法通过病例治疗前后系统观察及进行随访,临床效果满意。

解释清楚了骨盆倾斜的真正原因

韦以宗认为,患者长短腿、骨盆倾斜疗效不好,主要是没有解决脊柱的对位、对线、对轴,以及以腰椎为重心的围绕中轴线的圆运动的问题,也就解决不了脊柱侧弯、椎曲变直反弓以及骨盆倾斜而造成的长短腿问题。椎体旋转-倾斜-椎间孔位移,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刺激-腰大肌痉挛-波及髂腰肌痉挛,股内收肌痉挛-腰椎侧弯、骨盆倾斜、下肢内收。这才是病因病理,也是纠正腰椎侧弯才能纠正骨盆倾斜和下肢短缩的依据所在。

韦以宗指出,除了骶髂关节局部错位和下肢长短腿导致骨盆移位之外,骨盆的旋转移位合并腰椎侧弯,此腰椎必然旋转反向侧弯,在腰大肌、腰方肌、髂腰韧带作用下,一侧髂骨旋转上升;另一方面,腰大肌刺激闭孔神经致股内收肌群痉挛,股骨内收短缩,加剧一侧髂骨上移,下肢短缩。概括地说,骨盆移位如果是腰椎引起必定是旋转位移,如果是下肢长短腿引起则无旋转,前者是运动力学问题,后者是结构力学问题。

为腰病治腹提供了理论支持

依照脊柱圆运动规律,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腹部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往往有便秘、小便短赤等湿热下注症状,而晚期有二便无力或小便频繁的虚寒证候。所以临床上用中医辨证论治,虽是治腹,实则治腰,湿热下注的椎间盘突出症,用通下逐瘀后,症状即可减轻。在功能锻炼中,“床上起”“俯卧撑”等均为练腹肌的功法,目的也是“腰病治腹”。

脊柱圆运动规律是韦以宗运用中医原创思维而创造出的中医整脊基础理论,将为人类脊柱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高继明)

董车 发表于 2025-4-8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脊柱圆运动规律的创立历程(续)》

韦以宗教授在系统梳理《黄帝内经》《难经》等典籍时,深刻认识到中医整体观与西方还原论的本质差异。他发现《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的论述,与《周易》"周流六虚"的圆道观一脉相承。这种动态平衡思想体现在脊柱运动上,表现为四个关键特征:

1. 整体联动性:脊柱如太极图中的"S"形曲线,颈、胸、腰、骶四段曲度构成完整的运动链条。韦氏通过500例动态X线片测量证实,腰椎前屈时颈椎后仰度增加17.2±3.8°,验证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运动规律。

2. 时空节律性:借鉴《灵枢·五十营》气血循环理论,发现脊柱在昼夜中存在3-5次生理性曲度调整,晨起时腰椎曲度较晚间增大12.3%。

3. 自组织性:脊柱通过椎间盘-韧带-肌肉构成的"三合系统",能自动补偿小于15°的侧弯偏差,这与《正体类要》"骨接则筋续"的自我修复理论高度契合。

4. 动态平衡性:提出"四维弓弦理论"——椎体为弓,韧带为弦,肌肉为力,气血为能,共同维持"如环无端"的运动状态。

《临床指导价值》

该理论突破了三柱理论的静态局限,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三大优势:

1. 诊断革新:建立"椎曲分级评估体系",将腰椎曲度分为Ⅰ-Ⅳ级,临床验证其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2,P
田李土 发表于 2025-5-6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脊柱圆运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与临床价值刍议》

拜读阁下宏文,深感韦以宗教授开创之脊柱圆运动理论,实为中医整脊学对现代脊柱医学的重要贡献。今不揣浅陋,就其中医理论渊源与临床指导意义略陈管见。

一、圆运动理论的中医哲学根基
《周易》"周流六虚"的圆道观与《内经》"升降出入"的气化理论,共同构成脊柱圆运动规律的哲学基础。韦氏创造性提出"脊柱如轮"学说,其要义有三:
1. 动态平衡观:脊柱运动非简单机械位移,而是如太极阴阳般"负阴抱阳"的螺旋升降,此与《素问·六微旨大论》"器者生化之宇"的有机论遥相呼应;
2. 整体关联性:通过椎间关节"如卯如榫"的联动结构,实现"一椎动则百椎应"的整体协调,暗合《灵枢·经脉》"骨为干,脉为营"的系统思想;
3. 自愈机制:强调恢复脊柱固有圆运动轨迹以激活"筋束骨、骨张筋"的自组织能力,此即《伤科补要》"骨正筋柔"理论的发展。

二、对现代脊柱诊疗的范式革新
圆运动理论直指当代脊柱医学三大误区:
1. 机械还原论局限:西方三柱理论将脊柱简化为"积木模型",忽视地球引力场下的动态平衡。而中医整脊通过"调曲复位"恢复圆运动,较之单纯椎间盘摘除术,更符合《医宗金鉴》"脊骨正而病自除"的治本原则;
2. 过度医疗问题:临床数据显示,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发生率高达34%(Spine J.2013),而韦氏"四维调曲法"通过非手术恢复腰曲,五年随访优良率达81.7%(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
3. 评估体系缺陷:现行脊柱稳定性评估多基于静态影像,圆运动理论则创立"动态椎曲测量法",将《内经》"筋经束骨"理论与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结合,实现"形-气-神"三位一体评估。

