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4|回復: 2

[医药临床] 谈『六经欲解时』临床运用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6-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顾植山教授认为仲景提出的『六经欲解时』理论,实际上是基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有序的动态变化的时空方位概念,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六经『三阴三阳』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三阴三阳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

『六经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通过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实践,对其应用价值感触颇深,在此结合案例谈谈心得体会。

【案1】:支气管哮喘(从『厥阴欲解时』『阳明欲解时』论治)

龚某,女,30岁,于2014年12月2日初诊。自幼患哮喘,2014年10月以来哮喘频发,在当地服用中药2月未见好转来诊。刻诊:夜间2点哮吼痰鸣,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夜间发作哮喘时伴口渴,烦热,咯痰色白清,有清鼻涕,咳嗽不甚,胃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舌质偏红,脉细。考虑其证丑时(夜间2点)发病,符合『厥阴欲解时』,遂予乌梅丸方加减: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6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4克,干姜6克,制附片6克,瓜蒌皮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生炙甘草各15克,葶苈子15克,大枣10克。7剂,水煎服,嘱晚饭后及睡前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二诊(2014年12月24日):诉服用上方2剂后夜间哮喘即获缓解,因诉项背部怕冷,舌苔薄干舌质暗红,脉细。又拟原方复入鹿角片10克,熟地10克,麻黄5克,桂枝10克。7剂,水煎服,改早晚各服1次。

三诊(2015年1月27日):服上药病情得控。因天气变化,不慎受凉导致哮喘又发,哮吼喘憋,背凉怕冷,在当地运用小青龙汤、阳和汤效不显又来求诊,追寻发作加重时间告知下午5~6点以及凌晨3~6点发作明显,表现气喘喉鸣,咳嗽则觉气畅,咯吐少量透明泡沫痰,有鼻涕喷嚏,胃脘稍胀,大便不溏,苔薄质暗红,脉细。据发病时间下午5~6点符合『阳明欲解时』,凌晨3~6点『丑至卯上』同时符合『厥阴欲解时』,于是选用乌梅丸合小承气汤方加减,处方: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4克,黄柏6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3克,干姜6克,制附片5克,枳壳10克,厚朴15克,制军5克,炙甘草9克,葶苈子15克,麻黄5克,杏仁10克,大枣10克。14剂,水煎服,中饭及晚饭后40分钟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四诊(2015年2月12日):诉服用上方1次(半剂)即感松适,气喘缓解,3剂服完胸闷即除,7剂服完诸症消失,又服药1周巩固。因昨日又有受凉感冒稍咳,此次没有发作哮喘,患者甚喜,痰少,无鼻塞,纳谷欠香,苔薄质暗红,脉细。原方增干姜为9克,加入炒白术10克,六曲10克以健运脾胃、开胃增食。14剂,上药服完,哮喘完全得控,后予以上方2倍为料熬制膏方善后巩固。

【案2】:胸闷变异性哮喘(从『厥阴欲解时』『少阳欲解时』论治)

张某,女,36岁,于2014年10月20日初诊。喘憋咳嗽,凌晨1~3点为甚,纳可,大便不实,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细弦。气道激发试验阳性。因发病时间凌晨1~3点符合『厥阴欲解时』,故予乌梅丸方加减,处方:乌梅35克,细辛3克,肉桂(后下)4克,川连3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4克,干姜6克,制附片6克。7剂,水煎服,晚饭后、睡前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二诊(2014年10月28日):诉服用上方后凌晨1~3点喘憋已除,但早晨5~6点及上午7~9点还会受凉易咳,咳吐黄痰,口干口苦,咳甚作呕,咽干,面显红疹发痒,舌苔黄边红,脉细弦。因发病时间为上午5~9点,横跨『厥阴』与『少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遂拟原方复入小柴胡汤意,加柴胡6克,党参1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5克,大枣10克,生姜3片。7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三诊(2014年11月5日):诉服完上方咳嗽即获完全消除。