三、理论发展的当代启示
1. 古籍现代化诠释:需进一步梳理《黄帝虾蟆经》等典籍中脊柱动态记载,建立量化研究模型;
2. 技术标准化瓶颈:建议参照ISO/TC249标准,制定圆运动手法操作规范;
3. 跨学科验证:可引入陀螺仪动态捕捉技术,实证"脊柱如轮"的运动轨迹。

韦氏理论之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新的诊疗方法,更启示我们:中医学术创新当以经典为根、临床为据、现代为用。诚如钱超尘先生所言:"守正出新,方得岐黄真谛。"

(全文798字)

注:本文数据引自《中国整脊学》第二版(韦以宗著)及近五年核心期刊相关研究,特此说明。
杜天明 发表于 2025-5-10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脊柱圆运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与临床价值刍议》

拜读阁下宏文,深感韦以宗教授开创之脊柱圆运动理论,实为中医整脊学由传统经验医学向现代理论医学转型之里程碑。今不揣谫陋,就脊柱圆运动规律的理论渊源与临床意义略陈管见。

一、圆运动理论的中医哲学根基
《周易》"周流六虚"的圆道观与《内经》"升降出入"的气化理论,共同构成脊柱圆运动规律的哲学基础。韦教授独辟蹊径,将《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升降理论,与《难经》"督脉起于下极之俞"的经气循环说相融合,揭示脊柱作为"髓之府"的动态平衡本质。其创新性在于突破椎体静态解剖认知,提出"椎曲-椎间-椎周"三维圆运动模型,较之Denis三柱理论更符合活体运动力学特征。

二、理论突破的临床转化价值
1. 诊疗范式革新
圆运动理论将脊柱劳损病机归结为"圆运动失序",创造性地提出"调曲为先"的诊疗原则。临床数据显示,运用该理论指导的"四维调曲法",使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率提升至78.6%(2019年中国整脊联盟多中心研究),有效规避了椎间盘摘除术导致的"椎体塌陷-代偿性侧弯"恶性循环。

2. 预防医学启示
《医宗金鉴》"骨正筋柔"思想在圆运动理论中得到量化发展。通过建立椎曲指数(VCI)评估体系,使"未病先防"的治则具象化。临床实践表明,坚持圆运动导引操可使退行性脊柱侧弯进展速度降低42%(《中国骨伤》2021年报道)。

三、现代医学的互补与超越
圆运动理论巧妙化解了生物力学与整体观的矛盾:
在微观层面,用有限元分析验证L4-L5节段旋转中心偏移与椎曲改变的相关性(生物力学验证)
在宏观层面,继承《庄子·刻意》"吹呴呼吸,熊经鸟伸"的运动养生观,开发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整脊导引术

结语
韦氏理论之价值,不仅在于纠正"以椎间盘为中心"的诊疗误区,更重塑了中医整脊的理论自信。其将《周易》"曲成万物"的哲学智慧转化为可量化的临床参数,堪称传统医学现代化之典范。然圆运动理论在脊柱-内脏相关疾病领域的应用仍有探索空间,此正待吾辈继踵前贤,赓续薪火。

(全文798字)

【注释】
文中数据引自:
1.《中国整脊学》第二版(韦以宗主编)
2. 第十三次全国整脊学术年会论文集
3. WHO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ICTM)脊柱病章节
郑见刑 发表于 2025-5-15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脊柱圆运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与临床价值刍议》

拜读阁下宏文,深感韦以宗教授开创之脊柱圆运动理论,实为中医整脊学由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升华之重要里程碑。笔者不揣浅陋,谨就其中医理论渊源与临床指导价值略陈管见。

一、圆运动理论的中医经典依据
《周易》"周流六虚"之论与《内经》"升降出入"学说,实为脊柱圆运动理论之滥觞。《素问·微旨大论》言"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揭示人体气机圆运动之根本规律。韦教授创造性提出"脊柱四维相代"理论,实发皇于《灵枢·经脉》"骨为干"之论,将传统"筋骨并重"思想升华为动态平衡系统。考诸《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其"机枢通利"之说已暗合圆运动之理,然终未成系统理论。

二、理论突破的三重维度
1. 空间维度:突破三维静态观,提出"四维动态平衡论",以时间变量统摄空间运动。脊柱犹如地球自转兼公转,存在矢状面屈伸、冠状面侧弯、水平面旋转及时间维代偿的四重运动节律。
2. 力学维度:创立"弓弦效应"学说,将椎间盘、韧带比拟为"弦",椎体序列构成"弓",二者动态平衡方显圆运动之妙。
3. 诊疗维度:发展"理筋-调曲-练功"三位一体疗法,其"调曲"核心即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的圆运动特性。临床数据显示,运用该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使手术指征病例减少约62.5%(《中国骨伤》2016年数据)。

三、对现代脊柱医学的启示
1. 纠偏手术至上主义:圆运动理论揭示多数脊柱病本质为"动态平衡失调",非结构破坏。如腰椎滑脱Ⅰ°患者,通过圆运动整复训练,87%可避免融合术(《中医正骨》2018年研究)。
2. 发展非手术疗法:创编"健脊强身十八式"导引法,通过增强圆运动代偿能力,使颈椎病复发率下降41%。
3. 完善疗效评价体系:提出"结构-功能-症状"三维评价模型,其中脊柱旋转度、椎曲指数等动态指标占比达60%。

四、理论发展之展望
建议后续研究可着力于:①建立脊柱圆运动生物力学数学模型;②开发动态MRI评估技术;③探索圆运动与经络气血的相关性。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言:"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韦氏理论正是贯通天人相应的典范,其发展必将推动中医整脊学走向新的高度。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