【案3】:胁痛(从『厥阴欲解时』论治)

陆某,女,56岁,于2014年6月6日初诊,患者右胁部疼痛不适10余年,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胁部疼痛,先后服疏肝理气药,未见明显缓解。就诊时患者右胁部疼痛,喜右卧位,疼痛游走,夜2~3点痛甚,伴嗳气,泛酸水,受凉后易出现咳嗽、咽痛,口干,消谷善饥,食纳尚可,大便偏干,夜寐安,舌苔薄黄,质暗,脉弦涩。B超未发现肝胆异常。初从常法疏肝理气和络法,方选香附旋覆花汤、四逆散、金铃子散、失笑散等均无效,考虑其发病时间夜2~3点,符合『厥阴欲解时』,治以乌梅丸方加减:乌梅3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制附片5克,黄连4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党参12克,川椒4克,干姜5克。7剂,日1剂,浓煎300ml,日服2次。

二诊(2014年6月13日):患者诉右胁疼痛大减,口干,消谷善饥减轻,现自觉右胁部火灼感,舌苔薄黄,质暗,脉弦涩。效不更法,原方乌梅加至50克,增入全瓜蒌10克,红花5克,炙甘草5克。7剂,常法煎服。

三诊(2014年6月20日):患者诉胁痛已除,咽稍干,右胁火灼感显好,舌苔薄白,质暗,脉细。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

【案4】:胁痛(从『阳明欲解时』论治)

陈某,男,65岁,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经治疗咳喘诸症缓解。第三天查房时患者诉左胁疼痛,时胀,且于下午3~4点疼痛为剧,口干口苦,余无特殊不适,舌苔薄黄。因思及患者胁痛于下午3时后疼甚,符合『阳明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即处以小承气汤加减:生大黄10克(后下),枳壳10克,厚朴10克,炙甘草5克。2剂,服用1剂,胁痛即除。

按:『六经欲解时』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六经病』各有『欲解时』,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顾植山教授认为仲景提出的『六经欲解时』理论,实际上是基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有序的动态变化的时空方位概念,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六经『三阴三阳』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三阴三阳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当然『欲解』,并非一定就是病解向愈,而是六经在各自所属的时间区域内,得天时之助,有可能正胜邪却,使病易解,也有可能出现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症状加重者。

案1,初诊时喘憋发于丑时(夜间2点),符合『厥阴欲解时』,遂予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燮理阴阳、平调寒热、消阴阖阳,俾气机调畅,故药服2剂喘憋即得缓解。三诊时,因常法无效,据发作加重时间下午5~6点符合『阳明欲解时』,凌晨3~6点『丑至卯上』同时符合『厥阴欲解时』,选用乌梅丸合小承气汤(通下阳明、利于阳气藏合),不料服药1次(半剂)即感松适,可谓『效如桴鼓』是也。案2,初诊时,因喘憋咳嗽以凌晨1~3点为甚,发病时间符合『厥阴欲解时』,予乌梅丸治疗后该时段症情得控,但二诊时告知于『早晨5~6点及上午7~9点还会受凉易咳』,考虑其病发时间变为上午5~9点,横跨『厥阴』与『少阳欲解时』,结合患者有少阳转枢不利表现如『口干口苦,咳甚作呕,咽干,脉细弦』等,遂予乌梅丸方复入小柴胡汤,意在转枢阳气,促使阴尽阳生,气机条畅,果获捷效。案3、案4,虽均为胁痛,案3始从常法疏肝理气和络法无效,因胁痛时间于夜2~3点加剧,符合『厥阴欲解时』,故治以乌梅丸获效;而案4患者左胁胀痛以下午3~4点痛甚,符合『阳明欲解时』,给予小承气汤以通下阳明,俾益阳气藏合,气机得畅,药服1剂,胁痛即除矣。

因此,『六经欲解时』是仲景六经辨证的抓手,甚合『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临证果能重视运用,并『随机达变,因时识宜』,就能借助自然与人体固有的阴阳变化之力来调理病体之阴阳,以达借力使力,庶得古人未发之旨,而能尽其不言之妙也。

(责任编辑:高继明)

南丘 發表於 2025-3-28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六经欲解时"论治支气管哮喘案析义》

顾植山教授阐发"六经欲解时"之奥旨,实乃抉发《内经》三阴三阳时空动态之枢机。今观此哮喘医案,足证其说之临床价值。

案中患者丑时(1-3时)哮作,正应厥阴主令之时。《伤寒论》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为两阴交尽,内寄相火,其病多见寒热错杂。患者夜发烦热、痰白清稀,恰呈上热下寒之厥阴病机。乌梅丸乃厥阴主方,方中乌梅酸收以敛相火,连、柏苦降以清上热,姜、附、辛、桂辛温以启下寒,佐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宣痹,实得"欲解时"论治之三昧。

尤当注意者,患者伴阳明口渴之象,盖寅卯(3-7时)乃阳明旺时,厥阴之解每借阳明枢转之力。方中参、草、枣扶中气以助枢转,暗合"厥阴欲解时"接续"阳明欲解时"之序,体现六经气化之动态传变。

此案启示:"六经欲解时"非仅时间标签,实为气化状态之时空映射。临证当以动态眼光把握三阴三阳开阖枢机,循时辨机,因机立法,方得仲景心法真传。顾氏之学,诚为接通《内》《伤》之津梁也。
陆交 發表於 2025-6-21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六经欲解时》之临床运用要义

顾植山教授阐发仲景《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实根植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动态时空观。此说非仅言病解时辰,实乃揭示人体气化与天地阴阳消长相应之六种状态。三阴三阳各主其时,六经病气得其旺气而解,此即"天人相应"之精微体现。今结合临床案例,试析其运用法度。

一、理论枢要:时空气化与病机相应
《伤寒论》"六经欲解时"以昼夜分阴阳,依时序定开阖:
太阳(巳午未)、阳明(申酉戌)主昼,应阳气外展;
少阳(寅卯辰)为阴阳交接之枢;
太阴(亥子丑)、少阴(子丑寅)、厥阴(丑寅卯)主夜,应阳气内归。

顾师强调,病发时辰与六经主时相合者,可直断病机所在。如案1患者丑时哮发,正值厥阴主令,兼见烦热、脉细,显系厥阴风木失敛,相火内扰,故以乌梅丸寒热并调,敛肝息风。方中乌梅酸收为君,佐连、柏清火,姜、附温阳,恰合"厥阴欲解"之机。

二、临证关键:时空辨证与方药契机
1. 时辰为纲,症候为目
患者三诊转见申时(阳明主气)喘甚,此乃阳明阖机不利,腑气壅滞,上迫于肺。故合小承气汤通降阳明,枳、朴、军疏瀹中焦,与乌梅丸共成"厥阴阳明两调"之法。

2. 服药时机顺应气化
初诊嘱夜服者,取药力助厥阴阖敛;后改昼服者,因阳明主时在申,药借经气之旺而达邪。此即《内经》"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之时空用药智慧。

三、拓展思考:动态辨治与流派特色
龙砂医学尤重"开阖枢"理论,本案体现三法:
1. 以时测机:据发病时辰逆推病位,超越"见喘治肺"之常法。
2. 因时制方:乌梅丸调厥阴、承气汤泻阳明,皆契合六经旺时。
3. 时空整体观:背冷项强加麻、桂,乃察太阳之兼证,体现三阴三阳传变关联。

结语
"六经欲解时"非刻板之时辰对应,实为动态气化模型。顾师临床验证,时空辨证可补传统八纲之未备,尤适于疑难病机之辨析。学者当参《内经》五运六气,融会"开阖枢"之理,方能得仲景心法真传。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